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普利策-陆时奖(1 / 1)

英伦文豪 员在 30741 字 8个月前

新闻,到底是不是科学?

普利策难以置信。

他觉得这不像是《镜报》创始人应该说出来的话。

“你……唔……咳咳……”

普利策明明正在咳嗽,却捂住了双耳,

他身体一直都不好,长久地被神经衰弱所困扰,经常性地失眠、耳鸣,压力越大症状越多,也越明显。

过了好一阵,

“呼~”

他缓缓呼出一口积压在胸中的闷气,这才好点儿。

一旁的巴特勒不由得皱眉,

“陆教授,看来你不准备好好与我们交流。既然如此,抱歉,多多叨扰了。”

他直接起身,带着一股怒气,显露出了上位者气息。

这就是说一不二的人物该有的气质。

1941年,普利策奖评审团选择了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普利策董事会亦同意这一决议,

但董事会负责人巴特勒对这部很反感,并几乎以一言堂的姿态直接推翻了决定,以至于当年没有获奖。

至于巴特勒反感的原因,则是因为在公开处刑德国人的剧情中透露出了一丝丝动摇,显然是因为作者海明威做不到为了正义去无罪恶感地背负道德债务,

巴特勒认为这是十分软弱的表现,尤其是在1941年那个节点。

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巴特勒的铁腕。

他转向普利策,

“约瑟夫,走吧。”

普利策摘下了眼镜,眯着眼擦拭一阵,随后说道:“我想听听陆教授会这么问的原因。”

陆时给对方倒了一杯水,问道:“关于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你是希望他成为‘记录下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人’还是‘没有新闻就自行创造新闻的人’?”

普利策:“啊这……”

自己和陆时,

一个是黄色报纸的创始人,

一个是小报的创始人。

在这种情况下,但凡有点儿羞耻心,都不可能厚着脸皮回答“记录下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人”。

陆时摊手,

“如果不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很难回答新闻到底是不是科学。因为任何科学都要培养人才,否则,何来后继?”

“唉……”

普利策不由得叹气。

他事业很成功,但40岁就双目失明,

即使现在,看人看物也像是在一个管子中窥视,

所以他常常觉得自己离死亡很近,总是考虑能留下些什么,并且希望新闻记者也能和医生、律师一样受专业训练。

可现在,他只能对陆时说:“陆教授,伱的问题太赤果果了。”

一旁的巴特勒好奇,

“陆教授,对于刚才的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陆时想了想,说:“前者也可以、后者也可以。”

普利策:???

巴特勒:???

沃德豪斯:???

古德曼:???

在场所有人都懵了。

陆时歪着头,一边思考一边说道:“高校的发展普遍有个过程,那就是从学院变成大学、从单一学科学院变成综合大学。就比如哥大,刚开始甚至叫‘国王学院’。”

巴特勒无奈摊手,

“被殖民时期,叫这种名字很正常。”

陆时说:“当然正常。但我要讲的不是哥大,而是其它学院。现在的哥大显然已经是综合类大学了,但美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学院,他们该如何升格呢?”

这个话题扯得有点儿远,众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唯独巴特勒是懂大学运营的,

隐隐地,他能察觉出陆时这么问的目的,遂顺着话头继续聊了下去,

“学院变大学,很简单,以现有的师资为基础进行扩编,创建门槛较低跨专业学科,所以,有的医学院甚至还会有法学这种专业。类似的还有管理、新闻……额……新闻?”

众人都陷入沉思。

良久,普利策开腔了:“确实,新闻学院的门槛不高。只需要师资、教材和场地就行了,连实验室都不用。”

巴特勒叹气,

“你这是美化的说法了。”

普利策一阵无语,心说,干嘛这么让人下不来台?

他低声道:“我明白,你说门槛低,其实指的是新闻专业性不强……有待提高,就如同每个综合性大学都设有英语文学专业。”

巴特勒嘴角抽了抽,最后还是没忍住,指正道:“新闻跟英语文学没法比。后者的专业性极强,涉及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课程,其基础课是语文。”

普利策:“啊这……”

忽然,他弯腰、抱头、捂住耳朵,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又发病了!?

巴特勒吓了一跳,

“约瑟夫!”

