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诸侯国统帅嚯地站了起来:“继续进军啊,现在形势一片大好,不趁机将秦国给教训得趴下,那是丧失大好机会啊。”
这个诸侯国统帅正是刚刚归顺晋国的郑国统帅子乔。子乔受郑简公之命,好不容易成功地抱住了晋国大腿,当然得把马屁拍得通天响,这次伐秦,郑国必须表得比出其他诸侯国更显得对晋国忠心。在战场上表现的忠心,那当然是充当好马前卒!
各国统帅都不发言,大家都知道郑国人是想出个彩,大拍晋国马屁。这也难怪,人家刚刚投奔中原联盟,是得好好表现。
但晋军各帅佐却没有一个发言。魏绛、韩起、赵武等人心道:“这还用得着开会决定?明摆着的事嘛,此时不进兵,更等何时?”
栾黡却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就这样渡过河去,灭了秦国,那功劳主要便成了你荀偃的了。自己率领着下军兼新军,在军中的力量可谓是最强大的。你荀偃最好是退兵,如果今天他要下进兵的决定,那自己就搬出一堆理由,要求荀偃谨慎行事。
就这一点来说,栾黡与自己的老丈人士匄想法一致。也就是说,只要晋悼公不再,别看是荀偃当这个中军元帅,但不服他的人自然存在。而最不服气的,当然是当时下军元帅兼领新军的栾黡。
掌握着一半的晋军,如果不能在这样大规模的灭秦之战中为自己赚取足够的政治资本,那自己就是政坛上的新兵了。这是栾黡的真实想法。
会议陷入了冷场,荀偃不敢下决定,只好宣布暂时休会:“今天大家先回去休息,明天再议。”
郑国人的发言,没有人附和,尴尬之后,郑国统帅子产心道:“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打个仗还要这么磨叽?反正我郑国一切听晋国号令的,关于如何进军,谁第一个渡河,那我就第二个渡河。”
晋国大夫叔向非常犹豫,一方面他想不通元帅怎么不干脆点下令渡河,另一方面,他作为军中大夫,此次承担着准备渡船的责任。联军那么多部队,眼下已经筹集到的渡船不可能一次性让将士们渡过泾河。
如果到时元帅下令渡河,结果自己的渡船不足,影响渡河进度,那自己的责任大了去了。
怎么办?叔向认为,联军肯定是要渡河的,只是此刻在泾水东岸暂时休整而已。既然如此,那为何不让部分军队先渡过河去呢?
叔向有一位好朋友,鲁国的叔孙豹。这两人都是当世贤才,因为被很多人认可,所以平时也是惺惺相惜,虽然不是同一个国家的,但也是有机会成为朋友的。由于性相近,习也相近,他们还都成了好朋友。
按理,他应该去找自己的统帅荀偃,但他不敢。因为他已经看出来,荀偃此人非常小心谨慎,按理联军应该立即渡过泾河,但他却驻扎于此,为是否进军还开了军事会议,显然,荀偃本意是见好就收。
主帅有意撤军,自己却去提进军的建议,那不是自找苦吃?叔向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他可不敢表露出任何一丝不与荀偃意见不一致的举动。
赵武、魏绛、韩起等人都没发表意见,自己怎么可以出头?
所以叔向就去找叔孙豹。叔孙豹见他来了,便笑了:“我知道你的来意。这样吧,我们鲁军愿意作为前锋,明天就渡河,把渡船给我们准备好就是了。渡过河后,先巩固泾河西岸阵地,待联军都渡过河来,再听从荀元帅的号令吧。”
叔孙豹吃了豹子胆了?军事会议没有形成决议,又没有荀偃的命令,他鲁军便敢渡河去?
其实叔孙豹早就看透了,晋军在没有晋悼公的情况下,这次又出现了将帅意见不一致的问题。他与叔向想的一样:迟早是要渡过河去的,只是主帅荀偃打了退堂鼓而已。但荀偃又不直接下令撤退,这就意味着,晋军其他帅佐要渡河寻秦军主力决战大有人在。
叔向是晋国一个大夫,他不敢掺和到晋国的权力斗争中去,但他相信,国君的本意就是将秦国给彻底收拾了。既然是国君的本意,那就坚决贯彻执行就是。他也相信,只要有任何一支军队渡过河去,那荀偃肯定会下决心全军渡河。
他更相信鲁国大夫叔孙豹。这是一位正人君子,只要自己把想法跟他讲透了,他一定会率鲁军渡河。但他没想到,叔孙豹根本用不着他讲出来意,就知道了自己的两难处境。叔孙豹表态率先渡河,一是叔孙豹与叔向一样坚信联军肯定会渡河,二是帮助自己的好朋友一把。
于是,第二天清晨,鲁军率先渡过了泾河。郑国统帅子产一看,二话不说,率郑军也渡过河去。卫国统帅北宫括以为鲁郑两国军队已经得到了晋国中军元帅荀偃的命令先行渡了河,他也早看到联军准备的渡船有限,迟渡不如早渡,便也率军渡过了河。
其他诸侯国一看,渡河了?于是,纷纷率军至岸边,等待依次渡河。士匄早就起床了,他与栾黡一商议,下了命令:全体渡过河去。
士匄的这道命令下得非常干脆,而且自认为是恰到时候,因为发布命令的是自己,而不是荀偃。此仗大败秦军,最后的功劳自己大了去了。然后,他紧急去见荀偃。荀偃刚醒来,士匄便匆匆赶到了:“元帅,军队开始渡河了。”
荀偃奇道:“本帅还没下命令呢,怎么就渡河了?”
士匄道:“您没下命令才是好事呢。您想想看,万一联军渡河遭到埋伏,那是各诸侯国自己擅自行动的结果,与您无干啊。反正,你我都要小心行事,渡过河后,还是要谨慎用兵,秦国一直隐藏着主力,不知他们要干什么。”
荀偃一听顿时宽下心来,于是与士匄率着中军也渡过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