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埃伯特的满分赞誉显然为“辛德勒的名单”首轮评论开启了一个不能再更好的开始,满分评分、满星推荐,这就是罗杰对一部电影送上的最高赞誉了,这也是任何一名影评人能够对一部电影送上的最高赞誉了。
“芝加哥太阳报”的火力如此凶猛这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原本大家还在担忧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否能够掌握好二战大屠杀这样沉重题材的尺度,但现在看来,史蒂文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且是一向格外出色的工作,这也使得“斯皮尔伯格+历史沉重题材”爆发出了大于二的强力效果。
“综艺”杂志随后奉上的评论也延续了罗杰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九十五分的评分虽然不是满分,但也相距不远了,而一向以严谨严肃、慎重专业闻名的“综艺”杂志,能够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显然是对罗杰最好的一种呼应。
“这是一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可怕罪行的电影,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值得所有人观赏并且铭记的电影。
正是因为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并且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他家族姓氏来源的乌克兰大家庭中有十七位成员都在集中营之中被杀害;他的内心深处对于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诚感恩的心态,这一系列贴近内心深处的事实早就了这部成功的影片。
这部电影是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那岁屠杀六百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冷静却张力十足的视角,讲述了奥斯卡-辛德勒那伟大的经历,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的克拉科夫,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城市遭受毁灭的整个过程,同时在那个人性被泯灭的年代里努力寻找着人性的微光。
斯皮尔伯格没有以历史仇恨或者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故事,他不想用他带有私人色彩的目光去审视那段历史,他只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道德受到了严峻挑战之后的故事,从而来审视这个事件对当事人、对整个时代以及对后人的影响。最后,将这一份影响,化作脑海里的反思,安慰逝去的灵魂、警醒幸存的生者、告知不曾经历的旁人。
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凡救一命,即救你自己。
电影所展现的是一个在和平年代看起来无比荒谬的世界,那些德**人们将屠杀犹太人看做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本职的、正常的工作,在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独臂老人正在试图铲雪,但他却被党卫军抓到了路边,随便询问两句之后,就一枪杀害了他,周围的其他军人们拿着热茶谈笑风生。老人那没有颜色的血液让白雪都变得污秽不堪。
杀戮越多就越悲剧,从来都不是这样计算的,而是在杀戮过程中的无所谓,彷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对生命的蔑视才是一个悲剧。类似于独臂老人的情节在电影里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旁边的人在聊天,而两步之外的犹太人就在饱受折磨甚至丢失生命。
那名独臂老人在死亡之前,不断念叨着:我是一个重要劳工,他颤抖的声音里充满了强烈的求生**,他渴望活着。生命力虽然有很多不顺利和不公平,但不管怎么样他都渴望活着。可是,这种愿望在那些军人严重却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简单干脆地结束了老人的生命,一切都好像是一场游戏。
这样一场游戏,造就了‘辛德勒的名单’的伟大。辛德勒就是这场游戏之中的强势者,但他却在游戏之中逐渐发生了心态改变,到最后饱受折磨,**的疼痛永远都比不上精神的撕裂,我们没有办法想象辛德勒所经历的心理挣扎,因为我们不是辛德勒,我们不是那个年代那个时刻的辛德勒,我们的揣测只是对辛德勒的‘解读’罢了,而这种解读电影里没有讲述出来,这也恰恰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最后,辛德勒用着自己一生的梦想成为亿万富翁来换取犹太人的生命,梦想是无价的,生命也是无价的。所以,辛德勒成功了,他拯救了这一群无辜的生命,也让他的人生找到了意义。
