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正文卷第二百三十章:我的苍天,这特么叫陋室?!“刘表死得早,孙策死不了。”
张韩言简意赅的说道,让曹操和郭嘉一时忍俊不禁,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
这话说得太直接了。
而且也有点难听,人家刘表确实老迈,孙策得罪的人确实也多,但直白说出来也有点侮辱人。
不过,话糙理不糙。
“我也这么想,但没办法,”曹操依旧从容,并未有什么惊异之色,“总得有取舍。”
“要南方乱,就必须借助孙策的军力,至于未来如何,再去争取便是。”
“我有一略,二位试听之,”张韩拱手而言,神态郑重。
他明白历史已经在此处得以改变,唯有尽可能想办法去扭转、防范,方可立于不败。
“嗯,说吧。”
曹操淡然坐正,一副恭听的模样,有时候听张韩的计略,心中甚慰。
最近张韩不在身边,曹操回想起来,估计是因为张韩的计略里,令人不适的“正义感”很少。
别的人太过于注重礼度,不够狠辣,总是束手束脚,唯有郭奉孝、戏志才、张伯常三人最合心意。
荀彧、荀攸虽大才不下于此三人,但正合满溢,奇智稍逊也。
张韩道:“荆州刘表不愿归降,乃是因为仍有称霸之心,他汉室宗亲之身份,让他创业并不艰难,但同样,我们迎奉了天子之后,这个身份也的确可以钳制住他,令其处处受制。”
“刘表虽不愿降,但他境内的各大家族,至少八成都是愿意归附之人,只是在观望北方战事,看是降曹还是降袁。”
“嗯。”
曹操和郭嘉顿时点头,这番计较,两人平日里也是经常在商议猜测,大致的结论和张韩无二。
张韩接着道:“故此,应当准备一支兵马,随时安置在荆州附近,静观战事之变。”
“一旦荆州战事不力,刘表即将被攻破,四族之利益要被倾占之时,我们刚好可以进军荆州,各族一定会欢庆相迎。”
“一如当年刘表单骑入荆州时一般。”
“嗯,说得好。”
曹操目露锐利之光,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沉声道:“所以,这就是让你为南阳太守的意义所在。”
“你将南阳交托给张绣驻守,此人你真的信得过吗?”
曹操深吸一口气,却未立刻吐出来,而是凝神看着张韩。
“信得过,”张韩连忙眼神一亮,仿佛想起了什么,凑近了些道:“我在来之前,还特意去与张绣吃了顿饭,酒后聊起了这些事。”
“我提及了其婶娘邹氏,张绣只是说无脸面攀附这层关系,但是心里并不抵触,典韦还说让我回来牵桥搭线,他并未驳斥。”
“真的!”曹操说完一愣,眼睛忙猛瞪张韩,“你提这事干什么!!混账小子。”
“啧,”张韩微微后仰,皱眉道:“这多好,因地制宜啊。”
“为什么是因地制宜?”
“就是,就是,”张韩挠了挠头,“张绣手下旧部也有夷人嘛,然后他婶娘不是有那啥蒂嘛,其义便是以其婶娘之故,可制住张绣,张绣可制住手下旧部三万人。”
“放屁,”郭嘉直接斥责了张韩,“因地制宜明明是随机应变之义,悖义为墨守成规,张伯常你又在曲解,上次说那个什么老母猪……已经把文若气得不轻了,感觉遭到了侮辱。”
“罢了,”张韩摆了摆手,“大致就是此意,这支兵马可在南阳,也可在广陵,两处均能立刻进入荆州,而今南阳兵马已经有了,但是广陵仍需一员虎将领兵镇守,小婿保荐张文远、于文则。”
“于文则可在广陵治理,抓军政二事,而文远则可领兵进驻皖城,招兵买马,一来防范江东偷袭,二来可随时进入荆州,助其抵抗江东。”
“江东孙策、周瑜,以及孙氏旧将,一定不容小觑。”
“嗯,”曹操点点头,叹道:“那就暂且如此决议,过几日在细细商议,现在先去见陛下吧。”
“唯。”
……
长乐殿旁,尚书台、御史台的文士官吏均在侧殿之内,与史官一同记录今日迎南阳太守军至许都之事。
“这个,江陵一日还,朝辞白帝城……有待商榷啊。”
“不错,”几名史官停留在这里很久了,他们觉得如果不吟这句诗就好了。
只需记录青亭侯张韩领兵从南阳归许都就好。
可这句诗里,居然又出现了白帝城和江陵……还有轻舟过万重山!?
君侯这到底是从哪回来的?
“难道说,君侯的黑袍甲骑,看似在南阳为战,实际上已经跑了横贯东西两个州、四五個郡,水陆已走了千里之远?”
“不该啊,此为西东走向之途,君侯怎么会从益州,向荆州而去呢?”
“江陵我记得是江东占据,难道说君侯还去孙策处做客了?他应当是镇守南阳才对。”
这首诗,曹操当时只觉得情绪激昂,归心似箭,字句真切,令人心潮澎湃。
所以没细想,一晃就过去了,现在记录下后,到殿内来,把这十几位史官、尚书录事、御史的脑子弄烧了。
“要不去问问君侯?去走访他麾下文武?”
“不去,难道我等不能查清实情,记录下来吗?”
有人想去问,结果马上被驳斥,这能去问张韩的?
这不是讨骂吗?问他麾下那些文武,更是会被人讥讽,现在的问题不是打听这种军机要务,而是要把这记录圆上。
“推测一番,不就好了吗?”
“陛下和丞相要的是什么?难道是我们事事查明吗?断然不是,青亭侯战事得胜,而且是轻松得胜,黑袍骑向来以打探消息著称,本身战事已经得胜,随后自然是可以四处查探,去益州边境一带查探水陆地形,也并非不可能。”
“张御史说得在理,但我们身为录事之官吏,必须要以旁观之目,记录史事,方才对得起手中笔。”
有一名中年人挺胸而出,环顾四周,朗声呼唤道:“这样,我们先自己推测下来,再拿去给君侯观阅,如有不妥之细节,他再告知于我等,岂不两全其美!?”
“善。”
“纪御史此言甚好,正该如此。”
“好,就这般推测吧,依照送来的军情,以及今日所见所闻,再加上这一首诗,尽快录事事实,记于史册,再交送丞相府请丞相、君侯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