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前期(1 / 1)

为政大明 莫笑浊酒 2395 字 3个月前

苏州尹山,这是一个明末不得不提的地方,崇祯二年由江南十几个团体,共同组建了一个名叫复社的民间团体。

这个团体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所以名曰:复社。

复社以张溥和张采二人为领导,他们都是太仓人,故被称作娄东二张。

刚开始复社只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组织,主要任务是士子们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

但是后期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

一开场就是王炸,所以复社立刻就风靡整个江南,名声大噪,更是在尹山,金陵等地开办讲学。

作为一个颇为有影响力的文化组织,三山所突然出现的浒山书院自然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同时浒山书院有准备开展讲学大会,并邀请各地的文化组织参加交流。

作为领导人的二张,张溥与张采自然是收到消息,对于是否参加,二人先是碰了个头。

在张溥家中,二人在书房里静坐,热茶袅袅,先是沉默,并无话言语。

张溥感觉再这么继续沉默下去,怕是明年都不会有结果,所以开口率先打破沉默。

“你以为如何?要不要参加?”

张溥这么问并不是害怕,作为很有影响力的社团,他们对于自己的学问观点自然是自信的,只是在考虑去不去有没有意义。

在他们看来,一个浒山书院,听都没听说过,就因为一个不知名的小书院喊了一嗓子,他们就要去参加,那他们不用干别的了。

参加这种大会,正常的情况下都没什么异议。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怕浒山书院趁机会拿他们的名声来造自己的势。

所以在有此想法后,两人一时没拿定主意,张溥发问之后,张采略微沉思过后道:“此等无名小院,所讲无非靡靡之音,无甚营养,以你我二人之名取世人之信任,故我等可不能如此便宜了此等小贼,定要当场予以斥责!”

张采的意思无非就是想要借大会之名扯淡,但是云台们不能让这个浒山书院得逞要当场给指出来。

所以张采的意思是参加。

不过张溥微微摇头,说道:“我等复社以兴复古学为己任,社中人更是多探讨学问,若是参与那浒山书院之大会并无不可,非要与之为敌,博采众长,探讨学问尚无不可!”

有学问的人,说话就是费劲,张溥的意思也不过就是都是探讨学问的,没有什么好坏,以博采众长的态度参加就行。

二人都是同意参加,但是对于参加的名义或者想法稍微有些出入。

最后两个人商量定下来,就是先参加,先观望,最后再表达结果。

不仅复社的二张这么想,很多其他读书人也是这么想,一时间风起云涌,几乎各处有读书人的地方,就都在谈论浒山书院要进行讲学大会的事情。

因此无奈崇尚古学的,还是支持理学的,亦或者心学研习者,都关注起此次大会。

火爆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消息刚刚发出去没几天,三山所这个不出名,甚至在此之前根本没人在意的地方,突然涌来大批读书人,他们都是来自比较近一些的地方。

随后稍远一些地方的读书人也纷纷赶来,吸引这帮读书人的,并不是什么浒山书院,而是属于三山所的繁华。

一听三山所的这个名字,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卫所名称,以固有的思维来想,这里一定是一个城池不大,城墙斑驳老旧的的小地方,横竖不超过三里。

卫所里住着军户,面黄肌瘦,男女老少辛勤的在屯田里劳作,壮年军户无所事事的守卫着在这里,白天赌钱摸鱼,夜晚鼾声阵阵。

所有人过着勉强温饱,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的贱民。

但是所有人来到三山所皆是瞪大礼眼睛,如果无人提起,都会以为是来到了杭州。

商铺鳞次栉比,屋舍俨然,行人往来,干净的碎石路,无任何的垃圾。人与人之间客气相迎,面带笑容。

即使穿着朴素,生活穷苦的人,脸上也挂着希望的神情,眉眼间带着憧憬,身上的汗水就是通往好日子的途径。

走过街道,直通港口,白帆遮天蔽日,数不清的船舶离开又进来,一包包货物送上船,一箱箱银子拉下船。

号子声一阵盖过一阵,吆喝声一浪强过一浪。

港口之上无闲人,所见之人不是忙着做买卖,就是忙着装货卸货,脚下似生风。

读书人感慨万千,所谓大同世界不过如此。

未等离开港口,一列马车引起好奇,四马疾驰带来一列车厢,数被人匆匆下车,并散在忙碌的港口里。

满是好奇的读书人,花上几文钱,登上列车。

“当当”两声钟响,咕噜噜列车启动,越来越快的速度,外面仿佛一卷跳动的水墨画,飞快的向后退去。

平稳快速,风扶脸庞,些许时间就到了余姚,还不等他们惊叹这马拉列车的神奇,却又被眼前的场景吸引。

厂房林立,可以听到机器工作的声音,更是可以看到身穿统一服装的工人辛勤劳作。

一厂临一厂,无数的货物从厂子中拉出来,装上列车拉向码头,工人哈哈大笑着,在他们手里生产出来的东西,乘坐大船飘洋过海,是对于他们最大的尊重。

走过工厂平静的城市美丽繁忙,学堂中朗朗读书声伴着外面的时光,一样的服装,将来自各个阶层的孩子在这里一同成长,一同读书,未来也许不同,但一定会比他们的父辈要强。

一圈走下来,所有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看不到乞讨流浪者,所有人都在为生活奋斗,所有人都在为好日子忙碌。

一时间让所有读书人有些迷惑,不知道这是不是梦境,不曾想到在大明朝竟然还有如此的桃花源,所有人安居乐业。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聚集到三山所,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小地方产生好奇,都很想知道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