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道那天开始,康熙就一直在暗自期待,等了这么久,终于要揭晓答案,事关朝政民生,他没法不急。
亲眼看着水稻一点点收割完毕,一步步进行处理。
康熙迫切知道这批新稻种的准确产量。
户部侍郎比袁一铭老成多了,只是这样的时刻,他脸上也不由带上几分激动,快步走到皇上面前,规矩行了个礼,高声道:“回皇上,这批水稻一共有一千六百二十八斤,算下来亩产高达八百一十四斤。”
这话一出,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一颗石子。
“嗬……”
有官员倒吸一口冷气,脸上满是不敢置信,喃喃道:“居然会有这么多……”
绝大部分官员都持怀疑的态度,实在是这个产量高得惊人,他们虽不下地种田,但也知道一般的稻谷产量,还没有八百的一半。
他们怎么敢信。
“这是怎么培育出来的,产量如此之高,用了什么手段,能不能运用到其他粮食上面……”
户部负责粮食征收的官员下意识联想到更多,他个人更愿意相信这个数据是真实的产量。
这样的稻种若是全国推广,相信不需要太久,几年时间以内国家不愁征不上税,百姓们也不会因为交税而掏空家底,饭都吃不饱,一个个瘦骨嶙峋的,看着就心酸。
张玉书坐在原地,听到这个消息,满目激动,起身请求道:“皇上,可否让微臣看一看这份册子?”
这点要求,康熙没有不答应的,“朕准了。”
得了皇上的允许,户部侍郎将册子拿过去给张大人看,顾及张大人眼神不太好,体贴地说:“张大人,可需要下官为您读一读这份册子?”
“也好,多谢了。”为官多年,他的眼睛已经不大好,看什么都费劲。
户部侍郎一字一句将册子上记录的都念给张大人听,声音不高不低,让人听着舒适。
全部听完,张大人已是热泪盈眶,直道:“苍天有眼,皇上有福,天下百姓有福啊……咳咳。”
他这一咳,牵动着关心他的人的心,今日陪同张大人来的,是他最小的孙子张文斌,还在翰林院混资历,本是没资格来此,还是沾了他爷爷的光。
全程跟在张大人身边,张文斌担忧地看着他,“爷……张大人,您喝口水。”
室外到底寒冷,康熙有些不放心张大人的身体。
“爱卿身体要紧,切莫激动,如今这稻谷都收了,册子看也看了,爱卿心里该放心才是,朕派人先送爱卿回去。”
“老臣还顶得住。”张大人不愿意在皇上面前提前离开,觉得有悖君臣之礼。
但张文斌觉得皇上说得有道理,扯了扯爷爷的衣袖,身体要紧,今日家人本就不愿意让他出门,爷爷倔强,不让出门就不吃早膳,老小孩就是这样,一旦决定的事,没人劝得动。
“爱卿啊,接下来这边也没什么事,你先回去也不打紧,最重要的稻谷产量你也知道了,还想知道什么,回头朕让人去你的宅子说给你听。”
皇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张玉书也只好妥协,随孙子坐上了回家的马车。
“皇上,微臣也想看一下这份记录。”
说话的是户部尚书,他刚刚一直跟在康熙身后,整个收割、脱杂草、称重、汇总的过程都紧盯着。
好不容易等到数据统计出来,他又被激动地同僚们给挤到后面去了。
急切的心情, 让他不顾形象硬挤进去,挤到户部侍郎身边。
康熙大手一挥,大度道:“准,还有谁想看的,都拿去看。”
得了准话,感到好奇的人都涌上前来。
大家对于这个亩产高的稻种各有看法,彼此间讨论个不停。
康熙没有制止的意思,大家畅所欲言。
霎时间,这片空地上变得十分嘈杂,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有深信不疑顺利接受的人,也有打心底觉得这就是弄虚作假的人。
其中一个四十来岁留着短须的官员,叫孙和光,是一名督察院御使,他看着诸位同僚那激动的样子,眼中闪过一抹不屑。
想起来之前九爷的交代,他走到康熙面前,提出异议。
“皇上,微臣以为,水稻亩产八百多斤这是不可能的, 根据以往的资料来看,一般的稻种在风调雨顺的时候,秋收时稻谷每亩最高产量也就只有两三百斤的样子,若是灾年更是只有区区一百来斤。”
“皇上就不觉得奇怪吗,慧敏福晋一个妇道人家,从小学的是诗书礼仪、琴棋书画,可没听说过你哪家贵女学习种田的,她对于种地一窍不通,更遑论培育出高产水稻了。”
孙和光环视周围,对这里的一切都看不上眼,继续道,“就在这么个破庄子里面,种两亩地跟闹着玩一样,能培育出如此高产的水稻,臣可是万万不敢相信。”
“皇上,粮食乃是国家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作假也该做的真一点,收成直接翻 了两倍,臣以为,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微臣斗胆揣测,这些都是慧敏福晋为讨皇上开心,用特殊手段弄出来的假把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