第十一章 西陉奔袭枪胆寒(1 / 1)

侠骨照银枪 3井瘦 5858 字 3个月前

杨继业将偷袭之计说了以后,众人皆反对。

杨泰道:“爹,偷袭之计凶险万分,万万不能去。倘若潘仁美大军不来,岂不是凶多吉少?”

他认为偷袭辽军主帅太过冒险,而且帅帐外定是有重兵把守,岂会轻易成功。届时潘仁美大军若不来,整个杨家军都会全军覆没。

而杨永却道:“爹,让孩儿跟您去。区区辽军帅帐,取之何难。”杨泰白了他一眼,道:“二弟,你就别在这里瞎搅局了。”

杨继业道:“我儿无须担心,我自有分寸。倒是你们,我尚放心不下。眼下我带走一千精锐偷袭辽军后方,关内只剩不足三千守军,你们定要顶住压力。”

此时,忽然有士卒来报,辽军先锋已经兵临东门关口外,欲强攻雁门关。杨永一听,露出讥笑道:“五千兵马就想攻我雁门关,太狂妄了吧。我前去御敌。”

“且慢!”凌楚瑜道:“令公,辽军先锋大将乃李重诲,此人绝非鲁莽无知之辈,我料想他定是想以五千兵马试探我军虚实,战力情况,并不是有心强攻。”杨继业点头道:“不错。传令下去,节节抗击,务必要减少伤亡。”

众将登上城楼,只见城下五千兵马,被东西两侧山峰压缩,如一条黑蛇压了过来。旌旗招展,步伐齐整,一瞧便是军纪严明的精锐之师。

大军中部,上书“李”字大纛旗迎风飘扬,一名威风八面的将领右臂高举,大军顿时停步不前,除了马嘶之声,竟与半点嘈杂之音。杨继业不禁叹道:“虎狼之师。”当即下令,没有他的允许,不准出关。

杨泰目测城关下的辽军,送了口气道:“敌人离我雁门关尚有一箭之远,看来他们并不想即可攻城。”话音刚落,只见前排辽军挽弓搭箭,在先锋大将李重诲的指挥下,一波箭雨压了过来。杨泰万万没想到,辽军的射程已超过百步之外,急忙喝道:“隐蔽,隐蔽。”

杨家军也是身经百战之军,不慌不忙地夺在城墙后。只听得嗖搜箭声从头而过,钉在城楼门窗外,入木三分,可见弓弩之强。

杨继业从城墙垛口看去,只见上百辽军在箭雨的掩护下,手持云梯冲了过来,欲强登城楼。这里地形狭窄,大军无法展开,只能手持数十架云梯,从东门强攻。

辽军一言不合就发动突袭,惹得杨家军是怒不可遏,杨泰急忙道:“大伙别急,辽军弓箭射程远,待他们再近十步,再行反击。”他一边说,一边从垛口观察辽军,嘴里念念道:“五、四、三、二、一,放箭!”

军令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传开,竟比那尖锐的号角声还要响亮,放佛惊雷在山谷间炸开,躲在城头垛口下的杨家军齐刷刷冒出半个身位,拉满弓弦,嗖搜之声不绝于耳,竟犹如千万道寒光呼啸而过,城头下惨叫声此起彼伏。

辽军本想以强弓压制,让将士搭好云梯,但万万没想到城头宋军的反击竟也是如此雷霆之势,上前的百余名搭架云梯的辽兵尽数折在城墙之下。辽兵们愤愤大怒,在一名将领的指挥下,又有百余名辽兵猛冲上前,拾起云梯,在箭雨的掩护下冲向城门。

杨家军深知自家弓箭射程不及辽军,便只射冲上前来的辽军,双方箭矢彼此往来,如大鸟来回穿梭,一刻钟后,城门下便堆积了五百具辽兵尸体,而杨家军依仗城墙,伤亡甚小。

先锋大将李重诲见势不妙,急忙下令停止进攻,亲自上前查看,只见那蜿蜒的城墙上,一张张视死如归的脸,眼神坚定,竟比那城墙还让人难以攻克。再低头验看尸体,中箭者均是被一箭钉在咽喉处,他额头冷汗如雨,不禁赞道:“杨家军,果真名不虚传。”