这是一部细节决定一切的电影,所有细节都成为了电影主题的补充,就好像拼图一般,拼凑出了这部杰出的电影。
第一块拼图就是阳台,纳粹军官阿蒙-戈斯家的阳台。以这个阳台为背景出现的画面有很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雨果-兰开斯特破格演出的戈斯清晨赤膊站在阳台上,悠闲地瞄准下方集中营的猎物们的画面。
戈斯一边抽着烟、一边伸着懒腰,像瞄准狩猎场里的野兔一般,又或者是像瞄准射击场里的标靶一般,精准而从容地扣动扳机,然后收割一条一条生命。等他完事之后,和床。伴聊着天,到卫生间里解决生理需求,一切就好像他只是做完早晨运动一般。
这个画面是如此生活化,但却又如此真实如此残酷。
除此之外,在这个阳台上还发生了无数时间,聚会喝酒的时刻,戈斯懒洋洋接受体检的时刻,戈斯睡觉、搂着女人的时刻,辛德勒和戈斯深夜交谈的时刻,这个阳台就像是一片乐土,发生着生活里一切美好而简单的时刻。但讽刺的是,仅仅一个阳台之隔,就是另一个世界,那里的人被当做一种玩物,他们的生命、自尊都不复存在,只是游戏中的一部分。
如此可悲。
第二块拼图就是色彩,这也是电影最强烈最直接的部分。
电影一开场出现的是黑暗中被点燃的蜡烛,微弱的火光在周围漆黑的空间之中挣扎着燃烧,伴随着颂歌,安详、美丽、温暖,柔和的黄色火焰绕着一圈淡蓝的光晕,驱散着四周的黑暗,象征着犹太人渴望一丝空间,企图照亮整个世界,然后熄灭,化作一缕青烟。然后,灰飞烟灭之处,火车轰鸣的汽笛拖着长长的尾烟,拖曳着这个惨烈的时代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重现那段历史是不需要色彩的,因为那是一个冰冷的岁月,那种畸形的人性根本就没有色彩,只需要黑白,冷静、阴暗、沉重的黑白比任何一种色彩都更能说明那个年代。但即使如此,斯皮尔伯格还是点出了一抹红色,那个小小的红色身影是黑白年代之中唯一的色彩,这个穿着红衣的小女孩,就像是苦难的僵硬土地之中艰难而倔强生长出的一束野花,可爱而美丽,迎风飘荡,但是最终还是被整个惨淡的岁月所淹没,将这仅有的一抹红色也吞噬得一干二净。
这也使得电影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达都达到了罕见的深度。
在故事的最后,犹太民族终于迎来了他们的黎明,一个黑暗的时代终于终结了,遥远的地平线上走来了劫后余生的犹太人。人们也在压抑中透出了气,他们从黑暗中走来,就如同从黑夜走向黎明,一步一步走向曙光,天空慢慢地变蓝了,先是藏蓝,然后是浅蓝,最后是明艳的蔚蓝,犹太人终于走到了明亮的蓝天之下。
从色彩到黑白再到色彩,电影对于色彩的运用象征着心境的转换,简单却深刻地融入了整个故事,滑入心底,有着无与伦比的效果。
最后一块拼图则是配乐,可以说这也是电影之中最重要却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约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这位有可能是影史最为的配乐师,在先后四次拿到奥斯卡小金人还有无数提名席位之后,再次为我们奉献了一次经典。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改编了威廉姆斯的创作,形成了新的巅峰;也可以说,是威廉姆斯的出众配乐,加深了影片主旨。但无论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配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血肉相连、是真实迸发出的完美作品!
他用中提琴的悲怆让人忏悔那一段岁月的罪恶;他用尖锐刺耳的小提琴来诉说那一段历史的悲愤和凄凉;他用奔腾豪放的钢琴来反衬那一段肆无忌惮屠杀的残酷和冷血;他还用唱诗班演唱童谣来感悟内心的悲痛和救赎……那一份深刻的痛楚,悄悄诉说着内心的疼痛而悲伤。
电影的海报是一只大人的手抓住了一个穿着红衣的小手,那只手是如此具有冲击力,却又势单力薄,在那个癫狂的年代,清醒的终究是少数,就如同电影里的配乐一般,那缓进缓出的背景和极富技巧性的节奏,在不断地描述,描述那一幅幅画面,麻木的眼神、麻木的动作和最后麻木得被毒气带走最后的一丝残喘。
生命不再高贵和神秘,剥除了衣物,剥除了人类最后一张怜悯的虚伪面具,在六百万具尸体面前不动声色,就像唱诗班少女们的清唱,没有感情,甚至除了声音,感觉不到任何活着的气息。那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忧伤的旋律彷佛在诉说着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但细听之后,流畅的旋律中又有一些亮色和希望,正如电影开篇时的那一缕烛光。
在电影的最后,钢琴的独奏悄悄地拉下了帷幕,所有故事都在时间之中消散,没有人忍心出生打断这压抑空旷的钢琴声,所以小提琴又悄然而至,又来升华这首充满血泪的诗歌。那一抹在黑暗之中消失的色彩,却化作音符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
斯皮尔伯格用最朴素的镜头、最朴素的色彩、最朴素的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最斑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