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明朝: 朱元璋洪武立国(1 / 1)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1812 字 5个月前

明朝1368年―1644年,传16帝,共计276年。

朱元璋与 1368 年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当时 40 岁。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

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政治中心,于皇宫中处理政务,身旁有刘基、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能臣相伴。

在起义过程中,朱元璋收了三个义子和二十个养子,其中较为出名的养子有沐英。沐英英勇善战,为明朝镇守云南,战功赫赫,为明朝的边疆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朱元璋的皇后是马秀英,她是郭子兴的养女。朱元璋与马皇后相识于起义之时,可谓患难夫妻。

当时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屡立战功却遭人嫉妒陷害,陷入困境。马皇后对朱元璋关怀备至,甚至偷藏热饼给他充饥。在艰难岁月中,两人相互扶持,感情深厚且坚定。

马皇后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朱元璋,在政治上也常以仁德劝诫,使朱元璋能广纳良言,施行仁政。他们的爱情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犹如明灯照亮彼此,成为一段佳话。

朱元璋建国后,经历了与大臣们的多番博弈。朱元璋先是在朝堂上多次提及丞相制度存在的隐患,引发大臣们的讨论。一些大臣认为丞相制度传承已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朱元璋态度坚决,他列举了历史上诸多丞相专权乱政的事例,如秦朝赵高指鹿为马、东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强调丞相权力过大对皇权的威胁。

此后,朱元璋暗中留意丞相胡惟庸的行为,发现其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等诸多不法之事。于是借机将胡惟庸以谋逆罪处死,并借此大肆株连,牵连众多官员。

此后,朱元璋顺势宣布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他规定以后不许再设丞相一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决定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但朱元璋凭借强硬的手段和绝对的权威,使得废除丞相制度得以推行。

在这个过程中,刘基等大臣曾试图劝谏朱元璋谨慎行事,但朱元璋不为所动,坚持己见,最终成功废除了丞相制度,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在地方管理上,他设立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洪武九年,全国设立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负责一省的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和监察,都指挥使司掌控军事。三司彼此独立又相互牵制,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坐大。

朱璋设三司,三司直接听命于皇帝。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使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减少地方割据和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设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负责一省的民政和财政,比如管人口、民政事务、税收等。

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和监察,审案、监督官员。都指挥使司管军事,组织训练军队、维护地方安全。

三司相互独立又牵制,权力分散。比如布政使司没司法和军事权,按察使司不管民政和军事,都指挥使司不涉民政和司法。

这比以前废除丞相后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控制更有力,对抓贪官污吏作用很大,地方难以形成割据势力,皇权更巩固。

明朝初,人口约 6000 万左右。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分别是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为巩固皇室地位,朱元璋分封诸王。洪武三年,他第一批分封了九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王。这些藩王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然而,这一举措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

在对待开国功臣方面,朱元璋的态度复杂多变。开国功臣如李善长、蓝玉、胡惟庸这三位功臣在朱元璋后期处理的。唯有刘基是告老还乡的。

李善长最终因胡惟庸案被牵连处死。蓝玉被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因涉嫌谋逆被朱元璋铲除,此案牵连甚广。

刘基,字伯温,是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自幼聪明异常,元至顺年间考中进士。曾担任过高安县丞,有廉洁正直的名声。

后来朱元璋听闻他的名声,用重礼聘请,刘基开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他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屡献奇策,如在与陈友谅的决战中,助朱元璋取得关键胜利。

明朝建立后,曾请求朱元璋制定法律制度以止滥杀;在朱元璋责罚丞相李善长时,他为李善长求情;朱元璋询问宰相人选时,刘基认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不适合担任宰相。

刘基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着有《郁离子》《卖柑者言》等作品。《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体散文集,创作于元末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之时,通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阐述其政治、哲学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他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卖柑者言》则以卖柑者之口,讽刺了元末社会的黑暗腐朽,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