攻势不利,李重诲不得不收兵,暂作思量。他此番是受大同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之命,先以五千精兵,以迅雷之势猛攻雁门关。这萧咄李乃当今皇后萧皇后之人,平日是借其势,狐假虎威,此番辽帝派他辅佐,就是为了让他不要情敌冒进。但萧咄李却狂妄自大,曾言“区区雁门关,又何须十万精兵?”故而派遣李重诲以五千精兵,夺取雁门关。

李重诲深知区区五千兵马,哪能攻下这由杨继业亲自带兵驻守的雁门关,但军令在身,不得而为之。但他从不报侥幸心理,心想若能攻下外城城郭,萧咄李那边也好交代。便急忙召几名大将商议对策。

定下计策后,李重诲连忙发两道军令,一千精锐身背飞钩,左手盾牌,右手弯刀,准备抢攻城楼。剩余士兵分成三队,个个挽弓瞄准墙头,以此射箭,一旦发现杨家军有人露出墙头,一概射杀。

杨家军躲在墙后,但见辽军攻来,正要反击,刚露出半个头来的杨家军便被辽军无情箭雨给逼退回去。这次辽军城下弓箭手分三批,但见人便依次齐射,杨家军无奈射程不及,竟探不出头来。杨继业连忙让弓箭手转移到两侧城墙上,分散辽军火力。

辽军趁杨家军火力减弱之际,爬上墙头,再将飞钩扣住墙头,将绳子放下,这样更有利于辽军攻城,箭雨骤停,接下来便是城头的短兵相接。李重诲下令,将人马拨出一千,攻打城门,其余人则沿云梯和飞锁攀越城楼,兵分两路,让兵力本就不足的杨家军难以兼顾。一时间,被辽兵源源不断爬上城头。

但杨家军乃身经百战之军,当即便做出决断,杨泰领五百人固守城门,杨永领五百人清除城头左边的辽兵,秦铭和凌楚瑜带四百本部人马,清除城头右边的辽兵,而令公则亲自指挥箭手,射杀正攀沿而上的敌人。

一时间墙头如蚂蚁上树,蜂拥而至,但又一一被丢出城下。杨永亲率的大刀队极为悍勇,个个光着膀子,大刀所到之处,人头滚落。而秦铭和凌楚瑜这边,长枪如林,枪尖所至,辽兵皆被挑下城头。

李重诲双眼圆睁,只见刚登上城头的辽兵转眼就被丢出,城门固若金汤,而箭手在令公带领下,后续登墙部队竟被压制在墙腰,竟不敢相信这城头如此难攻。他忽然恍然,本想分散杨家军兵力,却没想到自己也只有五千,聪明反被聪明误,双手只觉粘稠,摊开一瞧,掌心竟湿润,急忙下令鸣金收兵,细点之后,五千兵马战死一半,重伤五百,轻伤一千,看到如此伤亡,李重诲双脚一软,一头栽下马来。

当夜,杨继业料定李重诲在后军到来前绝不敢再袭雁门关,便亲领一千精锐往西陉而去,为保险起见,让凌楚瑜随同。与此同时,为了让潘仁美增加抗敌之决心,快马将今日捷报传至他处,希望他速派兵马前来相助。

正巧的时,因为辽军来范,潘仁美亲自检阅边防,此刻正在原平。他原本想带走原平五千精兵,却正巧收到杨继业加急军文。但也觉得此法太过冒险,不切实际,本想班师回太原,却传来杨家军的捷报。

潘仁美紧急召见几员大将和幕僚,商议是否应杨继业之请,以五千精兵进驻雁门关,前后夹击辽军。但商议下来,几乎所有大将都不同意此举,认为这是不可能之事,应早早撤兵,固守太原。这太原若丢,中原危矣。

此时潘仁美有一幕僚却不赞同撤军,应进兵雁门,固守关隘。此人正是庄煜冰。他虽不得潘仁美青睐,但辽军压境,不可小觑,又知他素有谋略,便带在身边。

潘仁美俊俏却威严的脸上没有笑容,多年朝堂的浸润,让他喜怒不形于色,淡淡道:“庄先生,若杨继业偷袭不能成功,岂不是白白断送我五千将士?”他念及庄煜冰功劳,礼数上却不曾怠慢。

