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回府(1 / 1)

在皇城外廷,午门内之东,文华殿之南,有红墙黄瓦的十来间楼阁。

这里就是大明内阁的办公所——文渊阁。

其中靠西边的五间,中揭‘文渊阁’三个烫金大字,笔走龙蛇、铁画银钩、气势威严。这里是阁老和内阁所属官吏日常办公的地方。

余下五间,则后列书匮,靠文渊阁最近的那两间,有前楹隔断,此即为退休所了。

文渊阁。

退休所。

此退休非彼退休。

退休所,字意在于退和休,退者退朝,休者休息,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内阁朝臣们退朝之后的休息所在。

退休所分大小两间,其中有一间大的则是只为阁老们准备的休息之地。

今日不设晚朝,退休所本不会来人,可此时三位阁老确是坐在此处。

内阁属官们,小心翼翼的送上了茶水糕点,接着轻手轻脚的支起炭盆置于边角,然后再小心翼翼的退出,全程几乎未曾发出声响。

直到他们带上门,悄然离去时,这才稍松了一口气。盖因为,几位阁老的脸色不很好看啊,哦,李阁老稍微好些,刘阁老就差多了,特别是谢阁老,那是阴云密布,他们可怕受了池鱼之殃。

阁老的心情和动静就是整个文渊阁最大的风向标,一干人等,自然要琢磨一二。因而,相熟的几人,凑到了一起,低声讨论起来。

“王司直,今儿是怎的了?头前阁老们还说着晚朝的事,怎的晚朝未上,偏几位阁老还……”

“我怎知道,阁老们进宫觐见,回来便是这般了。总之,小心点。”

“我想,大概还是见陛下时的事吧。李兄,你可曾留意,阁老们是空手过去的,回来带了一份上谕?”

“上谕?不是阁老带的条陈?嘿,也是,那几色的绸布,可不是上谕嘛!”

“也不知是什么上谕,按说,陛下该不会啊……”

“……”

退休所的隔音很好,外间的小声议论,在屋子丝毫听不着声响。

屋子里此时安静异常。

而被属官们所讨论“上谕”此刻正在谢迁的手中。他死盯着这面绸布,方正的脸孔,甚至都有些扭曲。

这确是上谕,且是需明发之制昭,他们几人早便看过,内容简单,字数也不多,他们甚至能记住每一个字。

既是明发,自然需他们内阁确定后发出。可他们不想,心里复杂的一塌糊涂。

这时,李东阳面露思索,冷静道:“首辅,直接发下去吧!?其实也不算甚大事,再说,这本来也是我等希望看到的。不过,谕旨发下之后,我等应是要做一些思量!”

“不发还能如何?难道我等还要给他一个外戚张目,说是陛下罚的轻了重了?总不能我这个首辅去封驳一道处罚外戚的旨意吧!”刘健苦笑道。

作为首辅,他以善断而闻名,自然是有决断的,但似乎近日来两次碰到这一位的事,都是左右两不好,让他的断没了用场。

“啪!”

谢迁合上谕旨摔在了案几上,颇用了几分力气,顿时发出一声脆响。

他很不满意,瞪着李东阳道:“宾之,头前在陛下那里,你为何拦我。若是当时据理力争,这上谕不接又怎的?如今带了回来,还如何来行事?”

李东阳暗自摇头,淡淡道:“于乔,若是我不拦你,你打算如何行事?或者,你打算如何不接?以何种理由?”

“何种理由!?”

谢迁轻哼道:“要何理由?这份谕旨不合规矩,这份谕旨,于法不合,这份谕旨更不该明发。不可?”

李东阳问道:“不符哪条规矩?又于哪一条法不合?”

“宾之,你是何意?”

谢迁不满道:“你该知晓,我们是一头的。怎就帮着一外戚说话。头前乾清宫外,难道他张鹤龄给你许了好处?”

“于乔,怎的说话呢?”

刘健沉着脸呵斥了谢迁,转头看向李东阳道:“宾之,别和于乔一般计较,这么大岁数,且是当朝内阁大臣了。还是这般燥呢。”

“首辅,哪有甚计较的!”

李东阳摇摇头,无所谓道:“正如于乔所言,我们是一头的。内阁现只有我等三人,诸多事务,都要合着一起办。且首辅接位时日尚短,方理清上下之时,极为关键,每出一命,不可空掷。”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内阁之间才不能有分歧,即便是有一二不同,当也在自家屋里商量,等出了门,我们的意见只能是一致的。否则……”

“宾之,你此言方是正理!”

