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1 / 1)

兴汉室 武陵年少时 4193 字 2023-09-26

“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

在孝桓皇帝时,天下有户口一千余万,人口五千六百多万。这是极盛时期,其后灾祸不断,水旱饥疫、羌胡叛乱、流民起义,导致全国的人口、户数大量减少。以至于在三国末期,全国总人口只有七百余万,当然,这其中不乏豪强大族隐匿人口、黎庶藏匿山林的情况,可其中因为战乱、疾疫、饥荒等原因而死亡的人口最少也有千万之数。

如今皇帝提早中断了割据混战的趋势,消弭兵乱,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统一制度。没有了大规模战乱、疾疫等等,全国的人口总量应该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按皇帝的估计,除开逃逸山林、被豪强隐匿的人口,如今的总人口至少在三千万左右。

为了增加人口、鼓励垦殖,除了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生产环境以外,还可以从税收的方面进行调节人口生育。少府负责征收人口税,供给皇室,自任职以来,王绛就此事有过一番了解,他新官上任,势必要提出自己的主张,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臣历数以往诸帝,所征算赋有增有减,并非一例不变,皆因当时局势而有所变更。”

算赋的数额偶尔有因特殊情况而减轻的,比如皇帝巡行外出对途径郡县的恩典、鼓励流民归乡垦田、受过兵燹天灾的地区,一般最少的时候只收四十钱,最多的时候收一百六十钱。

每年的算赋是除开更赋以外,压在平民身上最沉重的负担之一,百姓没了田地,也要缴纳人口税,所以才会四处流亡,逃避催征。如今的主流政策是轻徭薄赋,对此,王绛的想法是:“可将算赋由每年一百二十钱暂减为八十钱,孩童口赋改征二十钱,仍以七岁起征。”

虽然这么做会使少府损失近十亿钱的岁入,但也意味着民间将多十亿钱的流通,百姓手里有更多富余,背负的压力也会减轻。

王绛提出此议的初衷只是在于‘薄赋’,而皇帝却想到了通过税收去调节人口总量。在他看来,不仅是如今的三千万左右的人数,就算是鼎盛时期五千多万的人数,放在后世连一省的人口都不如。其中固然有后世生产力大发展的因素,但以中国土地之广袤,在古代足以养育上亿人口。

在保持人口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提高生育、增加人口,无论是在内地恢复、发展经济,还是大规模由官方主导移民南方,都是大有可为的。

“少府所言,的确是老成谋国。”皇帝出言赞同道,王绛由太仓令升任少府才几个月,稳重有余,威望不足。皇帝见他的建议颇有几分独到,几乎触到了税收调节的边了,可知其思维并没有因年纪而僵化,所以自然要当着重臣的面抬一抬对方:“算赋、口赋,不单是只征民钱则已,还要成为朝廷调控人口、扶老助幼的工具。”

众人一时有些茫然,皇帝轻轻看了赵温一眼。

赵温沉吟片刻,忽然道:“臣记得,孝武皇帝时曾免民八十以上家两人算赋,以示敬老。孝章皇帝时,曾免生产子女之家三年算赋,及孕妇之夫一年算赋。依陛下所言,如今大战方歇,天下户口凋敝,减免算赋以奖励生育,不多费朝廷一钱,却可达实效。”

“今时正可效仿前代制度,百姓怀孕生产、孝敬老人耗费颇多,朝廷宜当减免,以优待老幼。”杨琦点了点头,深表赞同的说道:“朝廷以孝治天下,此举颇合仁义。”

过去对于算赋数额的变化,有许多现成的例子可以参考,稍作斟酌便可用来作为自己的建议。黄琬家学渊源、又久居中台,遍读典籍,很快说道:“可令男女十五以上三十未嫁娶者五倍其算,以促其婚配。地方三老,宜促民嫁娶,早成家室。”

“五倍的算赋有些多了,改成三倍好了,年龄提高到二十岁尚可。”皇帝既是不忍心五倍算赋所造成的负担,又难以接受十五岁就催逼结婚的政策。而且政策抓得太严,难免会出现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胡乱婚配的情况,这里面还是得再议。

