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四气五味(1 / 1)

沈卓然讲完,老爸,沈学文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激动地说道:“儿子,你讲的太棒了,老爸我都不如你呀!”

“古人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里我要改动一个字,就是听儿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哈哈哈哈……”

沈学文爽朗的笑了起来,他从来没有这么开心的笑过。

在老爸面前,沈卓然并没有拘束感,而是自信的说道:“老爸,我觉得吧,中医并不难学,主要是你方向对了,那么学起来就会轻车熟路,不那么费劲了。”

“哟,是啊,儿子,那你说说中医怎么学才能够学好?都需要掌握哪些重点?”

沈卓然嘿嘿一笑,您这个老中医面前我就献丑了,如果说的不对,还请您老指教。”

“学习中医,关键的是要掌握中药的药性,也就是药物的四气五味,药物归经,药物的升降沉浮,药物的配伍以及药物的剂量,这五大方面。”

沈学文笑着点了点头:“儿子,继续!继续说,我听着呢!”

“药物的四气五味,就是指寒、热、温、凉。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得出的,与人所患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以阴阳来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一般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多属寒凉性质。 寒、凉其性相同,程度不等,寒比凉药性更强”

“同理,能够减轻或治疗寒症的药物,多属温热性质,也是程度不同而已,热比温药性更强。”

“寒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等作用,而凉性的药物以疏散表邪、平肝、凉肝、安神为主。”

“温热的药物大多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补气、行气活血、祛风解表、化湿、开窍等作用。”

“虽然有的药物不偏于寒凉,也不偏于温热,就是寒凉温热的特征不明显,这一类的药物一般标为性平,但真正来说,性平的药物也属于四气之中。”

沈学文不住的点头:“儿子聪明,脑子挺好使,这些重要的基础都记住了。”

沈卓然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谢谢老板夸奖,我也是看了很多书,琢磨出来的,大多数中医书,这些都是重要内容。”

“五味是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它不仅表明药物的实际味道,而且从另一角度来表明药物的性能。”

“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涩虽不同味,但收敛固涩功效相同。收敛是指在固护正气时防止津、精、气、血、二便外泄过度,能治疗正气不固、滑脱不禁等多种病症。”

“比如酸味的中药五味子、乌梅等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作用。固涩与收敛相似,比如涩味的中药龙骨、赤石脂具有涩精、涩肠、止带的作用。酸味另有生津、酸甘化阴的作用,用于治疗阴虚津亏病症。”

“苦味能泄、能燥。泄指下行的趋势,有通泄、清泄、降泄的不同,通泄大肠,能治肪热结便秘。比如中药大黄泻下攻积,清泄火热,能治疗火热炽盛。比如中药栀子清泄三焦。降泄肺气能治疗咳喘,比如中药杏仁能止咳平喘。燥指燥湿,能治疗湿证,有苦温燥寒湿、苦寒燥湿热两种。苦而性温的药物,比如中药苍术、厚朴治寒湿症。苦而性寒的药物,比如黄芩、黄连治湿温证。”

“甘味就是甜味,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所以,补虚药包括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健脾、生津、润燥等等,以及具有缓急止痛,缓和毒烈药性,并可调和药味的甘草、蜂蜜等等这些补虚药都标以甘味。”

“此外,对于消食和中的麦芽、山楂等中药,以及缓和肝风内动而筋脉挛急的息风止痉药, 比如天麻、钩藤、蝉蜕等,也常标以甘味。”

“辛就是辣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温化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比如麻黄、薄荷等,和行气活血的药物,比如中药红花、木香等都有辛味。一些芳香药有时也标上“辛”,即具有辛香之气,其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化浊开窍等作用。”

“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症瘕等病症。例如中药昆布、海藻消散瘰疬,芒硝泻下通便,鳖甲软坚消症等。”

“另外,还有“淡”味一说,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淡味药物有茯苓、猪苓、通草、薏苡仁等。一般淡味附于甘味,所以仍然称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