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天下大震(中)(1 / 1)

"闪开,都给咱家闪开!"

"别挡道!"

鎏金红墙之下,身材不算高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在几名小内侍的簇拥下,模样有些疯癫的朝着位于内廷的乾清宫而去,口中呼喝声不断。

许是着急赶路,这位在内官中权势首屈一指的大裆竟然将宽大的袖袍微微撩起,并不断催促着周遭忙不迭跪在宫道两侧行礼的宫娥内侍。

都是些没有眼力见的,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满脸谄媚的问好?

终究是终日陪伴在天子身旁的司礼监掌印,纵然其神情有些凶狠,但负责在各个路口和宫门值守的侍卫和内侍们仍是不敢加以阻拦,满脸敬畏的望着王安远去。

只是当王安等人的背影消失不见,这些侍卫们也忍不住在心中腹诽,暗道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竟然令这位日渐阴沉的大裆如此失态?

...

...

"陛下,东厂急奏。"

"山东乱民暴动,劫掠漕运重镇夏集。"

"巨野县和嘉祥县等地因盲目出兵,于半路遭遇乱民埋伏,后因城中奸细生乱,导致县城陷落。"

才刚刚迈入乾清宫暖阁,气喘吁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便从怀中摸出了一封尚有些温热的公文,神情惊慌的将其递到了朱由校的手中。

嘶。

此话一出,暖阁中的温度好似瞬间下降了不少,本是在角落处屏气凝神的宫娥内侍纷纷抬头观望,正在挥笔批阅奏本的大明天子朱由校也是动作一僵,点点朱墨溅到了面前的奏本之上。

顾不上许多,朱由校赶忙将王安递过来的奏本接过,并且一目十行的阅读起来,清瘦的脸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涨红起来。

"白莲贼子该死!"

砰的一声,朱由校将奏本摔倒了面前的案牍之上,气急败坏的训斥道,但话语中也充斥着对于当地有司官员的不满。

饶是他早就知晓大明官员层层相护,尤其是地方豪绅和当地官府沆瀣一气,但也没有料到这些白莲贼子竟然隐藏的如此之深。

当然更让他怒不可遏的,还是魏忠贤在奏本中宣称,山东地界上的流民甚至有部分是自凤阳府背上的。

可就在不久前,凤阳当地的知府还曾就之前的"地龙翻身"上书,声称当地并未受到天灾的影响,百姓们安居乐业,无需朝廷赈济。

"陛下息怒.."

见朱由校动了真怒,暖阁内包括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在内的所有人纷纷跪倒在地,大气也不敢多喘。

"军中粮食可还充足?"

强压住心中的震怒,朱由校挥手唤起眼前诚惶诚恐的贴身大伴,转而不辨喜怒的询问道。

如今山东闹到这般境地,本就有他从中"推波助澜"的部分原因,他也无法全怪到当地那些官员的头上。

"回皇爷,自年关过后,蓟镇便开始筹措粮草,纵使北直隶中断,也足以供应京师大营两月所需。"提及此事,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脸上便是露出了一抹钦佩之色。

昔日京中因为蓟镇总督的"出缺"而争论不已,世人只以为天子有意扶持宣大总督杨肇基以武将的身份总摄边镇政务,却全然没有注意到天子早已暗中授意东厂以蓟镇的名义囤积粮草。

此外,宣大总督崔景荣那边也因蒙古鞑子进犯的缘故,提前囤积了不少粮草。

靠着这些"积蓄",纵使漕运中断,至少两三个月内,京畿之地出不了乱子。

但唯一的隐患,便是有人借机,散布谣言,暗中哄抬粮价..

"京中那些商人可还老实?"

正当司礼监掌印内心想入非非的时候,朱由校清冷的声音便在其耳畔旁响起,打断了其凌乱的思绪。

自己虽是曾以雷霆手段整治了宣府的晋商,但今时不同往日,山东局势日渐萎靡,朝廷又打算复建税课司,整饬商税,不知多少人在暗中等着看自己的笑话。

"回皇爷的话,倒是瞧不出来有什么动静.."

山东乱民暴动的消息才刚刚传回京师,寻常的百姓们尚不清楚远在千里之外的齐鲁大地已是沦为了人间炼狱,这些掌控了大量财货的商人们自然也就没有机会上蹿下跳。

但是等到消息传开之后,这些商人们是否还会像眼下这般老实,那可就说不定了。

闻言,案牍后的朱由校先是一愣,旋即便面露恍然之色的点了点头。

如今山东乱局的背后虽是免不了一群魑魅魍魉从中推波助澜,但并非所有商人都有资格知晓其中内情。

见天子沉默不语,司礼监掌印太监猛然于脑海中响起前些时日东厂番子向他汇报的一则消息,衡量再三之后,终是拱手犹豫道:"启禀陛下,东厂日前呈奏,通州豪商们曾大肆采购粮食.."

不同于淮扬那群富可敌国的富绅豪商,这些通州的豪商们平日里经营的营生多以码头生意和镖局为主。

纵使偶尔对"实业"有所涉猎,至多也就是开个酒楼茶肆或者赌坊罢了,极少与粮食打交道。

更别提是像当下这般,一群通州豪商,集体囤积粮食。

"呵,有备而来呐.."

对于司礼监掌印的回答,身着常服的朱由校并不意外,反倒是释然的点了点头。

他就知晓,那些人绝不会放过发"国难财"的机会。

至于这些通州豪商为何能够拥有先见之明,提前囤积粮食?自然是因为其背后站着一尊"大神"。

"是李三才吧?"朱由校抿了抿嘴,满脸阴冷的低语道,微微眯起的眼睛中闪烁着异样的寒芒。

自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大明的官场便渐渐形成了所谓"乡党"一说,出身同一故里的富绅豪商和官员们彼此扶持,双方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而近些年,朝野间出身通州,最具代表性的官员,莫过于前任东林魁首,曾奉命巡抚凤阳,担任漕运总督长达十余年之久的李三才。

也只有这位"东林急先锋",才有"能力"提前预料到山东的乱局,并且令通州的富商们俯首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