黄琬自然没有什么异议,点头称是。

“今天下之民,北多南少、东多西少。以往关东、河北之地,一郡便养百万民,而益州、交州之民尚不及中原大郡,其土地不可谓不膏腴,却民户稀少。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若能募中原多余之民,迁之于南,任其屯垦,岂不两便?”尚书令吴硕也想到了一点,也主动的提出自己的建议:“朝廷不妨应募无地之民徙往他处,凡是如此,皆免去三年算赋。”

吴硕这样说是有先例可循的,早在孝武皇帝时期便有官府募民屯垦边地,譬如朔方、五原、河西诸郡。只是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比内地要恶劣,吴硕却想到了移民气候温暖适宜的南方,不得不说他也是各有想法的人。

王绛在一旁看到众人七嘴八舌的对口赋、算赋修修改改,大有将‘薄赋’彻底贯彻其中之意。按照他们的改法,今年的算赋与口赋最后收上来恐怕还没有去年的一半,再加上深受裁减的更赋,少府收上来的钱少了,王绛在朝廷上说话的分量也要轻了。

他心里未免有些懊悔如何提起了算赋,让他们有了裁减的借口,虽有心挽回,但在一众重臣面前王绛却是有苦难言。

“这样与屯田又有何异?”刘和身为大司农,属下主管民屯,利益相关的事情,他自然要插上一嘴,无意间倒是为王绛解了围:“依臣之见,可由官府尽收当地无主之地,募流民屯垦,或是移至边地屯田。由大司农于各郡县分设农曹掾,与军屯互为表里,以成其事。”

“分田之术,屯户与官府向来以四六、或对半而分,虽免徭役,然屯户仍有不便。”吴硕自觉被刘和否议,面上有些不好看,略提了声调说道:“当年朝廷募民屯田,是为安顿流民,充盈粮储。如今仍议民屯,田租形同十税四、五,似与朝廷恢复‘三十税一’之策有所抵牾,倘屯户与黎庶相闻其详,心中难免会多有不平。”

“古人言,民患寡而患不均。”黄琬深深看了吴硕一眼,难得的附和了一次对方的话:“如今天下罢战,不妨赐田予屯户,任其自力,与寻常农户无异。至于军资粮储,仰赖各地军屯可矣。”

“仅关中一地民屯,每年可供太仓数百万斛。朝廷屡次征伐,民屯出力甚巨,如今岂能一言顷废?”这简直是要削夺大司农的权柄,刘和年轻气盛,仗着与皇帝亲信,直接在殿内言道:“臣万不敢附议!”

“屯户与黎庶田租不均,迟早会生事端!”话题一旦牵扯到现有的屯田制度,杨琦当即抓住契机,很快与黄琬等人达成一致:“田租能缴三十税一,又何必与官府五五对分?据说这两年为了支应战事,屯户田租已是十税六、七,生存艰难,不得不另外种稗子为口粮!昔年朝廷征战急需,不得不如此,到也好说。如今虽海内太平,然长此以往,屯户必逃亡四散,流民势将蜂起……安静不易,此事不可不慎,还望陛下睿鉴。”

按杨琦、黄琬等人的说法,屯户与自耕农同样是给官府交租,一个是十税四、五,一个即将恢复三十税一的低租税,两相比较,自然会引来屯户心中不平。可是屯户早先就是破产的无地农民,朝廷收留彼等、给予田地以及生产工具,平常时期又不用服徭役。

在生产方面,屯户可以不违农时,集中力量兴修水利,有条件精耕细作,能极大的提高粮食亩产。虽是五五对分,其实落到手里的,跟流亡时衣食无依相比已经好太多了。

如今将屯田分配给屯户,散做自耕农,虽然为朝廷省去了一层管理的麻烦,但彼等从此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变低了,此外还要重新承受更赋等等。稍有不慎又会走上经营不善、破产、被豪强兼并的老路……

