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鹿门书院(1 / 1)

“嗯,咳咳咳……”微凉的秋风拂过面庞,郭嘉禁不住衣袖掩面,轻轻咳嗽了几声,面色变得有些苍白,深吸了一口气,在军士的搀扶之下坐上了马车。

不单单是郭嘉和贾诩两人在讨论,实际上刘烨发布《远诛》一文通告天下,刘烨意欲举兵与乌桓人和袁绍联军决一死战的消息已经如同大风传遍天下。

河北、关中、中原、荆襄、江东、巴蜀,只要是大汉朝领土,无论是高门饱学之士还是升斗小民都在议论此事。

襄阳,鹿门书院。

因为书院建于鹿门山,故而得名为鹿门,创办者乃是博学多识的荆襄大儒庞德公,除此之外还有水镜先生司马徽、名士黄承彦等人客串教学,名气十分之大,教育出来的子弟多为饱学之士。

荆州牧刘表号称八俊,对于庞德公颇为推崇,曾请他如荆州为官,然而庞德公无心仕途,一心教书育人,故而拒绝了刘表的请求。刘表虽然有些失望,不过却对庞德公更为推崇,专门下令从府库之中拨款,修缮鹿门书院。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数排幼童坐于草堂之中,手拿竹简的吟诵文章,其中有孔子所作,而且还有《孙子兵法》,有的幼童更是有模有样的效仿教书先生摇头晃脑,不免令人忍俊不禁。

而在草堂之外的庭院之中,则是十几名青年人聚在一处,大声讨论,指手画脚,讲到激动处更是张牙舞爪,恨不得用行动战胜对方。

“大将军此番通告天下,居朝廷之兵欲与乌桓及袁本初决战,只怕没有什么好下场。”

“哦?何以见得,广元兄有何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好。”那被称作广元兄的是一名年约二十许的青年士子,激昂道:“公威兄且听好,某之所以下次论断并非是唱衰大将军,而是却有论断。其一,乌桓人长于马背,精通骑射,足足有数万之众,三郡乌桓向来号称天下精骑,兵锋锐利不下于昔日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而那袁本初则是雄踞冀、幽二州,麾下甲士数万,甲坚兵利,两者结合之下兵力不下十万之众,反观大将军在河北不过三万余人,王者之道在于以多敌少,岂有以寡击众?”

方才说话的那名青年士子则是哈哈一笑,开口反驳道:“广元兄此言差矣,以寡击众而获胜者,自古有之,不胜枚举。如项王前后两战便可为例,巨鹿之战三万楚军九战九捷,大破秦军二十万;彭城之战更是以三万骑兵、战车兵打破高祖及诸侯五十六万联军,踩踏、溺死者以十万计。”

“就连太史公都将项王写为本纪而非列传,难道项王便算不得王者么?”青年微笑道。

那“广元兄”乃是石韬,出身颍川,为躲避战乱而逃到荆州,拜入庞德公门下为徒,听到青年这话不由得哈哈一笑。

“哈哈哈!公威兄,正是因为项王屡屡以寡击众,这才让高祖得了天下。”

石韬正色道:“王不过霸,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然而高祖任用韩信,攻略赵、齐,以彭越挠楚,最终三面合军,以四十万汉军压迫项王十万楚军于垓下,项羽乌江自刎,其能算是王者?”

而被他唤作“公威兄”的青年士子则是名为孟建,汝南郡人。

“哦?”孟建不急不忙,反驳道:“商汤灭夏之战,周武牧野之战,无不是以寡击众,而汤开创商朝六百年之基业,周朝享有国祚八百载。难不成汤、周武也算不得王者?”

石韬哈哈一笑,摇着头道:“好吧,算你孟公威有理,不过大将军的劣势可并不只在这一条。”

“你继续说便是,今日我便听听你石广元有何高见。”孟威面带笑容,环抱双臂看着石韬,露出一副拭目以待的表情。

而不光是孟威,周围十余名青年士子同样是三三两两聚在一处,拭目以待的看着石韬。

这是鹿门书院的传统,庞德公所学驳杂,颇有鬼谷子之风,根据学生个人天资,按照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分别授予学问。

而鹿门学子则是经常以胸中所学讨论天下大事,互相展开辩论,庞德公也乐得看到如此,大加鼓励,因此辩论之风一时盛行于鹿门书院中。

“其二。”石韬朗声道:“众所周知,大将军自青州起兵以来横扫天下,靠的便是骑兵之利,大将军之战术,多为骑兵当先冲杀,正面突破敌阵,步卒则是随后掩杀,可谓无往不利,此乃大将军之制胜法宝。昔日破黄巾、平河北多用此策,冀州少战马,然而乌桓多为骑兵,又精通骑射,如此一来大将军最得意之战术无法拿出,岂不是自废武功?”

“是啊,三郡乌桓号称天下精骑,即便是凉州铁骑骁勇,胜负当在五五之间。”一名围观的鹿门学子感慨道。

“同等数量下,西凉铁骑当能获胜。”另一名青年士子则是否定道:“然而乌桓铁骑数量众多,只怕大将军也颇为忧虑。”

“这位兄台说的好,正是此理。”石韬接着道:“诸位,熹平六年,灵帝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等分兵三路,以精骑三万出塞击之而打败,育等三人仅以身免。由此可知蛮夷骑兵非同小可,如今大举南下,气势汹汹而来,自然是非同小可。”

“好。”孟建赞赏的点了点头:“这一条说得确实不错,大将军的确处于劣势,难以解决,还有么?”

“其三,群狼环伺。”石韬环视周围十余名鹿门学子一眼,缓缓道:“众所周知,如今大将军平定中原,四面皆敌。曹操、刘州牧皆与袁本初有盟友之约,前几日州牧兴兵攻打南阳,以蔡德珪为都督,铩羽而归。曹孟德、刘景升与袁本初对大将军麾下领地形成包围态势,形势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