刘健欣慰点头,不得不说,这个因长相清奇而错失状元,但仍能以绝世才华让人舍不得太过压低名次的当年神童,真就胸有沟壑,腹有经纬。

谢迁也知道,自己说的话过了,因而,他收敛了脾气,缓声道:“好,宾之,是我的不是。你既言于此,那你该是知道,这份上谕罚下,看似痛快,可有甚实际意义?”

李东阳摇摇头道:“于乔,我何尝不知,但能如何?还真能杀头不成?其实,首辅,于乔,在我看,陛下这份谕旨,是既不合理,亦不合情,更不合法……”

“既是都不合,那正好……”谢迁一声附和。

刘健摆摆手,按下了谢迁,问李东阳问道:“怎说?都不合?”

李东阳颔首道:“是啊,首辅,都不合。先说法,按大明律,他的罪可为绞,但他是侯爵,且有世卷,更有从一品衔,可抵罪减等,流放都够不着。他还赔了银子,罚了银子,又可酌情减等。

如此判与法而言,不合。即便是勉强解释,也只能说极为苛刻。此是陛下下旨,若是三司定罪,说不得判罪之人要被说声酷吏。

再说情,其实亦可言是情理。可见着哪朝大臣会因这些罪,如此重判……”

“重吗?我觉得太轻了!”

谢迁打断了李东阳,不满道。

“呵呵!”

李东阳笑了笑道:“于乔,你之前不是问我,乾清宫外张鹤龄和我说的什么?他说的大多都无甚意义,但有一条,我觉得对,那就是公平,和不欺心。”

谢迁听到“不欺心”三字,眼见着怒气再次上涌。刘健赶忙的压了压手道:“听宾之说完,其实,老夫也觉得,这几字尚可!”

“是啊,首辅,于乔,今日,我被人言粗鄙无术的外戚教了一回,也不知……”

李东阳摇头后,正色道:“去岁,马负图之子,因主使殴人至死案,有司判决罪当绞。因贵利放贷多有纷争,致民伤残多达数十。且……”

“行了行了,案子我清楚……”

谢迁再次打断,不满道:“能一样嘛?马负图是大司马,且有功于国。”

“于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的人很多,可我等皆知,这也就说而已。因而,马负图之事,我等觉得这是情理。”

李东阳笑道:“马负图是大司马,从一品的光禄大夫、柱国,法司不可轻加。可他儿子,却是白身,论罪并罚可判斩的一介白身都能只被判“徒”。那难道身份可与马负图对等的堂堂大明侯爵,从一品都督同知,罪名尚且不及的人,不说不能循例马负图的一个区区逆子,反而要判于此,此还是情理?可真就能公平、不欺心?”

“那不正好借此在陛下那里驳了……”

谢迁下意识的反驳着,只是说着说着,自己也说不下去了。

他可以不管公平,不管欺心不欺心,可难道他们要用判重了的理由来封驳处罚外戚的旨意。倒也不是不可,可一来,传出后他们这些阁臣如何自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如他们一般想的那么深。二来,也是最重要的,陛下会如何想?

陛下应是会想,你们屡次要朕处罚寿宁侯,朕处罚了,但轻了,你们不满。如今朕再处罚,且重处,你们却又说不可。难道朕已约束外戚,比对你们朝臣更苛刻依然不行?真就要杀了他的头?还是故意与朕为难呢?

内阁权利是大,但大的基础是,皇帝不会掀盘子,真惹怒了,去职也就是一道旨意的事。

“呵呵!”

刘健看着谢迁沉默了,他看向李东阳淡淡笑笑,道:“看来宾之是被那张家小儿的言语刺激到了!”

“首辅,若说刺激,应是没有的。不过,我当时倒是被张鹤龄说的不知如何应对。”

李东阳装作苦笑道:“说,不好说,骂,可骂,但他不接,打,我可打不过,有些憋闷啊!”

“哈哈!”

刘健朗声一笑,就连谢迁也是跟着笑了起来,退休所因此一笑,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

未几,李东阳却是收敛笑容,担心道:“首辅,于乔,事已成定局,无谓纠缠无益。他也只是一个外戚,日后若是循规蹈矩,无非多个吃禄米的闲人,无伤大雅。若是不好,再寻机办了就是。

我现在有些担心之处,不在于他。刚于乔所言,这旨意无甚意义?我思量之下,若说意义,唯一的意义,大致就是让满朝文武瞧着,无形中有了个循例。而此循例可凭陛下,循或是不循!”

刘健、谢迁,尽皆默然。

“咚咚咚!”

正此时,门外传出了敲门声。刘健沉着脸,唤了一声“进”!

吱呀一声,一名内阁属官轻推开门,快步行至阁老身前,躬身道:“首辅,李阁老,谢阁老,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求见!”