黄琬、杨琦等人提出这个意见固然有多半是出乎公心,希望能缓解屯户沉重的剥削、弥合屯户与自耕农之间的矛盾,防患于未然。但另一方面,又未尝没有自己的私心——即便连他们自己都不曾发觉这一点。

这正是地主豪强为了兼并土地而发自本能的体现。

殿内以吴硕挑头,黄琬、杨琦皆支持就此改革民屯,董承私下揣摩皇帝意图,有心站皇帝这一边,与刘和出言驳斥了几句,却因言辞不利、能力不足而暂落下风。而王绛是只顾保全,与事不关己的太仆刘表一样,坐在原处不敢出声,荀攸与赵温也是静默一旁,将棘手的事情抛给了皇帝。

皇帝见状,心里不由得叹息一声。虽然赵温虽是立场与他一致,但性格有些保守,其麾下又是一众益州豪强出身的士人,办起事来束手束脚,难以独当一面。而董承才能一般,魄力不足,又有种种缺陷;至于荀攸……有时就连皇帝也摸不清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

“一味的公平并非是最好的。”皇帝内心叹了口气,每到这个时候,他是多么迫切的需要一名既有能力又有魄力,党羽性质纯粹、掣肘甚微的人物替他站在前面……这样能省多少事!

皇帝语气淡淡的,这恍如平常的话语一出口,像是有着某种魔力,很快便平息了刘和一人独对黄琬数人的论争。所有人不约而同的静看着席上端坐的皇帝,都在心中咀嚼着对方刚说的那句以及接下来要说的话:“我听说豪强之家,蓄养奴婢、佃客以千数,其田租皆以五五对分,甚者剥削更酷,平常也要为豪强修葺院墙、整理沟壑、养蚕缫丝、酿酒煮盐,一年四季终日无闲。”

他静静地看着神情默然的众人,抛下一问:“为何佃客艰难至此,也不见其抛弃豪强,散归四野呢?”

“陛下岂不闻流民甚巨,除了天灾致使、奸吏刻薄以外,亦有豪强武断乡曲,肆意盘剥之故。”杨琦拱了拱手,义正辞严的说道:“先是赋税沉重、苛政猛烈,百姓不堪其苦,卖儿售田,投身豪强,而后不胜盘剥,便再次逃散。于是流民集聚,众以数十万,官府难制,乃成大祸!往日之鉴,今日不得不思之虑之,陛下岂能因屯田相较于豪强,而竟以为常事!”

“既是如此,那就严惩豪强!”董承总算找到了插话的余地,他先是放出狠话吓了众人一跳,然后退求其次,缓和了语气说道:“至于民屯,不妨修改田租,用官牛者,由五五改为四六,未用官牛者,由四六改为三七。屯户本就不用服徭役,如此一来,就不会再有何异议了。”

其实从性质上来说,地主豪强用租佃制度剥削佃户,并进一步将佃户组成自己的部曲家兵,朝廷的屯田制也是利用国家权力,将流民变成国家的佃户,并供养国家的军队。

所以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反而屯田制的存在更能限制地主豪强兼并土地、招纳流民,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强大。

这是关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争夺,或许地主豪强并没有具体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已经本能、自发的做出了抵触。

“就依董公说的办!”皇帝当即说道。

他是第一次如此称呼董承,董承面色一喜,尚未表态,赵温、刘和也紧跟着附和,就连始终像个局外人的的刘表也点头称是。

“屯田乃复兴根本,不得轻易言弃。”皇帝看着黄琬等人仍要再说,便摆了摆手,将此事定下基调:“今后劝农令及各郡县之农曹掾,不但是管理民屯,更要及时组织百姓务力农桑,兴修水利沟渠,精耕细作,比于屯田。”

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难以抵御风险,索性就让制度成熟的民屯长官接过基层劝农官员的权力,负责组织百姓修建水利,共同劳作。在配套官府借贷耕牛种子等政策,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募民屯垦南方,也先依民屯制度行之,以后时势有变,再议论不迟。”说到这里,皇帝若有深意的看了刚才挑起事端的吴硕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