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宣府巡抚马士英(1 / 1)

大明狼骑 傲骨铁心 2230 字 5个月前

对正在进行的蒙金战争,刚刚从大同知府接任宣化巡抚的马士英、宣府总兵董继舒一直关心着,在得知林丹汗远遁青海后,二人便加强了张家口的防守,将驻军数量从8000人提到了15000人,并且由董继舒亲自坐镇。TXT网站  马士英倒是有心出兵口外拉林丹汗一把,可是宣化没什么骑兵,且林丹汗根本不战,只一昧逃跑,接连放弃察哈尔和归化两座大城,最后还渡过黄河跑到了青海,使得马士英想帮也帮不上忙。

没有林丹汗的漠北蒙古牵制,金军大可再次从长城入寇京畿,为防三年前的事件再次重演,也为自己的项上人头,马士英一方面不断命令董继舒向口外派出哨探,严密监视金兵动向;另一方面则六百里加急,随时向京城禀报金军的动向,并请求朝廷向宣化增调援军。奏疏上,马士英指明要去年在锦州重创东虏的辽东兵马来援。

得到马士英发来的奏疏,朝廷这才知道洪太正率大军攻打林丹汗,不过马士英的奏疏却没有引起内阁的重视。首辅温体仁、次辅何如宠、学士郑以达、徐光启等人都认为此次东虏攻打林丹汗和大明没有什么关系,虽然林丹汗的存在可以起到牵制东虏的作用,但林丹汗这些年对大明也并不十分友好,其入主中原的心思怕是比东虏来得还要强烈些。(TXT)因此让他和洪太两虎相斗来个两败俱伤是最符合大明利益的。至于马士英求调锦州军赴援的请求,内阁也只是付之一笑,施大勇现正在登州平叛,哪里能插上翅膀飞到宣化去。

对内阁做壁上观的意见,崇祯倒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叫司礼秉笔太监周清将自己手书的“唇亡齿寒”四字交内阁辅臣观谕。结果内阁仍然没有改变主意,徐光启奏对时说东虏去年在大凌河和锦州接连大战,其兵员损失也大,不可能打完林丹汗后再来进攻大明的。

崇祯不放心,又召兵部尚书张凤翼问对,张也赞成内阁的看法,洪太志在林丹汗绝不会再入寇京畿,并且还说就是大明现在决定救援林丹汗也无兵可调。重臣们一口同声说不必忧虑,崇祯无奈也只好放弃要出援林丹汗的意见,毕竟林丹汗的安危和大明自身比起来还是无足轻重的。旨意改要宣化那边加强戒备,万一有警要立即上报朝廷知晓。

散朝后,崇祯却在东暖阁发了一通脾气,据泄出来的消息说,天子是在恼东虏大军出动攻打林丹汗,而大明却直到几个月后才知道消息,这耳目闭塞得已经让人心寒了。TXT网站崇祯气到极处时甚至说这是亡国之兆,吓得太监宫女们跪倒一片。

得到朝廷暂无兵可派并要求宣化以静制动,不可派一兵一卒出口外的消息后,马士英只能苦笑一声,该做的他都已做了,眼下就盼着老天开眼,叫洪太抓不到林丹汗自己返回辽东老家去,免得让自己背个失地弃土的罪名。

让马士英失望了,老天没有开眼,九月二十八日,派出去的哨探快马来报,数万满蒙金军正浩浩荡荡的向张家口杀奔而来。得知消息后,董继舒吓得面无人色,慌忙派人快马向马士英告急,要马士英将宣府能调动的所有兵力全部调往张家口,否则凭这15000人压根守不住张家口。张家口一失,他董继舒和马士英的脑袋就都保不住了。

马士英手中哪里还有什么兵,除了连着派出三批告急求援的快马往京师后,他只能拼凑了8000由军户和青壮组成的队伍,抱着必死之心亲自带到了张家口。

8000没上过阵的青壮能顶什么用,望着巡抚大人亲自带来的援兵,董继舒一颗心沉到水底。不过事已至此,他也只能抱着必死之心坚守了,总不能敌兵未至,他这总兵就先跑吧。

为了激励士气,马士英和董继舒轮流上城,并动员城中士绅大户捐资犒军,另外又招募了2000敢死之士,誓与东虏拼死一战。

十月初五日,正当马士英和董继舒在城头巡防时,北门的守军来报说鞑子们派了一个叫范文程的使者在城下要求和巡抚大人一晤,并且还向城中射进了一封信。

范文程这个名字,大明上下现在都是耳熟了,马士英知道此人是辽东沈阳人,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十七世孙,现为奴酋洪太的亲信汉臣。

“范文程来做什么?劝降吗?”

马士英将信拆开看了一遍,以为定是东虏的战书或是劝降信,不想这信中的言辞非常谦恭,乃是奴酋洪太提出要和大明和谈,并要求和大明开市贸易请求书。

开市贸易?东虏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马士英和董继舒都有些糊涂,金军几万骑兵杀奔而来,为的就是要和大明做生意?

带着一肚子困惑,马士英和董继舒来到北城的城门楼上,向下望去,果然见范文程带着十几个随从正在城下,远处并无尘土飞扬,看起来真是来和谈的。

“抚台大人,见还是不见?”

董继舒不敢擅拿主意,他对和金军开边不反对,此举虽然有资敌之嫌,但总好过把东虏放进去要好吧。真要是打起来,他自信可以守住三天,但三天之后却是难说了。

马士英心中也在挣扎见还是不见,前任沈启也是因为擅自提出和东虏议和而被罢官,他这才上任数月难道也要重蹈沈启的老路吗?

犹豫了好一番,最后还是咬牙吩咐守将道:“放下吊桥,请他们进城。”尔后又看了眼董继舒,“来者就是客,范文程虽是大汉奸,但在洪太那里却受信重,我们亲自去迎吧。”

“也好。”董继舒答应了,但却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称呼此人?”

“这...”马士英怔了怔,“此人信中落款大金国内弘文院大学士,咱们姑且就叫他大学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