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陈仓石鼓,天赐神物(1 / 1)

看完了店里的所有瓷器,到了此时,一大批瓷器陈文哲算是全部鉴定了一遍。

而这时却不需要谈价了,因为老板早就定死了。

“五万一件,这些我全都要了。”

等交易完成,陈文哲还是有点不死心,所以他试探着问道:“老板,你这里还有没有漂亮的东西,不管什么时候到都行,只要漂亮就可以。”

“哈哈,我也算看出来了,这位大老板是喜欢漂亮的啊!”年轻的老板乐了。

可惜,他手中在没有漂亮的东西,因为只要是行内人,就知道那些一眼假怎么也算不上漂亮。

没有收获,陈文哲慢慢的走出了这家店。

至于东西,自然有人帮他运走。

慢慢的走在街道上,这里卖什么的都有,仿古青铜器、仿古瓷器、仿古玉器,甚至还有仿古家具。

阳洛也是绝对的大都市,就算现代地位降低了一些,但是也没有让他的繁华降低。

“咦?这是石鼓?”当路过一家石材厂的时候,陈文哲停下了脚步。

现代做石材的厂子已经不多,这一家严格来说应该是石雕厂。

毕竟石材也是自然资源,一般人可没有开采石材的资格。

而这一家显然是家老厂,因为从他家在门口摆放的石雕,就可以看出来。

只不过,这一家现在的主营业务,应该是卖石碑,不是仿古的碑刻,而是墓碑。

只不过,他家也许是为了打广告,所以在门口堆积了大批的石雕。

有望天吼,有华表,还有石狮子、石象等等,而吸引陈文哲目光的是一溜十尊石鼓。

“这是陈仓石鼓?”只是稍微扫了几眼,陈文哲就发现,这些石鼓仿制的不错。

之所以知道是仿制的,因为他很清楚,真品的陈仓石鼓在神都博物馆藏着呢!

不过,这些就算是仿制的陈仓石鼓,想来仿制的时间也足够久了,因为他在上面居然看到了浓郁的风化痕迹,还有一些年头够久远的青苔。

当然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面的铭文,好像数量不少。

这可就有意思了,因为陈仓石鼓存在的时间太长,很多文字已经模糊看不清,那么这家石雕场雕刻的陈仓石鼓,其上的文字,难道是臆造出来的?

以陈文哲的记忆力来看,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能够大体记住那些文字。

能够认出来的,感觉都对,那么不认识的呢?难道就是臆造的?

有了兴趣,陈文哲干脆走进了仔细查看。

这么一看,他感觉这些石鼓存在的年头,应该比他想象当中的更加久远。

当然,这绝对不是真正的陈仓石鼓,因为神都藏的那些,绝对不可能是假的。

所以这是仿品,但是仿制的时间应该足够长了。

确定了这一点,陈文哲还是有点失望的,因为陈仓石鼓足够传奇,也许这里的就是真品,神都藏的是赝品呢?

没有得到自己希望的,但是也不算是太过失望,因为他肯定会有收获。

摸索着一只石鼓,这一只应该是消失过的那只石鼓的仿品,而他上面居然还有铭文。

要知道,最早丢失过的一只石鼓,后来被发现之后,已经被破坏了,上面的文字早就消失不见。

那么问题就来了,眼前的这只石鼓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要弄清这一点,就一定要了解陈仓石鼓,更是要了解它的传奇。

陈仓石鼓,是我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它们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石鼓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它们见证了这里是秦人故乡、是周秦文明发祥地。

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西陕省BJ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

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

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

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我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韩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而石鼓发现地宝鸡有中华石鼓园、石鼓阁。

627年,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

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

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

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

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自此,陈仓突然变得热闹非凡。

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

更有大户,悬重金求解谜题。

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而变得神乎其神。

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在战火中风雨飘摇。

正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听到石鼓的传闻,心生好奇,责令州府官员将10面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就是后来的凤翔县城之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赏玩。

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

当叛军逼近凤翔时,满朝文武百官出逃,为躲避战祸,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毁失”。

一时间,天下人为之抱憾。

石鼓被掩埋两年后,“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得以太平。

陈仓石鼓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

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请朝内的名家主持挖掘。

韩愈还因此上书朝廷,请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重立其学术。

但韩愈的请求并未被朝廷所重视,奏折在朝堂上被积压了8年之久。

公元814年,郑余庆就任凤翔尹,兼职国子祭酒,主掌国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

他偶然看到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

于是,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陈仓石鼓。

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当地孔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