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 火葬(1 / 1)

逍遥名医 东门吹灯 2311 字 3个月前

说起来,对与李素的那个禁足令,新镇县百姓其实也是抱着不太看好这个想法的,毕竟这疫情可不是儿戏,那一个个死去的可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这自然是一件庄重严肃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件庄重严肃的事情却碰上了一件看起来很是轻松随意的禁足令,这自然也就引起很大一部分人的不满。

这股不满的声音之所以没有向着更严重的地步发展过去,其实主要是得益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自然就是县令杜化安应对及时。

第二个则是新镇县大开粮仓,免费供应十里八乡这一个月的三餐供给。

相对第一个原因,真正起到决定性因素肯定是第二个原因了,要知道这可是的粮食。

在这个人们普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社会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填饱肚子更重要的事情了,更何况这还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一个月,每天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即便是无聊了一点,但这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条件。

所以在这种复杂的心理下,禁足令这才得以在新镇县艰难的推广开来。

但随着时间的逐渐流逝,人们开始发现,情况好像有些不对…

即便是困守在家里边,但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还是很敏锐的感觉到,村里边哀嚎痛哭的声音稀疏了许多,似乎死人的情况真的有所缓解。

难不成这禁足令真的有作用…?这是浮现在大多数人脑海的真实想法,但这怎么可能,如果单单只需要在家待着不动就能遏制住疫情,那还需要大夫干什么,这种事情怎么看,怎么感觉有几分不靠谱来。

所以大部分人将运气,幸运儿等诸多因素加注到新镇县衙里的那个小子身上…

时值六月,天气已经日趋炎热,可惜这个往常这个被女子体香以及五颜六色衣衫填充的月份,今年注定是要萧瑟许多。

新镇县县衙后院的最左边的院落里边,阳光肆无忌惮的炽烤在大地上,角落一旁那几株桃树正有气无力的散发着娇羞,唯有青石小道对面的竹林依旧郁郁青青,不见萎靡。

竹林下边,新镇县令杜化安正疯狂的摇着手上的精装古扇,不时牛饮一口桌上的冰镇酸梅汁,汗水早已将他那身正七品的深绿色官服,印的湿漉漉一片,额头之上更是不时滚落下宛如豆粒般的汗水。

不过身为一县之主的杜化安却是一点不敢抱怨,只是拿有些怪异的目光看着一旁的年轻人  与大汗淋漓的杜化安相比,炎炎天气这年轻人身上却是没有一点感到炎热的意思,如刀劈般平展的额头上更是没有一点要流汗的迹象,此时正一脸平静的翻阅着手上的邸报。

这年轻人自然便是李素了。

在处理完厉若熊的事情之后,李素便也是马不停蹄的赶回到新郑县,杜化安得到他返回府衙的消息之后,也是立刻拿着这几天各处送上来的邸报,着急慌忙的赶过来向他反映情况。

对于这几天疫情呈现的好转趋势,作为新郑县县令,杜化安心里自然是欣喜异常的,外边的那些风言风语他自然也是听到了的。

不过对此他也是付之一笑,全当是笑话在听,作为一个聪明人,这其中的一些内幕,别人不知道,他还能不知道,他可不相信能够提早看出冯医师身患疫病的人,肚子里会没有一点东西,毕竟这种事情可不是单纯只靠运气就能解释的通的,所以,现在对于李素他自是越加信服的。

李素轻轻将邸报放到桌上,点点头说道:“依照这邸报上面的情报,目前来看疫情应该是遏制住了。”

“这全靠素哥儿您调度有放。”杜化安十分符合时宜的送上一记马屁。

“大人的这记马屁恐怕的拍的为时尚早吧!”李素轻轻捧杯,饮了口酸梅汤,“死亡人数下降是下降了,但死亡人数若是没有完全清零,这疫情还不算真正的过去,日后朝廷追查下来,你们仍是逃脱不过一个死字。”

杜化安脸上丝毫没有马屁被当中揭穿的尴尬,立即轻笑附和道:“所以啊,我这不就是过来聆听聆听素哥儿您的高见嘛?”

“我的高见…”李素自言自语了一番,心里却是有了几分计较。

从下达禁足令以后,这下降的死亡人数来看,李素的猜想应该是没有错的,这场疫病的传播方式应该是肢体接触无误了。

可就像方才他说的那样,这么长时间过去了,疫情虽遭遏制,但死亡人数并没有清零,那这说明还是有些漏洞的,可这漏洞会是在那呢?

李素眉头缓缓簇起,又是捧起那几张薄薄的邸报,目光在上面一行一行的细细扫过,最终目光缓缓落到了邸报下方的那一行小字上来,微微思索片刻后,眉头却是渐渐平缓下来,轻声对杜化安说道:

“高见我这里还真有一个,就是看你敢不敢接受了。”

杜化安微微一愣,随即看着李素,脸色渐渐变得有些疑惑不定起来…

近几日,新镇县无所事事的父老乡亲们再度收到了一条由村长传输下来的政令。

在人们的印象里边,这或许还是新镇县的那个年轻后生的又一次心血来潮,不过在听说,或者看到这项政令的具体内容之后,本来还有些怠惰的村民瞬间被满腔的愤怒所填满。

政令内容大致如下:

“为防治疫情蔓延,确保百姓平安,即日起,新镇县内因疫病致死的百姓,不得依照寻常葬礼进行,一律改为火葬,若有违反者,依照地方刑法办事!”

政令通俗易通,也只有寥寥数个字,所以百姓们很容易的便理解了这项命令的具体内容。

但理解并不等同于接受。

因为这项政令在百姓的眼里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存在,让百姓们有如此感觉的不是其它,正是火葬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