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提前了一百多年的跪像(求收藏推荐)(1 / 1)

方进微微一愣,摸不著朱标为何有此问,想也未想回道:“应该是……赵构吧?毕竟岳飞想迎回徽钦二帝,威胁到了赵构。”

后世之人,也经常为赵构和秦桧谁是岳飞之死的主要责任人而争吵不休,各抒已见。

此刻,秦桧的跪像尚未建成,他的名声也远没后世那么臭,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直到了明朝正德年间,秦桧,以及他夫人王氏,宰相万俟卨,将军王俊等人被纷纷建成跪像,跪在岳飞幕前。

也正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秦桧的名声越来越臭,盖过了历史上的大多数奸臣。不过到了明末,有文人为秦桧叫屈,认为罪归祸首是赵构,秦桧只是从犯。

皇帝成为背锅的,这倒是明末文人的共识,不仅在本朝,连前朝都没放过。

朱标翻开了《宋史》的某一页,说道:“铁木真曾被金人羞辱,所以前元修史不会刻意诋毁南宋而抬高金朝,可靠性是没问题的。”

“《宋史》这里写着绍兴四年,赵构任命岳飞清远军节度使,这是宋代最年轻的节度使,又授予他密奏之权,可以绕过枢密院,直接和皇帝对话。赵构显然是将岳飞作为亲信重点培养了。”

这就好比明代的锦衣卫,可以绕过内阁直接和皇帝对话,从而让内阁忌讳不已。

方进沉默不语,继续安静端坐。

他清楚朱标显然在秦桧和赵构之间,更为憎恨秦桧。

“赵构五十余岁禅位,当了二十年无权的太上皇,是其自愿乎?”朱标微眯着眼睛,又猝不及防地问道,“老方,你觉得古往今来,有自愿禅位的帝王不?”

“上古时期的贤君尧舜禹?”方进想了想后,又小声说道。

朱标却是不屑一笑,出乎意料地说道:“司马迁《史记》的成书时间可以是远远晚于《竹书纪年》的!老方,你觉得是西汉的司马迁更了解那个年代,还是春秋时期的王公贵族。”

正常而言,越接近那个时代,所记载的事件才会更真实。

当时间越来越久远时,完全可以凭借主观意识以春秋笔法进行描写,与野史无异。

在朱标看来,皇位从来没有自愿让出的。唯一自愿禅让的是乾隆,做了五年太上皇,但也只是让了皇位,却没让权力。

“殿下……”方进一声苦笑,“这《竹书纪年》可被儒家列为禁书,那些文人们若知道了殿下看此书,多半又会喋喋不休了!”

此书对于儒学思想的颠覆,是前所未有的。后世推崇此书者,对《史记》、《尚书》、《春秋》等儒家经典嘲讽成“伪史”,揭穿了“禅让”是儒家编造的谎言。

尧舜禹三代君王都是等对方年老之时,将对方囚禁、流放,并夺取权利,从来不存在和平交接。

还有在《史记》里被誉为第一贤相,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老师伊尹,辅佐了三代君王,一副近乎完美的形象。

然而他在《竹书纪年》里,完全是一副“权臣欺压幼主”的负面形象。

“就那些文人?”朱标轻笑一声,语气不屑地说道,“是父皇让孤看的,为的是多多了解人心。他们又岂敢妄言!”

“皇上!”方进惊呼一声。

他有些明白,为何朱元璋会发动“胡惟庸案”和“李善长案”了。

老朱从来都不相信会有什么贤相,丞相存在的目的便是成为权臣,然后制约皇权。

与此如此,那干脆直接一劳永逸地废除相位。

朱标放下手中的《宋史》,又缓缓而道:“老方,孤就委托你一件事,要让整个大明知道岳武穆岳王爷的英勇事迹,同时也让那秦桧和其同党都臭名远扬,人人唾骂!”

他决定将时间线前移,从原来的明朝中期提前到如今的明初,在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大肆宣传岳飞和秦桧的事迹。

舆论的阵地,你不去争取,敌人就会抢占。

“殿下放下,臣一定完成殿下交代的任务!”方进闻言,便立即回道。

朱标又继续吩咐道:“对了,还有一事。老方,你必须把秦桧这家伙在死之前都加了九赐的事迹也大肆宣传,总之岳王爷之死,秦桧的罪责是最大了。孤就这么定性了,省得后世的文人再翻案!”

秦桧的确加过九赐,但民间知之者甚少。

方进回过神后,心中顿时恍然。

太子殿下有手段啊!

毕竟总有人认为岳飞之死,赵构是罪归祸首,秦桧只是执行命令的白手套。可若是要世人知道,秦桧加过九赐的话,便会是另外一番评价了。

毕竟在历史上,凡是加了九赐的权臣几乎都篡位了,而皇帝给权臣加九赐没有一个是心甘情愿的,却为了自保又不得不为之。

只是秦桧在加了九赐之后,没过几个月便病死了。

如此一来,后世文人再将锅扣给赵构便不合适了。

方进点点头,随即又想到什么,心中微动,然后默默伸过脑袋小声说道:“殿下,臣有一个主意,要不给秦桧以及他的夫人王氏立一个跪像,让其生生世世跪在岳王爷的墓前忏悔。”

老方,你终于提到这一桩了!

朱标闻言后,顿时起身,眼睛一亮,一拍大腿喊道:“老方好主意啊!此事你亲自去办,孤鼎力支持!若有人阻拦,你便说这事当朝太子的主意!”

他觉得这般演技,能将后世的那些小鲜肉吊起来拷打。

方进看着一脸激动的太子,恍惚之间才意识到,自己无心一句竟然改变了历史,原本出现在正德年间的秦桧跪像,竟然被提前了一百五十年。

“殿下,那臣立即去办此事?”方进随即回复道。

“去吧去吧!”朱标笑着挥了挥手。

方进在出了大门后,猛得抬起头,突然想起了什么。

朱元璋让朱标读《竹书纪年》,而朱标本人对那些儒生又带着不屑之色,难道说历史上太子朱标之死,真存在蹊跷之处?

朱元璋选了朱允炆难道也是无奈之下的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