他扶住普利策的手,却发现双手极平稳,连抖都不抖,

病明显是装的。

巴特勒:“……”

诡异的安静横亘在两人之间。

陆时在旁边看得想笑,赶紧岔开话题,说道:“所以说,如果哥大真的要设置新闻学院,必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一腔孤勇。你们把新闻升级成了新闻学,输出的都是‘记录下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人’。结果,后来者一看这专业容易搞,直接照虎画猫弄个新闻无学出来,不停地向社会输送‘没有新闻就自行创造新闻的人’,想想就带劲。”

“嘶……”

普利策倒吸一口气,

怎么聊着聊着自己就往千古罪人的方向发展了?

然而,他想不到,事情确实会变成那样,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无论中外。

陆时继续道:“当然,还要聊聊就业问题。”

巴特勒一脸不解,

“陆教授,你发展出了小报,缔造了新闻业大发展的趋势。以此趋势来看,记者、编辑的就业前景是空前的,这一点没什么好担心。而且,‘没有新闻就自行创造新闻的人’本身也是‘没有岗位就自行创造岗位的人’,俗称,骗子。”

众人哈哈大笑。

沃德豪斯说:“我喜欢校长先生的幽默。”

巴特勒说:“感谢爵士。”

他又转向了陆时,

“陆教授,咱们继续聊刚才的话题。”

陆时说:“首先是第一点,新闻、媒体是会不断变化的。就比如我刚才举的无线电广播的例子,将来一定会对报业造成冲击。当然,那还是很未来的事,可能三十年吧。”

巴特勒惊讶道:“未来三十年是很久远吗?”

陆时“额……”了一声,不知如何回答,

作为穿越者,他适应了现代的快节奏,媒体、潮流、传播方式在几年甚至几个月就会有迭代,

所以,对他来说,三十年真的很长。

陆时说道:“总而言之,媒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新闻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更要敏感。”

众人一齐点头。

陆时继续道:“其次,要考虑用人企业。”

沃德豪斯有点儿懵,

“陆,你不是晕头了吧?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当然要去报社了。当然,将来也可能去你说的广播公司。”

没想到,陆时还没来得及反驳,普利策就先说话了:“这个可不一定。报社……以我之前管理的《世界报》举例,就不见得喜欢用大学学习新闻的人。”

沃德豪斯不解,

“为什么?”

普利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起了自己的经历:“爵士,你很可能没听说过我。我是偷渡来的美国,做过骡夫、水手、建筑工人、码头苦力、餐厅跑堂和马车夫,直到后来当上律师,才算体面。这些职业经历是苦难,但也是积累,它让我成为了最好的记者。”

沃德豪斯还是懵,不知道普利策为什么忽然自我介绍。

普利策便看向古德曼,

“你是律师?”

古德曼点头,

“是。”

普利策问:“如果,你现在是记者,准备采访副总统先生,你会准备什么问题?”

古德曼摸了摸自己稀疏的头发,

“大概跟法律有关吧?”

普利策微笑,

“Bingo!《世界报》就是这样。如果我需要法律新闻,那么我会招聘一个学法学的,因为新闻是不能等的,需要上来就会的人。因为,采访错过了、做坏了,没有重来的机会。”

沃德豪斯缓缓点头,

“确实是这样。”

陆时说:“这也是普利策先生想要捐赠兴建新闻学院却被嘲笑的原因。大家都认为,新闻是技能而非科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没有就业方向。”

众人不解,

“啊?”×4

陆时笑着道:“很简单。新闻说到底是公共关系,对吧?企业有公共关系部门、政府也有,甚至还要区分对内、对外……”

普利策忍不住插入,

“队内?对外?这不就成舞文弄墨了吗?”

“……”

“……”

“……”

一阵安静,没人回答。

但众人看普利策的眼神就是“你说的可真特喵的对!”。

可惜普利策的视力不好,看不到他人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问道:“怎么?我说的有问题吗?”

陆时轻轻嗓子,

“总之,那些才是新闻学院最大的用工单位。但,普利策先生,这是你希望的吗?”

普利策摇头,

“当然不!且不说这对新闻行业的损害,就说对个人,新闻学院的毕业生进入行业,将来怎么竞争得过其他学院的人?几年时间,能力和工资都会被拉开身位的。”

陆时呵呵一笑,

“但这也有好处。至少,新闻学院的课业压力不大,不用学高等数学。”

普利策:!!!

