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心肝(三)(1 / 1)

堂皇道理谁不会说?被摘了心肝的痛苦,也是真真切切。

不知从何时起,郑太皇太后在姜韶华面前已习惯了示弱和哭诉。她颤抖着抓住姜韶华的手,老泪纵横:“韶华,这里没有外人,哀家和你说几句掏心窝的话。子羡从小就在哀家眼前长大,哀家疼他爱他惯着他,不亚于对自己的长孙。”

“他生了叛心,做了逆贼,死有余辜。哀家是恨不得他早一日死的。可真正听到死讯,心里还是难过得很。”

一边说一边哭。

姜韶华拿过帕子,为太皇太后擦拭眼泪,口中安慰道:“哭一场,也就罢了。想想郑家,想想平王,还有我,都离不得祖母。祖母便是为我们,也得撑住。”

郑家。

平王。

这都是太皇太后的软肋,一捏一个准。

至于姜韶华自己,和太皇太后之间的博弈从未停过。真论情谊,也有那么一点。只是,在杀人不见血的宫中,这点情谊随时可以搁置一旁。

郑太皇太后哭了一会儿,才道:“郑宸死了,郑家以后总算能清清静静地过日子了。”

瞧瞧,还是为了郑家。

姜韶华心中哂然,面上露出为难:“这里只我们祖孙两个,说话就不用遮掩了。之前的小朝会上,董尚书进言,要以大梁例律来治郑家之罪。其余众臣纷纷附和。朕实在进退两难。”

谁不知道董尚书就是天子忠犬?分明是和天子一搭一唱,有意给她老人家设圈套!

奈何,这圈套里有郑氏一族,郑太皇太后看穿了也只能往里钻:“你是大梁天子,可以下旨赦免郑氏一族。”

姜韶华道:“高凉王世子造反,高凉王府合府都被株连。藩王尚且如此,郑家到底是外戚,这般轻易放过,如何堵得住朝堂内外悠悠众口?”

“之前安国公已经献出五成家业,爵位和官职都没了。这还不够吗?”郑太皇太后重重喘了一口气。

姜韶华叹道:“谋逆是诛九族的重罪。郑家现在人人都活得好好的,还有庞大的家业留着。朝臣们心中忿忿不平,也是难免。”

郑太皇太后被噎了一下,索性不讲理了:“哀家不管。总之,你答应过哀家,要保住郑家一族性命。若是郑家被问罪,哀家也不活了。”

所谓不活了,就是撕破脸,闹个鱼死网破天翻地覆。

姜韶华看着郑太皇太后:“祖母何必说这些气话。祖母嫁进姜氏,早就是姜家的人。难道要为了郑家,赔上尊荣富贵,赌上性命?”

“平王过了年才九岁,还有六七年才能长大成人。祖母就不想守着平王,看他平安长大娶妻生子?”

郑太皇太后被攥住心肝,瞬间哑口无言。

姜韶华悠然轻叹:“先不说这些了。我将朝议押后,等左大将军班师回朝再议。有几个月时间做缓冲,或许情势能缓和一些。祖母不必思虑这些,安心歇着,养好身体。”

郑太皇太后只能点点头。

走出景阳宫后,姜韶华呼出一口气,眉头舒展开来:“朕要去宁安宫。”

……

宁安宫里,李太后令人备了晚膳。听闻天子来了,李太后甚至笑吟吟地迎了出来。

姜韶华忙笑着上前,扶住李太后的胳膊:“伯母怎么还亲自出来相迎。”

李太后笑道:“今日有大喜事,哀家心里实在欢喜。哀家料到皇上会来,早就让人备了晚膳。现在正好传膳。”

人逢喜事精神爽。郑宸的死讯,对李太后来说,就是世间第一等喜讯。

姜韶华微微一笑,挽着李太后去了饭厅。

李太后心情好,胃口也比平日好得多,吃了两碗才搁了筷子。

姜韶华自出了月子后,胃口便恢复如常,饭量惊人。李太后看她吃得香甜,不由得失笑:“皇上每日吃这么多,倒是半点不胖。”

短短两个多月,姜韶华已经恢复了窈窕身形。几乎看不出生过孩子。

姜韶华抿唇笑道:“我每日消耗得多,不多吃些撑不住。”

用完晚膳,两人移步去寝室里说话。

李太后低声说道:“韶华,多谢你为颂儿报仇雪恨。”

“郑宸这个逆贼一死,哀家心里实在畅快。”

姜韶华轻声应道:“郑宸是大梁逆贼,亦是我的眼中钉肉中刺。他死了,我心里也十分痛快。”

“就是安国公,也巴不得郑宸快些死,免得继续连累郑家。”李太后讥讽地一笑,接了话茬:“真正痛彻心扉的,是太皇太后。”

“当年郑宸被接进宫的时候,只有五岁。太皇太后对这个侄孙十分疼宠。可以说,郑宸就是太皇太后一手养大的。”

“结果呢?郑宸根本就不顾太皇太后处境,更不顾郑家如何,肆意妄为,一步步落到今日田地。”

“他活该有今日下场!”

太皇太后的痛彻心扉,也是咎由自取!

李太后不知憋了多久,此时一股脑地说出了口,格外恣意痛快。

姜韶华没有出声,任凭李太后抒发心中郁气。待李太后情绪稍稍平静下来,姜韶华才道:“祖母今日昏厥了一回,太医嘱咐要静养数日。如此,又得劳烦伯母代掌宫务了。”

李太后半点不嫌累,精神奕奕地笑着应了:“你安心忙你的,后宫琐事都交给哀家便是。”

回昭和殿后,陈舍人忍不住低声道:“皇上为何不趁机夺了太皇太后娘娘掌宫之权?”

姜韶华笑着瞥她一眼:“急什么。我登基还不到一年,宫中人事复杂人心纷乱,总得慢慢理顺。”

再者,也不能全部放权给李太后。李太后现在是一门心思站在她这一边,因为两人立场和利益完全一致。可人心易变,谁知道李太后揽权之后,会不会变个模样,成了另一个太皇太后?

陈瑾瑜和姜韶华极有默契,一听就懂:“景阳宫和宁安宫轮番掌宫务,既能平稳交接过渡,又能彼此牵制。对皇上来说才是最合算的。”

所以,皇上是有意推动了眼下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局面。

姜韶华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