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神迹(1 / 1)

这一日李渊正在处理国事,很要紧很头疼的事,突厥又越过长城了,他们再次撕毁了协议。

而且前线战报,唐军基本上是一路溃败,边关百姓连人带物,被掳掠者不计其数。

敌人来了自然要打,可派谁出战是个问题,二子李世民肯定是最好的人选,只是他却不想用。

李世民的心思他又不是不知道,他早就想下了他的兵权,剥了他的职权,将其赶出去就藩算了,只是一直下不定决心。

不管怎样,肯定不能让其再带兵再立功劳了,可是除了李世民,还能用谁呢?

李孝恭倒是不错,可惜现在正被派往江南肃清叛乱,远水解不了近渴,真的是烦,最近嘴里的泡都多了几个。

“陛下,太和宫那边有异象出现!”

正在李渊火气上头的档口,黄聪上前,在李渊耳旁轻道。

“嗯?是何异象?”李渊来了兴趣。

“工匠民夫们在挖地基时,挖出了一个特殊的坛子。”黄聪回道。

“有何特殊?”李渊好奇问道。

“陛下亲自看看便知!”

黄聪口中的坛子终于被搬了上来,造型非常古朴,坛口被封着,高约三四尺的样子,根据重量,里面应该是装有东西的,关键是坛子上还有字。

字迹有些模糊,一副经过岁月侵蚀的模样,好在勉强还能辨认,字体是秦时小篆,李渊倒也能认识一些。

“人皇亲启”

就是这么四个字,也难怪下面的人不敢打开,而是送进宫来。

尽管这东西多半是故弄玄虚的,可既然有这么四个字,谁也不愿干犯忌讳的事。

“去请太史令傅奕!”

李渊神色莫名,却没有轻举妄动,反而出口吩咐道。

所谓太史令正是掌管天文历法,负责祭祀等职责,古人常挂在嘴边的,某某夜观天象,然后怎么怎么样,最权威的人就是这了。

至于傅奕也是个很有名望的人,严格说来,玄武门之变可是有他一份功劳的。

历史记载,玄武门之变前夕正是他向李渊进言「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才慌忙决定要解决李世民的问题,同意李元吉带走李世民麾下兵马,逼得李世民不得不跳反。

这回遇见这怪坛子,李渊竟要让傅奕前来,不得不说,有些事就是宿命,怎么也躲不过去。

傅奕来了,却也没出个名堂,于是建议道:

“陛下,不若打开看看?”

“好!就打开看看!”说着,李渊便往后退,离得坛子远远的,然后叫了侍卫小心打开封泥。

侍卫下手很轻,小心翼翼将坛口打开,然后退过一边。

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傅奕上前几步,凑近坛子口一看:

“陛下,里面是水,不过水里好像还有东西!”傅奕边看边将自己的发现说与李渊。

“捞出来看看!”

李渊说罢,傅奕便撸起袖子,准备开捞。

这时代就是这么粗暴,丝毫没有想过,这水会不会有问题,会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好在这真的就是水,并没有不好的事发生。

东西捞出来了,竟是一块石碑,上面同样也有字,李渊确定安全后,这时也走上前来,想要看看上面写着什么。

意外或许会迟到,但总不会缺席,它还是来了!

傅奕手中的石碑竟然着了!

着火了!

傅奕惊的急忙将其放下,李渊也是吓得急往后退去。

然后两人便惊骇莫名的,齐齐看着燃烧的石碑,火焰是黄白色的,却带着绿色荧光,以及大量烟雾,开始还是一点点,现在却越烧越旺,有些火焰还飘在空中,显得阴森森的。

这种场面,对古人来说是很吓人的,李渊靠在殿中角落的柱子,上牙齿直打哆嗦,嘴里喃喃道:

“鬼,鬼火!”

傅奕也是脸色铁青,惊疑不定,用仅剩的一点理智,大声朝外面喊道:

“护驾,快护驾!”

哗哗啦啦进来十多名带甲侍卫,也不用人多说,便护住李渊,将燃烧的石碑团团围住。

似乎是人多能壮胆,李渊傅奕总算心安了一些,关键也是那石碑只是燃烧,好像也没多大危险。

“陛下快看!”突然傅奕大声急道。

李渊赶紧顺着目光看去,原来那石碑上燃烧的火焰竟然形成了类似文字的图形。

虽然不好分辨,可两人的文字功底显然都十分深厚,慢慢辨认,也勉强能认得。

这竟然也是篆体,傅奕试着将其读出:

“敕封秦王,民主天下!”

随后一脸骇然,急忙低下头,不敢再看!

大殿中的氛围一时凝固下来,除了中间的火光外,再无一丝生息。

须臾,火光终于停止,李渊仍旧一脸阴沉,慢慢移步至龙榻前坐下,手一挥,众侍卫退下。

傅奕也准备就机离去,不料却被李渊留下:

“爱卿且慢!你来说说看,今日之事可有蹊跷,会不会是人为?”

“陛下多虑不无道理,陶坛石碑确实都可造假,只是这凭空生火的手段,微臣属实闻所未闻,不过这坛子既是在地底发现,陛下不妨着人核实一下,当时挖掘的地方可有被动过的痕迹,发现的人可不可靠?”傅奕建议道。

李渊点点头,表示认可,遂而急忙差人前去核实。

这东西林尘埋下去都半年了,现场自然找不到痕迹,找不到原因,又解释不通,这现象还匪夷所思,那肯定就要攀扯上鬼神。

这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于是这异象便彻底坐实了,这就是神迹,是鬼神的预言,是一种启示!

然而李渊却很不喜欢这种启示,这和他的想法大相径庭,他对此很不满意,甚至还有一些恐惧,如果预言成真,他将怎么办?

不得不承认,李渊是一个好父亲,他也试图尽力调和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甚至做出过李建成得长安,李世民得洛阳,江山一分为二,兄弟两一人一半,隔河而治的决定,李世民还同意了,只是被李建成极力反对给劝解住了,要不然大唐的历史可就不是那样了。

历史上可没有哪个皇帝,为了儿子和睦,能萌生出这种想法的,凭借此事,李渊是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