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刘启当上了皇帝,第一步就是打造属于自己的团队,刘启肯定要用自己的人。
晁错曾是他的贴身管家,官称“太子家令”。
文帝活着时,刘启极力推荐晁错。
“父皇,晁错是个人才,不妨让他到朝廷里任职。”
“行吧,我先试试他几斤几两,然后给他一个合适的官职。”
文帝要考考晁错。
还好,晁错在文帝面前表现的相当棒。
他为文帝提了三四份策略,包括边境问题,发展农业生产问题和削弱诸侯势力问题。
前两项文帝采纳了。
后一项“削藩”建议,文帝觉得为时尚早,打算等宗亲之间出了“五服”再削藩。
文帝怕削藩太早逼反刘氏宗亲们~~~
就在晁错略感失望之时,文帝“挂”了,太子刘启做了皇帝。
晁错弹冠相庆,他建议刘启加封七个儿子为诸侯王,借此增加皇室的地方力量,形成拱卫长安的局势。
刘启欣然接受。
刘启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在他继位当皇帝的时候,有七个儿子到了封王的年龄。
经晁错一提醒,景帝随即封了七个儿子:
封次子刘德为河间王,封地河间国,都城献县。
封三子刘阏于为临江王。
封四子刘余为鲁恭王。
封五子刘非为江都王。
封六子刘发为长沙王。
封七子刘彭祖为赵王。
……
诏令一出,有位孟姓大臣看着加封诏书冷笑了几声。
“我说老孟,你是不是有病了,看着诏书傻笑个什么劲?”
众同僚不解。
“哥几个,看到了吧?皇上要废后了。”老孟悠悠说道。
“老孟,可别瞎说,皇上刚上任不可能这样做,薄太皇太后可是叮嘱他的。”
“老哥哥,从皇上封子为王这份诏书,你也能解读出废后这件事。”
“老孟,你还是别拐弯抹角了,给我们解读一下吧。”
一位上林尉道。
“哥几个,你看皇上把成年的儿子都封了个遍,唯独没封庶长子刘荣,这不是摆明要封刘荣为太子吗?”
老孟得意道。
“耶!你还别说,真没刘荣的名字!皇上果然有所准备!”
老孟接口道:
“假如有一天刘荣做了太子,他的生母,也是景帝宠爱的栗妃,一定会升为皇后。”
众同僚经老孟一分析,终于明白了景帝的用心所在。
“皇上肯定是先废后,然后立太子,接着再封后。”
号称“鬼难拿”的李姓大臣分析道。
“牛批,咱们在这把皇上分析透了!”
——哈哈,天机不可泄露,在老孟解读下,还是泄露了。
众臣子各做盘算,都想在关键时刻表现一番~~~
不过现在还是让晁错表现一番吧!他比这些人更牛批。
话说晁错屁颠屁颠把“削藩”之策呈给了景帝。
“皇上,只有吾皇是英明神武的!削藩是早晚的事,逃避不是办法!
皇上!这些诸侯王不吃好草:
今削之也反!
不削也反!
削之,其反急,祸小!
不削,其反迟,祸大!”
晁错把自己上书的核心内容,活灵活现表演给景帝。
“卧靠!爱卿言之有理,这些诸侯王各自为政,不听朝廷的指令,
如任其发展,恐怕将来更难收拾。”
景帝和他爹的想法不一样,很赞赏晁错的《削藩》之策。
“没说的,自己人必须提拔。”随即景帝提拔晁错为内史。
内史是什么官?你可以理解是皇上的秘书。
负责为皇上制定诏书,发布命令,提议官员的任免,等等。
晁错之前是刘启的家臣,刘启做了皇上,他一步登天成了新皇的红人。
对此晁错很爽!
不过有人不爽,谁呢?那些跟着先皇干革命的老臣们不爽!
简直无法接受现实。
“奶奶滴!老子跟着文帝混的时候,你晁错还在家里务农,如今摇身一变,爬到老子头上了!”
廷尉张欧看不上晁错。
理由很简单,张欧心软仁慈,和晁错三观不同。
另外他认为削藩不可操之过急,认为大多数诸侯王是好的。
还说削藩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外放的官员也反对晁错。
比如前法院最高院长张释之,他认为晁错激进做法,会引起动乱和社会不稳定。
出任吴相的袁盎,听到消息后,上书景帝远离晁错,说晁错将把大汉江山葬送……
要说最恨晁错的人,还得说是丞相申屠嘉。
自从晁错做了内史以后,景帝把他当成了丞相使用,申屠嘉直接做了冷板凳。
如果从真才实学来说,晁错确实完胜申屠嘉。
你看晁错短时间内,无论是在先皇面前,还是在新君面前,各种策论和建议纷纷出炉。
申屠嘉根本没有提出什么好建议。
有比较就有伤害,申屠嘉嫉妒晁错的才能,总想找机会教训一下晁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