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中华商会(1 / 1)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结党营私,却唯独将他这位大明皇帝孤立起来。想尽各种办法来蒙蔽、混淆他的视听,让他难以分辨是非真假。

王承恩默默的将散落在地上的奏本逐一捡起,小心翼翼的放回到御书案上。

他注意到崇祯靠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之中。

过了一会儿,崇祯从中翻出了内阁拟定的治罪奏本。他拿起朱笔,毫不犹豫的将马健和马成的名字从奏本中划去。

紧接着,他又在内阁拟出的犒赏奏本上,用朱笔写上了马健和马成的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要有果断的决策和公正的奖惩,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民心的安宁。

“胶东灵山卫指挥使马健父子,不辞辛劳奉旨北上勤王,其忠君爱国之心,虽败犹荣。

此奏本驳回内阁再议,为其父子平冤昭雪。

其子马超年轻有为,当授游击将军一职,自筹兵马驻守神木县长城一线,受延绥镇节制。”

崇祯放下手中朱笔,重新审阅了一遍自己的批示,然后如释重负的轻叹了一口气。

崇祯七年的大明中枢内阁中,周延儒刚刚遭受弹劾告老还乡,温体仁借势上位成为了新一任内阁首辅。

当温体仁看到王承恩亲自送来的奏本,看到崇祯皇帝的御笔朱批后,心中感觉甚是不解。

他不明白崇祯为什么会突然心血来潮,把几年前的奏本翻找出来,又给出了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批阅意见。

而且还在奏本上直接写下了处理意见,这完全不符合这位崇祯皇帝的做事风格。

要知道,他可是大明国皇帝啊!感觉满意就只需要在奏本上批写“阅可”两字,如果不合心意大可以驳回再议。

皇帝这样做的好处甚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万一在执政过程中出现任何错误,都可以顺理成章的推卸给臣子们去承担。

因为皇帝从未给出过任何直接意见,仅仅是将不合心意的奏本驳回,然后让臣子们去私下揣测圣意,并不断调整奏本内容,直到皇帝感到满意为止。

这样一来,皇帝就无需为具体事件负责,所有责任都会由那些揣摩皇帝意图并做出决策的臣子承担,而皇帝自然也不会过度追究臣子的过错。

可今日崇祯皇帝却如此一反常态,竟然亲自批注了处理意见,还赐予马超游击将军一职。这其中必然是隐藏着某些深意,

亦或者,这只是崇祯皇帝一时兴起,想要与内阁玩弄权术?毕竟,圣意难测嘛!

温体仁深知官场如战场,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如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他必须要小心应对才行。

于是,他决定先按兵不动,仔细观察一番形势再说,看看崇祯皇帝究竟意欲何为,同时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不测之事发生。

温体仁心中虽然满是惊恐,但他那张平静如水的面庞上,却看不出有丝毫情绪上的波动,对王承恩说道:

“王公公,请稍等片刻。这件事情我需要与吴宗达、王应熊、何吾驺、钱士升四位阁臣共同商议一番。

只是,我想不通这位马超究竟是何方神圣,居然能得到皇上如此垂青?”

王承恩一脸无辜的看着温体仁,皮笑肉不笑的继续说道:

“温首辅,咱家只是个为皇爷跑腿办事的奴婢而已,对于这件事情,咱家可是一点都不知情呐!

既然奏本已经送到了,咱家也就不再耽搁您办公啦!”说罢,王承恩便转身准备离开。

温体仁见王承恩并不愿意透露其中的隐情,心中虽然有些疑惑,但也不好再继续追问下去。

于是,他笑着站起身,亲自将王承恩送出了文渊阁。

回到书房后,温体仁立即召集了其他四位内阁辅臣,共同商议如何处理这份奏本。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众人最终得出的结论竟然是拖延不办。

因为如果要给马健父子平反昭雪,势必会得罪当年办理此案的众多官员。

而且,崇祯皇帝此次的处理意见实在有些反常。若他仅仅是在听信了谗言之后,一时兴起才做出这样的决定,那么事后,就需要由他们这些内阁成员来承担朝令夕改的罪责。

不仅如此,他们确实也需要时间,去了解马健父子当年在北京保卫战中的真实表现。

更重要的是,这位叫马超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攀上了崇祯皇帝,他们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终抉择。

这一系列问题都困扰着温体仁等人,让他们几位内阁辅臣感到这件事情十分棘手。

崇祯六年,大明国内出现了少有的风调雨顺,陕西、山西、河南、湖广等地的剿匪行动也进展的异常顺利。

时光荏苒,这件事也渐渐的被人们淡忘,似乎从未发生过一般。

朱媺娖因为四局八司内繁忙的事务缠身,每天里都要亲自奔波于各地,不辞辛劳的为下属们答疑解惑。

此外,她还要亲自指导刘文耀的中华总商会,通过她的皇家特权,将三百年后的商贸博弈理念,向中华总商会的管理层进行灌输。

一个月后,科技局内的各种新产品相继研发成功,并通过商贸司实现了小规模试生产。

这些新奇特商品,在通过中华总商会的宣传后,很快就吸引来了大明国内的几十位商人。

然而,当他们了解到中华总商会,为入会商人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后,仅有三十名中小商人自愿加入其中。

朱媺娖为了奖励首批加入商会的成员,慷慨的将南直隶、江西、湖广、浙江、福建、河南六省的一半市场份额划归给他们。

同时,她还郑重承诺:所有在商会备案的商贸活动,都将得到中华总商会的全力支持。

中华总商会也凭借着皇家特权的秘密支撑,以及内务局曹化淳和李若琏这两位大特务的默契协作,商会运作的简直是如鱼得水。

那三十多位入会的中小商人,以及之前加入的十多家商人,仿佛得到神灵庇佑一般迅速崛起。

中华总商会的影响力在一夜之间,便席卷了大明国的数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