“何事?带他进来吧!”

“是!”

稍顷,40左右年岁,一身青袍朝服的兵部武选司员外郎钟衡,快步走了进来。

一进门,钟衡径直上前,大礼拜下道:“下官见过刘阁老、李阁老、谢阁老。”

“免礼!说吧,何事这般急切!”

刘健看着面前的这位员外郎,摆手问道。

“刘公,下官奉上官之命,前来报讯。陛下有旨意,兵部已按旨意与有司确认,发下部文。部文云,原南京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获罪贬职调任锦衣亲军镇抚使兼东城千户所千户,另兼领东城兵马司指挥使一职……”

刘健眉头蹙起,沉声道:“小小五品、六品,何须报来内阁一说?”

谢迁的记忆太深刻,他不由低声提醒道:“首辅,南京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啊!”

“嗯?”

刘健顿时反应过来,面色不由一变。

唉!看来是终于走出这一步了!

李东阳心里轻叹,缓缓闭上了眼睛。

……

寿宁侯府,前院。

张鹤龄回府之时,张周两家的契约已是处理完毕,即便是一向讲效率的张鹤龄也不由感慨。实在太快了!

不过,快点也好,本来就怕夜长梦多。

“齐叔,衙门备案了吗?”

卢齐颔首道:“侯爷放心,契约签署完成之后,我就派人拿着协议和山地契约去顺天府办了凭证。此事已在衙门确认,无法更改!”

“呵呵!”

张鹤龄笑了笑道:“齐叔不问本侯为何做这个蚀本的买卖?”

“侯爷,老朽不知。若是侯爷尚未决定之前,老朽或会问上几句,甚或劝阻侯爷。但侯爷既已下令,府中上下,必要全力执行。”

“善!”

张鹤龄赞赏道:“齐叔所言方是正理,在未做决定之前,府中上下皆可参言献策,然一旦决策,必须全力执行。此事齐叔办的妥帖,本侯很欣慰!”

“谢侯爷夸奖!”

张鹤龄摆摆手道:“事既已办完,那……齐叔,府里和大兴那边签的协议你都知道了吧?”

见卢齐点头,张鹤龄继续道:“回头可让家里人去外面传一传,把那份协议的内容,散散。”

“侯爷,老朽明白了,这事好办。”

“呵呵!”

张鹤龄笑了笑,也不再继续吩咐,转头道:“领本侯去看看你带回来的东西吧。那些山头能不能值8万两,就看这些了!”

“是,侯爷请!”

张鹤龄点点头,跟着管家卢齐来到了前院里的一处偏院之处。

“老爷您来了!”

待他赶到时,只见小院里人挺多,正蹲着拾掇地上一堆石头的几个家丁纷纷起身行礼问安。

张鹤龄摆摆手,径直走了过去。

一堆石头,几十块,张鹤龄蹲下来翻翻捡捡,一一观察之后,暗自点头。

还不错,品种很齐全,成色看起来也不差,几乎他想要的都有,这是齐备了。

“齐叔,这些石头数量如何?”

张鹤龄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指着石头,向管家问道。

卢齐回道:“回侯爷,满山都是。往日里,也有些庄户上山去敲打些,好挖也好找。据庄户们说,有些石头可以烧一烧,再碾碎了掺水和开,抹个草棚围墙,有些白色看着倒也光净,就是不太耐用,雨水冲刷几次便淡了。”

张鹤龄不由意外,问道:“哦?有庄户使过?”

“是的,有不少,都是些不花钱的东西!”

张鹤龄满意点头,道:“既是有人使过,那要是在庄子那边开个窑,倒也更容易上手了。”

“侯爷,您是打算做这个营生!?”

卢齐担心道:“可这个若是卖,不好用啊,大致……没人要!”

张鹤龄笑了笑,摇头道:“自然不是那般简单的东西。你说的那个勉强可叫做石灰,用倒亦可用,就是用这种烧出来的……”

张鹤龄指了指这一地的石头,其中泛白色的,正是石灰石。

“齐叔,还有这一种和这一种,你记一下,回头主要就是挖这些!本侯要做的买卖,是一种新的料子。”

石灰石、黏土,再加上一些煤渣、铁渣,按比例碾碎了混一起煅烧,出窑之后,加少许比例的石膏,再磨碎了,就成为他所想要的材料了。

没错,水泥。

应该说,土水泥。

前世他父亲干了半辈子的厂子,他中学时期,放假时常去假期工的地方,他的童年和少年,接触最多的便是这些。

虽然在大明,没有那些可以代替人工的机械,也不可能做到机械那般的精细。但在这个时代,即便是最低标号的水泥,也足够承载大明绝大多数的建筑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