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时期,有三位杨姓宰相,有一天,这三个人一起去妓院狎妓,并美其名曰“三羊开泰”。
此三人到了妓院,居然还端着官场的架势,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这时,走来了一名妓女,说道,我有办法让各位大人放松,不必那么紧张。
三人同问,什么办法?
这名妓女说道,我最近在看一本书。
一谈到书,三位宰相大人立刻来了兴致,问道,你还看书?最近看的是什么书?
妓女答道,《烈女传》。
三位宰相听到后,哈哈大笑,说道,汝真为母狗也。
岂不知,被说成母狗的这名妓女,也不示弱,对这三位宰相说道,我为母狗,则汝为公猴。
公猴,公侯的谐音耳。
三日后,六扇门把四大鸿的背景资料,摆在了崇祯帝的御案之上。崇祯帝看完了六扇门的背景资料,心里有了底,唯一可惜的是,折了个温侨。看来,除了鸿源之外,那三大鸿都没什么问题,可以向它们借贷。
到了晚间,崇祯帝以明宗宗主的身份,发出了一支响箭。
这次来的人是谢魁。
崇祯帝给了谢魁两点指示,第一,要六扇门彻底调查温侨之死,是否真的和鸿源有关。第二,叫六扇门尽快找到《连山》。
崇祯帝虽然相信,温侨在岳州城的花魁大会上和田掌柜结了仇,但这并不代表温侨的死一定就是鸿源所为。也有一种可能,田掌柜说不定是哪个秘密江湖组织的人,只是误打误撞当上了鸿源当铺的掌柜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鸿源很可能替温侨的死背了黑锅。
苏小红真是厉害,胡编乱造的温侨死因,居然能让崇祯帝也跟着想了这么多。
一件事情的逻辑推理是否正确,源于这件事逻辑推理的基础条件是否真实。如果连推理的基础条件都是假的,得出的推理结果哪怕再符合逻辑,也都是空中楼阁。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一个人,驾着马车往北急驰,碰到一个路人说,他要去楚国。
路人道:“楚国在南方,你怎么朝北走?”
这人道:“没关系,我马快。”
路人道:“马虽快,可非去楚之路。”
这人道:“我带的路费、干粮多。”
路人道:“路费、干粮虽多,可非去楚之路。”
这人道:“我驾车技术好,不用担心。”
这可真是越准备充分,离楚国越远啊!
没错,这个成语就是南辕北辙。逻辑推理的基础条件不对,就算再推理,也是南辕北辙。
《连山》,崇祯帝越来越觉得这本奇书的重要性了。如今国事日渐艰难,如果真的能得到《连山》,那不正好可以对如今的国运,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吗?
如果有了《连山》,朝廷没钱,可以让它有钱;饿殍遍野,可以让它五谷丰登;辽东战局,可以立刻扭转乾坤;农民起义,全部消灭于股掌之中。
这可真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可是,如果《连山》真这么神奇,那岂不是谁能得到它,就等于得到了天下吗?如果不是自己亲自得到《连山》,那这天下必然会拱手让于他人。
人都是贪婪的,想到这里,崇祯帝又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如何能保证《连山》是自己亲手所得?
下面的,崇祯帝不敢想了,想想都是一场命运的赌博。
翌日清晨,吃过了早饭,崇祯帝立刻就来到了平台办公,他坐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王承恩,四大鸿哪家在京城的势力最大。
“回皇爷,鸿和钱庄在京势力最大。”王承恩答道。
“王承恩,朕考虑了一下上次田氏说的话,觉得向四大鸿借贷的事,可行。”崇祯帝故作轻松地说着,毕竟朝廷管民间借贷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皇爷,恕奴婢冒昧,这管民间借贷的事,您就不再考虑考虑了?”王承恩提醒道,“毕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朕已经考虑过了,国库没钱,恰恰说明,这银子都藏在了民间。既然民间有钱,那为何不用?”崇祯帝说道,“宁远兵变,只给了二十万两,还差六十万两。而且,这毛文龙一听宁远兵变朕给了银子,立刻就给朕上了一道奏折,张口就要饷银八十万两。”
崇祯帝苦笑道:“六十万两加上八十万两,这就是一百四十万两啊!不向民间借贷,为之奈何?”
王承恩知道,崇祯帝内帑的银子足够,只是不舍得用罢了。既然崇祯帝这么说,又有前车之鉴,他完全没必要再给自己找事,提内帑之事。
“那皇爷的意思是?”王承恩试探地问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