自从赵光义北伐伊始,他便察觉十年内宋辽定争斗不休,果不其然,高粱河后,满城一战,到如今的雁门关,都如他所料。但大宋未能在高粱河击败辽军,元气大伤,只能暂休兵戈,休养民生。而大宋由攻转守,局势非常被动。

满城之战胜利在于赵光义布防和用人,加上双方兵力相差不大。可眼下雁门关却不一样,辽国十万虎狼,而驻守雁门关堪堪四千,而重兵驻守太原也最多五万。虽潘仁美固守太原的策略不可说不对,可一旦雁门关失守,辽军便可随时南下,最重要的是,倘若有朝一日大宋北伐,欲收复燕云,西北一路大军就会被辽军挡在雁门关外。

庄煜冰一生都想收复燕云,岂会让雁门关如此重要关隘落入敌人之手,故而想直谏,向潘仁美陈说利弊。但他在潘仁美心中已失信任,任凭他如何上书,都一一冷眼拒之。他也知让潘仁美派兵增援雁门关是无用之举。

但他听闻杨继业奇袭之计,便觉得有望在雁门大破辽军。但眼下疑问是,杨继业是否真能擒拿或击杀辽军主帅。庄煜冰沉思道:“将军,杨继业英勇不凡,以他之才能,要生擒对方主将不在话下。而且此计凶险,只怕有去无回,人人至于死地而后生,何愁大事不成。”

潘仁美仍不同意,道:“庄先生,两军对垒,岂能被感情左右。令公虽勇,但他能否在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无人得知,我不能冒险。”庄煜冰道:“既然将军不肯发兵,在下有一计,可让将军无忧虑。”

“是何计策,还望先生赐教!”他依旧礼貌,但不冷不热。

庄煜冰道:“将军可将这原平兵马开往雁门关三里外驻扎,若令公得胜,便挥师相助,若不成,可从容撤退。岂不两全其美。”潘仁美两眼一亮,道:“好,那就依先生之计,大军进发雁门。”

杨继业领兵走后,雁门关所有军务由长子杨泰主事。他遂命杨永带五百人马坚守城门和各处关口,杨勋带五百箭手城头防御,而秦铭带本部兵马巡视城中,安抚将士。如今守城之责压在他肩头,昼夜难寝。

两日后,萧咄李率军而至,而潘仁美也率五千精兵在雁门关外三里处驻扎。杨泰不明潘仁美为何不进兵雁门关,派人询问也无果。秦铭冷笑道:“潘仁美在坐观其变罢了。”杨泰听罢打骂潘仁美不是东西,但身为下属,却无可奈何。

萧咄李大军来之前,李重诲便负荆请罪,等候发落。他一战折损人马,这自大的主将要斩了他也不为过。果不其然,萧咄李听他失利,又折损一半军马,盛怒之下便要将他斩首,幸亏诸将力保,才得以戴罪立功。而这阴险的主帅也并非要杀他,只是想借此挫其锐气,毕竟此人乃辽帝排到自己身边,加以掣肘,若不设计让他惨败,如何能发号施令。

他刚到雁门关外,草草巡视一眼,便下令大军休整一日,待明日养足精神,再一举攻城。此关口虽不能展开兵力,他便命五千军士从两侧高山攀沿而上,分散杨家军的兵力。他自信十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便能将这小小雁门关给淹没了。

