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三位异姓王(求收藏推荐)(1 / 1)

……

第二天一大早,朱标早早起来穿好了朝服,便直接赶往奉天殿。

在大殿门口,一些文武大臣正聚在一起,看到太子出现后,便立马行礼。

“今日有大事!”那些人见太子也来参加朝会,便如此想着。

文臣门交流眼色而窃窃私语,而武将们则大大咧咧地走上前,直勾勾地盯着朱标,问道:“殿下,殿下今日可要封爵,您可给咱们交个底呀!”

朱标微笑着摇摇头,说道:“父皇交代过,此事不能泄露,等会你们就知道了。”

如此说,那便是八九不离十了。

那群武将是心痒难耐,都渴望自己能封得爵位,光宗耀祖。

不多时奉天殿的大门打开,朱标领着文武百官走进了大殿,而在九层台阶之上的皇帝宝座上,已然坐着一个身穿红色龙袍的身影,正俯视着前方。

无人敢直视龙颜,这群天底下最具权势之人,便纷纷动作整齐地跪拜了下去:“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面露笑容,微微一抬手:“众爱卿平生吧。”

等所有人起身后,朱元璋又朝朱标道:“太子上来站着吧。”

在远处,负责给大殿看门的东宫侍卫方进,见到这一幕,目光也是微凝了一下。

太子朱标尚未开始监国,便站在皇帝身边,历史似乎发生了变化,难道是因为我的原因。

他知道自己偶尔闲暇时,会对朱标透露一些远超这个时代的见识。

想必朱元璋也对自己的嫡长子刮目相看了。

朱标在文武群臣的注视下,缓步走到了第六层的平台上,向着朱元璋行礼后,便侧身站在一旁。

站在这个位置,他的内心情绪复杂而激动。

此处虽然不是至尊位置,却也不是任何一个臣子能站的地方。

朱标是储君,才能站在此处,君臣之别就在这短短的六层台阶上。

他站了一会儿,等朱元璋将政务处理得差不多了,整个朝堂突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在等着皇帝提起那件事情。

朱元璋目光平静地扫视了一遍,然后开口说道:“今日能站在这里的,都是随着咱尸山血海里打天下的弟兄,都是知根知底的!咱知道你们这么都在等什么!”

老朱缓缓起身,看着那些低头不语的众人说道:“咱知道你们等着心急,甚至有人担心咱会过河拆桥。你们大可放心,大家的功劳都在咱的心里记着!咱也不是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

说完这些话,朱元璋扶了扶腰间的玉带,整个人顿时容光焕发:“你们都起来!标儿,你来念这册封诏书!”

朱标应诺,就有一个太监捧着早就准备好的圣旨恭敬的双手递给太子。

朱标面色严肃,捧起诏书向朱元璋一弯腰,然后又面对群臣高举了一下,然后对着下方的臣子们,双手缓缓拉开了圣旨,随即平稳而又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大殿里响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左丞相徐达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中山王,禄五千石。”

此言一出,大殿上的众臣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似乎听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朱标却还是淡然地继续念着圣旨。

“大将军常遇春进封天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平王,禄五千石!”

“大将军李文忠进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岐阳王,禄五千石!”

朱标说到此处,话音戛然而止,目光俯视着大殿,扫了一眼。

一下子封了三个郡王王爵,顿时大殿的文武百官大气都不敢喘一声,安静地落针可闻。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三人,先是你看看我,再是我看看你,确认这并不是在做梦,而眼里满是震惊之色。

远处的方进,深吸了一口气,双眼睁大,心跳也不禁加速。

这是什么情况?

如果不算南明,大明朝终其276年,也没有一个活着的异姓王。

这一次一向吝啬的朱重八竟然一口气连封了三个王爵,历史变得面目全非了。

“难道是朱标?”方进突然扭过头望向朱标,似乎想寻找什么。

他并未在朱标身上发现任何异常之处。

这么说是自己引起的蝴蝶效应了。

毕竟他经常略带目的性的在朱标面前透露一些自己的想法。

比如方进经常会提起,自三代以来,得国之正莫过于明,又说老朱建大明,乃驱除鞑奴,对中华有再造之功。

这话说多了,朱标作为一个十三四岁的热血少年,自然会心潮澎湃。

方进一脸严肃,双目炯炯有神,紧紧盯着朱标。

站在六层台阶上的朱标,却一脸淡然笑道:“三位爱卿,父皇仁义封了你们王爵,但事先说明王爵不世袭,将来你们的儿子也只能降等继承国公的爵位。”

一向懂得明哲保身的徐达,连忙说道:“陛下,这王爵的赏赐太重了,臣实在是承受不起啊!”

常遇春的脑袋瓜没徐达灵活,迟迟才回过神,说道:“陛下,臣那点微末功劳,又岂敢窃居王位,臣等叩请陛下开恩!”

李文忠看这两位军中一二把手如此说,轻叹一声,也识时务地表现受不起王爵,希望朱元璋收回此命。

朱标没答话,而是目光漫不经心地往李善长的方向一瞥。

此时的李善长,为太子少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是当之无愧的文臣第一人。

可太子朱标圣旨读下来,连封三王,却没他的份,李善长哪怕是涵养再好,脸色也有一些阴郁。

还有一些站在稍后的武将,却是眼睛都红了。

他们瞪着红红的眼睛,心里想着:这可是王爵啊,你们拿了这么多的好处,还装模作样推辞什么。

在王朝鼎盛时期,异姓封王的确太少见了,当年汉高祖刘邦封王也是形势所逼被迫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臣,也没异姓王。至于唐中后期那一堆异姓王,那也是皇室权利衰弱后不得不为之。

毕竟那时候,连太监都能废立皇帝了。

开国封异姓王,又出于皇帝自愿,大明朝那是破天荒第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