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相对思维,根源认知(1 / 1)

拓荒命途 土物风刊 1035 字 6天前

交卸了一切差事的顾黎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在无数的灰尘尽头,他找到了自己珍爱的实心胎自行车,只有在小路和桥梁之间迎着风四处穿行,他才能得到宁静的慰藉。

但是,很快就被一连串的恶臭呛到他稚嫩脆弱的咽喉,这些只是一瞬而过。在这个小乡村里,存在着一些排放着污水和废气的乡镇企业,唯一清楚的就是生活在这些企业周围的居民。

一开始,顾黎明的认知就是很简单的,这些企业拥有着一定数量的员工,如果自己举报的话,在一定数量的停工期限中,会造成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来源的缺失,而且企业也会因为项目违约要支付一笔违约金,导致不能进行再生产。

现在的情况就是十分有趣的现象,不是因为环境的诉讼增加了,而是因为金钱的诉讼增加了。在这个双十一,双十二的购物节,人们缺少对于环境的尊敬,只有对商品的追捧。还有人甚至都在为万圣节和圣诞节的中国化做出思考和研判。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农村的秸秆焚烧问题,这有三个方面的要素需要讨论,第一个,三农问题。这是最为重要的,焚烧秸秆,这是一个相对问题,古时候的刀耕火种就是与大环境相比较的时候损害不大,现在也是相对而言对大环境有损害,但是对于以亩为单位的农田都是有利的,农民也知道什么方法最省时省力,可以这么说,由于农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农民时时刻刻在田里,根本没有什么机械可以代替精细化的栽种,焚烧秸秆只不过是挤出时间放了一把火,其他就是日日夜夜的挑选优良品种和到市场叫卖,24个小时都不够,怎么可能分出时间处理秸秆呢?

第二个,政府问题。如果假设政府处理秸秆的话,就要雇佣工人和农民对于秸秆的集中处理。这些又要从已经赤字的地方财政扣除,假设不考虑税率,从居民征收服务费,也就是说处理秸秆从原本的一把火变成了工人的工资,怎么思考都是不值当的,除非有哪位天才把处理秸秆的过程弄一个生态链回馈农民和政府。

也就是第三个,科技问题。首先不用考虑环保问题,毕竟只是一个模型。以后可以添加限制,毕竟方案的诞生和其实际效力是不成正比的。根据秸秆的性质,首先要改装联合收割机,将地面的轮胎卸掉,我们采用空中滑索和盾构装袋处理,这样地面的秸秆才能整齐的排列。将联合收割机进行模块化处理分为两层,上层割稻穗,下层割秸秆,还要根据力学进行切割排序,剩下的根茎就直接人工清除,为来年做准备。

剩下的就只有可行性论证,不行的话,只能再熬一熬,运用相对原理,将其他的气候指标降一降,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做好其他的事。

当然我们可以从源头出发,对于当代餐饮业中米饭的需求和供应进行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