正当萧咄李在军帐大摆酒宴时,雁门关北,一支千人精锐已悄悄潜伏在这支大军后方,蛰伏等待良机。

翌日,辽军鼓声地动山摇,十万大军如蚂蚁般压来。杨泰见辽军阵仗,不由心头一紧,指关结泛白,手中大刀已许久不曾颤抖。

就在刚才,派去关外潘仁美驻军处的士兵回禀,大军依旧没有要出动的迹象。杨泰只好将大刀攥紧,杵地而立。

三声擂鼓后,辽军发动冲锋,关下一路千人人马,正面冲锋,东西两侧各有两千余辽兵带着飞爪,攀缘而上,从山头强登城墙。

这次正面攻城的辽军在大军箭矢的掩护下,轻而易举就来到城下搭建云梯。未见抵抗的辽军正得意,便瞧见城头抛下密集岩石,朝着头顶压来。

城墙上的杨家军躲在城墙后,一股脑将岩石乱扔,虽是没有目标丢出,但城下击满了辽军,随手一丢便能砸中一人脑袋。

城下辽军大怒,左手举盾,步步朝城头登去。杨家军因被辽军不吝啬地箭雨压制,几乎不敢身处墙外,反击之力大减,一盏茶功夫,便有数百名辽军登上城头。

此时辽军为了避免误伤,停止射箭,人马一波接一波地沿着云梯往上攀爬。而此时没了箭雨风暴,杨家军如潮水般涌出,在城头上短兵厮杀,登时混乱不堪。

杨家军每人配备一杆长枪,在城头上对阵极为有利。只听得惨叫声传来,登上城头的辽兵都被一枪叉了下去,摔了个脑袋开花。

萧咄李见如此猛攻,竟拿不下区区外郭城头,当即大喝道:“强弓齐射。”

李重诲看得惊心动魄,但一听他发令,急忙道:“将军大人,切不可伤了我军将士啊。”萧咄李怒道:“你竟敢违抗我军令,来人,拿下。”其余众将也是面面相觑,但又不敢违抗将令,当即下令左右拿下李重诲,并令弓手放箭。

城下弓手接到此令,不由目瞪口呆,城上还有不少自己人,岂能如此?但将令难为,又见杨家军战力如此恐怖,齐齐奋力疾射。城头上不仅是杨家军,甚至连辽兵也没有想到竟会如此,纷纷中箭而亡。顷刻间,暴露在城头的双方军士几乎全部战死,骤然间,整个雁门关寂静无声。

“给我杀!”萧咄李见有良机,急忙下令挥兵攻城,那些辽兵发了疯似的朝城头猛攻,发泄着怒气,而这怒气,一半是因为萧咄李这无情军令所致。

杨家军被他这么一搅,顿时失守,城郭外墙如“人”字展开,分散兵力,杨泰见势不妙,急忙下令全军撤回内城,收拢兵力,再做抵抗。

萧咄李见外城撤军,哈哈大笑,道:“一鼓作气,冲入关内,杀光杨家军。”

“杀光杨家军!”辽军曾多番与其交手,败多胜少,心中早有深生仇恨,欲在此消灭这支杨家军,给与大宋沉痛打击。而就在此时,后方传来一声尖锐的号角,伴随着马蹄声,喊杀声大起,正是杨继业率军杀了过来。

此时辽军将兵力都击中在前线,后军只有五百人把守主将。断没有想到竟有伏兵从身后杀出。正得意忘形的萧咄李见一人手拿大刀杀了过来,由喜变惊,再变恐惧,因为这口刀,正是令公杨继业的金刀。

杨继业埋伏到辽军后方,但见守备众多,故而不敢下手。但刚才城郭一破,萧咄李急忙加派人手猛攻,后方空虚,他便乘势杀来。辽军一时惊慌,不知宋军有多少人马,只见杨、凌两面大旗,顿时大乱,尤见恶魔,纷纷逃窜。

杨继业一口大刀如入无人之境,转瞬之间便杀到萧咄李跟前。后者早就被吓破了胆,任凭如何叫唤,前军竟充耳不闻。

“辽贼受死!”令公大喝一声,如虎啸龙吟,萧咄李闻声吓破胆子,竟无法动弹,眼睛瞪得老大,瞧着自己脑袋分离而去。李重诲懊悔不已,大叫一声,誓要杀杨继业,为其报仇。但凌楚瑜岂会随他心意,长枪斜挎,将他撂翻在地。

此时杨继业提着萧咄李的人头,高声道:“萧咄李人头已被我斩,不想死的就快逃命。”

那辽军还在攻城,忽听此言,纷纷大惊,回头一瞧,主将果真被斩首,步骑军都指挥使又被生擒,一时间军心大乱,不知如何是好。而此时西门处喊杀声传来,一支宋军从此杀来,正是潘仁美所率五千之部。辽军慌乱之下,四散而逃,杨继业领兵追杀至大同,方退兵而回。

雁门关一战后,赵光义接到捷报以及降将李重诲,欣慰道:“令公真乃无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