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 章 偷听(1 / 1)

没有时间了。

“我得走了。”沈妤压低了声音。

“丫头。”葛良吉忽然开口,严肃地看着她,“听我一句话,别再查了,你若是也折在这上头,让我如何向你爹交代。”

沈妤深深看了他一眼,一个字也没说,朝着昏暗的监牢尽头走去。

她刚在门口站稳,便有一群人急匆匆走来,前边带路的是大理寺的人,后边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

幸亏在前门带人的不是大理寺少卿左宗,否则一定会被认出来。

沈妤还没来得及细想,领头的人已经走到了跟前,看见狱丞一愣,“怎么你也在?”

狱丞道:“寺丞大人,没办法,明日就处斩了,唯恐今晚生变,我过来盯着点。”

寺丞点了点头,将腰牌一亮,说:“我奉于大人之命协助锦衣卫来提人。”

沈妤如今是走不了了,只能跟着狱卒一起进去,一边思索着若是此刻暴露,这巷道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巷战施展不开,他们不能群起而攻之,只能轮番上,但也就意味着对方一旦守住出口,她就无法出去。

狱卒开了门,监牢内葛良吉抬眼看见沈妤去而复返,愣了一愣。

但他很快调整了表情,说:“锦衣卫啊,是陛下要见我吧。”

锦衣卫历来由帝王直辖,除了同绪帝,无人能调动。

沈妤心中思索着,葛良吉一定会在明日午时被处斩以平民愤,但同绪帝大半夜提人去是要干什么?

葛良吉被提出大牢,这牢就不再再重要,寺丞将手里的钥匙随手一扔,说:“锁上。”

他扔来的方向正是沈妤这边,沈妤一把接住,入手心就是一沉。

沉甸甸的一串钥匙,她根本分不清哪一把是锁监牢的门。

她握着钥匙,想着多少做做样子,至于到底锁没锁上,应该无人会查。

好在狱丞聪明,一把抢过沈妤手中的钥匙,不耐烦道:“笨手笨脚的,我来。”

沈妤等他锁了门,一同走到门口,寺丞送走了锦衣卫的人,回头时正好见着两人走来。

他的目光落在沈妤身上,脸上忽然闪过一丝狐疑。

沈妤一看不对,连忙道:“锦衣卫将人提走也好,提走了咱们也能松口气,不必再提心吊胆了。”

寺丞眸光转了一下,心想也对,人既然已经顺利提走,说明大理寺内没出问题,这一班就算是交了。

狱丞道:“寺丞大人,人既已提走了,那咱们还是按照从前的安排来吧,下面的人这几日提心吊胆,已经累得狠了。”

寺丞点头说:“该交班的交班,大家都回去吧。”

狱丞伸了个懒腰,笑着说:“我带兄弟们去喝点儿小酒,这些日子可把弟兄们给累坏了。”

说着拍了拍沈妤的肩膀,“走,陪老哥我喝一杯去。”

沈妤跟在狱丞后面,狱丞带着她出了大理寺,这才松了口气。

他刚想说话,沈妤比了一个噤声的手势,望向宫巷那一头。

锦衣卫的人还没走远,装葛良吉的囚车压着石板路嘎嘎作响。

沈妤侧头低声道:“我先不回去了,你告诉他一声,最迟明日中午回去。”

狱丞“欸”了一声,还没来得及拦,就见人影拔地而起,掠上墙头,几个翻腾便消失在了黑暗里。

“好俊的功夫!”狱丞不禁夸赞道。

锦衣卫的囚车走在宫巷里,沈妤在房檐上急奔,边跑边脱掉身上大理寺狱卒的衣服,只剩下一身夜行衣,很快就超过了一行人。

锦衣卫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她不敢离得太近,奔出一段后才悄无声息地掠下墙头,匍匐在地面伺机而动。

囚车越走越近,她捏紧随手捡来的石子儿,盯准位置一扔,石子打在屋檐上,瓦片碎了。

“什么人!”锦衣卫驻足而立。

瓦片哗啦哗啦往下掉,沈妤趁他们不注意的功夫,一个翻滚滚到了囚车下,紧贴在囚车底部,随着囚车进了宫。

囚车似乎驶了很长一段路,直到停在一座宫殿前。

同绪帝靠在榻上,等葛良吉近了,他定睛看了看,忽然说:“老葛啊,你怎么成了这副样子?”

葛良吉往前走了两步,手脚上的铁缧哗啦啦作响,“陛下也一样。”

“老咯。”同绪摇头道:“咱们都老了,当初……罢了,坐下喝口茶吧,也算是咱们君臣一场,朕替你送别。”

葛良吉在案后落座,端起茶饮了一口,赞道:“好茶。”

“品得出是什么茶吗?”

葛良吉摇头。

同绪帝像是只是随口问一句一般,岔开了话题,“朕身边,已经无人可信,也无人可以畅所欲言了。”

葛良吉道:“陛下是想着罪臣依然是个死人,能将秘密带到地底下,所以今夜才让罪臣来是吗?”

同绪帝叹了口气,“老葛啊,你从前是户部尚书,站在你那个位置上应该看得最清楚不过,朕的江山,都已经被这帮蛀虫给掏空了啊。”

葛良吉笑道:“陛下口中的蛀虫,其实罪臣也占一个。”

同绪帝愣了愣,“也是。”

沈妤伏在房顶仔细听着,房顶的瓦被她掏开一小块,正好能看见下面的一切。

这还是她第一次见到同绪帝,与她想象中皇帝的样子大相径庭,看上去和普通的老人并无区别,甚至更为疲惫和沧桑。

下面的对话还在继续。

“朕这个皇帝,做得憋屈。”同绪帝喝了口酽茶提神,“朕虽为皇帝,但同你一样身不由己,有时并非是朕想要这般,而是局势推着朕不得不这样做。”

“朕从先帝手中接过大周江山时已是千疮百孔,朕也曾意气风发想过有一番作为,可操劳一生,也不过只解决了五大恶患中的其一而已。”

骨肉相残,宦官争权,奸佞横行,内有党争,外有强敌为五大恶患。

同绪帝解决掉了宦官,实则已是了不起的功绩。

“朕的儿子们在骨肉相残中走了六个,六个啊。”同绪帝眼眶含泪。

“如今只剩下他们几个了,霁风就这样便好,朕羡慕他,他是活得最自在的皇子,昭年仁德,帝王太过仁德是好事也是坏事,若是生在太平年,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可他生错了时候,这破败的江山需要一个有魄力的皇帝,太子是有魄力,也有能力,可是……罢了。”

葛良吉道:“那也比罪臣好,如今罪臣的子女家眷,流放的流放,充妓的充妓。”

两人一直聊到天快亮,不过是如老友般促膝长谈,并未再提什么关键的消息。

除了同绪帝那声“罢了”。

那声无可奈何的“罢了”中,到底隐藏了什么?与燕凉关一案究竟有没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