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百姓是被官商勾结逼反的(1 / 1)

“不妥,实在不妥!”

皇极殿内,户部尚书方岳贡正在极力劝阻崇祯皇帝。

“陛下免全国一年田赋也就罢了,如果再免了徭役,地方衙门的一应所需都需要朝廷供给,这将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按照国库目前的存银,根本不够一年使用!”

“我朝税赋起运和留存比例大概是五五开,现在地方没有留存,国库存银不足一千万两,地方没钱需要从国库支取,这些钱最多用到十月份就没了!”

内阁首辅李邦华也劝:“陛下慎重,国库和内廷的钱加起来也只能使用一年。如果明年夏粮征收不及时,又将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徭役银加起来有百万两之巨,虽然不多,却能救急!”

范景文和邱瑜也碎碎念的劝个不停。

吴三桂走后,崇祯与内阁商谈吏治和经济问题。

在谈吏治之前,他率先把刀子砍向了徭役。

整顿吏治的目的无非是治理贪腐。

贪从何来?

官员贪腐的途径大多只有一条:借着收缴赋税的机会,横征暴敛,私自加派。

朝廷让收一两,他们收三两。朝廷没有这部分税收,他们巧立名目加派。

想改革吏治解决贪腐,必须先把贪腐的途径掐死。

就像他穿越前的农村贪腐问题,不交公粮后,与公粮有关的贪腐问题瞬间消失。

“你们不要再劝了,朕决意整顿吏治和贪腐。先从京师开始,一个月后如果没有成效,朕全听你们的。”

内阁见状没有办法,只能暂时同意。

其实李邦华也想知道皇帝方法是否奏效,如果有效的话他会立刻安排全国效仿。

“吏治是诱因,流贼屡剿不绝的根本原因是官商勾结!”崇祯盯着四位阁臣,若有所思。

李邦华不明所以,急忙拱手:“请陛下示下!”

紧接着,崇祯把他掌握的情况详细的说了出来。

历史上。

明末的粮食总体是够吃的,除了灾害严重的地方,其他地方粮食都有富余。

够吃为什么还会造反?

究其根本,那些农民是被官商勾结逼反的。

众所周知,明朝是银本位。

立国之初赋税征收的大部分都是实物,到了中后期,大部分赋税由实物改征白银。

征收白银没问题。

但当时的明朝人口增长,再加上大部分银子被藩王,商人,富户乡绅藏在府中舍不得花。

久而久之就出现一个问题:市面上银子紧缺。

更要命的是,朝廷税赋征收的是银子,农民必须把粮食换成银子才能缴纳赋税。

于是夏粮和秋粮收获后,买粮的商人借官府催收田赋的时机,拼命压低粮食收购价格。

本来一石粮食能卖一两银子,为了尽快兑换银子应对官府的催收,农民需要用两石甚至更多粮食来换取一两银子。

按理说天灾时粮食涨价,但农民手中的粮食偏偏卖不上高价。

更有甚者,他们把手里所有的粮食都兑换成银子后发现,这些钱还是不够缴纳赋税的。

他们能不反吗?

当崇祯把这个理论说出口后,内阁几位成员站在原地,久久无语。

方岳贡张了张嘴,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想说什么了。

他看向首辅李邦华,发现这位阁老也瞪大眼睛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我大明的官吏竟然和商人如此勾结,他们都该死!”李邦华缓过神后,愤愤的说道。

崇祯摆摆手:“李阁老你错了!”

错了?

李邦华懵了,他的话哪里有错?如果不是贪官和奸商,农民们也不至于被压榨的如此严重。

崇祯淡淡一笑:“征收赋税是朝廷考核官员的一项指标,而商人逐利,哪里有利益他们就会去哪里!”

“你可以说他们都有错,也可以说他们都没错!抽丝剥茧的想一想,其实是制度有漏洞!”

“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朕...”

崇祯刚要继续说,就听门外响起王承恩焦急的声音。

“皇爷...出...出事了。”

“进来说。”

“是!”王承恩推开门一路小跑来到崇祯面前。

“国子监的学生看到报纸上面的内容后,对提升匠人地位的行为有点不满。后来翰林院的翰林也知道了此事,这些人联合起来打算向陛下...请愿。还说如果陛下不去,他们就跪死!”

“请愿?跪死?”李邦华眉毛几乎到竖。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往小了说是请愿进谏,往大了说是强迫皇帝就范。

他腾的一下站起身,朝崇祯施礼道:“陛下!这帮书呆子读书读傻了!流贼刚走几天,他们就要整幺蛾子,陛下稍等,臣这就去处理他们。”

“慢着...”崇祯摆摆手。

李邦华心里咯噔一下...

坏了,以他近期对皇帝的了解,怕是要杀人。

“陛下恕罪,臣作为内阁首辅对下面管教不严,请陛下给臣一个将功赎过的机会。”

崇祯没有理会李邦华,而是问王承恩:“他们现在何处?请愿内容是什么?”

面对崇祯的询问,王承恩欲言又止。

“又不是你说的,赶快复述一遍!”

“是皇爷,他们聚在午门之外,请求陛下废除匠人减免徭役的政策,其他要求好像也有,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附和之人甚少。”

崇祯嫌弃的笑了,还以为什么大事呢,就这?

不过他倒是很欣赏这帮学生和翰林,能冒着被杀头的风险面君请愿,可见其风骨。

原来大明文臣的风骨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某些年轻人的身上了。

等等...

猛然间,崇祯想到了对付党争的方法。

“李阁老你们先回衙门各司其职,朕要会一会这帮年轻人!吏治和经世济民之策改日再谈,有些事急不得。”

李邦华犹豫道:“陛下不用我们陪同吗?”

“不用,大家都是读书人,动口不动手!”

李邦华无奈的叹了口气,带着其他人转身离开。

在锦衣卫和禁军的护送下,崇祯来到午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