“这算哪门子的好处!?”

他情绪激动,眼看着脸都涨红了。

巴特勒无奈地叹气,对陆时说:“陆教授,你就别刺激他了。”

其实,陆时也只是实话实说,

他穿越前是职业翻译,妥妥的文科生,对高数和大物这种科目一点儿办法没有。

沃德豪斯瞄了陆时一眼,

“陆,说实话,你不像是客座教授,反而像是校监。因为你考虑的这些都是偏管理的问题,跟学术反而关系不大。”

陆时说道:“这就是我关于新闻学院的所有想法。如果能解决,那么,我也希望对哥大进行投资,赞助哥大成立新闻学院。普利策先生,恕我不能容你独美于前咯~”

众人都很惊讶。

尤其是沃德豪斯,凑上前低声道:“陆,你若想实验,伦敦大学联盟有的是学校供你……”

陆时神秘地眨眨眼,

“试错的事,咱们就别上了吧?”

说着,还不忘对巴特勒的方向巍峨颔首,随后嘴角勾起一个阴险的弧度。

沃德豪斯愣了愣,也跟着露出“我懂”的笑容。

新闻学院到底能不能成尚未可知,大英摸着鹰酱过河也未尝不可,反正大英现在是世界中心,有后发优势。

当然,这是陆时的忽悠,

他之所以投资哥大,只有一个原因——

投资保值。

现在全球主要国家都是金本位,

而英国的国力极盛,没有人质疑其信用,

这就能得出一个有趣的公式:

英镑=黄金+英国政府信用。

所以现在的英镑是极其有价值的。

但随着战争爆发,各国不得不造枪买炮、集结军队,

正所谓“枪炮一响,黄金万两”,然而国家的黄金不够了,各国又得超发货币,并施加政令来限制黄金流通,

于是,

一战后,英国国内会爆发严重通胀;

二战后,金本位彻底崩溃。

别看陆时现在赚得盆满钵满,但到了一战,那些钱都会急速贬值,

所以他要把钱投出去。

巴特勒陷入沉思,过了半分钟,问道:“哥大是一所私立大学。所以,陆教授,你需要一个董事会的席位?”

这么问就相当于同意了。

陆时报以微笑,没有回答。

巴特勒盯着他半晌,又重复一遍:“你需要一个董事会的席位。”

这次用的是陈述语气。

陆时当然听明白了对方的弦外之音,随后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捐赠十万镑。三年内分期捐赠。”

他一时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

但是他有那么多畅销书,更有《镜报》在,不怕印钞印不出来。

巴特勒点点头,

“可以。”

对哥大来说,十万英镑不算什么,按照五比一来算,也不过是五十万美元。

就说普利策准备的捐款,高达二百万美元,

巴特勒愿意接受,是看重陆时的影响力,

《镜报》创始人、

伦敦政经客座教授、

家、

……

这样,也方便哥大在欧洲布局。

巴特勒说道:“当然,接受陆教授投资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解决新闻学院的问题。”

陆时回道:“其实很简单,要想新闻学院培养出来的人不是‘没有新闻就自行创造新闻的人’,只需要做到松进严出,新闻学院毕业生的成绩必须足够优异,拉开其它大学新闻学院一截。”

普利策点点头,追问道:“那关于就业的问题呢?我可不希望新闻人无法深入一线,最后都成了卖弄文字的货色。”

陆时说:“也简单,只要要求新闻学院毕业生的双学位比率就可以了。让他们不只是学新闻,还要对某个专业或行业有深入了解。我觉得,80%就是个不错的数字。”

随口一句话,让哥大后世无数新闻学子对陆时破口大骂。

在接下来一百年,哥大的新闻学有点儿类似土木工程,

在父母眼中,它是最稳定、最赚钱、职业前景最好规划的专业,

在学生眼里却只有一个“最”——

最苦逼。

巴特勒沉吟片刻,

“好,这件事就定了。”

他已经决定,等哥大的新闻学院落成,就办一个专业的新闻奖,

甚至连名字都已经想好了:

普利策-陆时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