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尘埃落定(1 / 1)

长乐宫,甲殿。

刘荣悠哉悠哉的坐在上位之上。

侍女为其捶背捏肩,卫子夫则端着漆盘站在其侧,纤纤玉手捏着果脯不时的送入刘荣口中。

平阳侯曹寿坐于下首,正绘声绘色的为刘荣讲解着朝堂中的故事。

“御史大夫晁错真是个狠人,第一天晚上亲爹死了,第二天没事人一样上朝, 舌辩群臣。”

“晁错在朝堂上公布了三王的罪状,居然直接将楚王和赵王问成了死罪,胶西王虽免一起死,也被废为庶人。”

“大汉开国以来,何曾有过臣子弹劾诸侯王的行为?诸侯王位高权重,若非造反,哪个大臣谁敢论他们的死罪?晁错可以说是始作俑者了。”

刘荣闻言, 微微一笑。

曹寿这是典型的信口开河。

开国时期的异性诸侯王都有自己的班底, 能力都很强,独立于大汉之外,不还是被尽数诛灭了。

同姓诸侯王吕后自己就搞死了不少,之后功臣们就别说了,不但搞死了吕氏诸王,还搞死了刘姓的天子。

形式比人强。

如今三王罪行确凿,又是在京师朝贡的时候被逮捕的,身边没有人马。

骤然入狱,要啥要剐,还不是汉景帝晁错说了算。

见刘荣笑而不语,曹寿摸了摸头,继续说道:

“晁错的言论一出,满朝哗然,以丞相陶青为首的群臣们,纷纷表示反对,认为郅都和晁错的量刑太重了,双方展开了辩驳。”

“案件虽然是郅都主审的,但他却躲在了晁错身后, 一言不发。晁错一人,和满朝文武展开了舌辩,竟然丝毫不落下风。”

“最后,还是陛下出来一锤定音,认为晁错和郅都乃是秉公执法,审讯结果并无问题,并对他们大家赞赏。”

“但是,陛下念在刘姓一家,极大的减免了三王的刑法,只削去了他们的支郡抵罪,可谓宅心仁厚。”

。。。。。。

刘荣闻言,心中暗道:

“宅心仁厚个屁,自己这个老爹,心黑着呢。”

“他自己唱白脸,让晁错等人唱红脸,诸侯们全都把仇记到晁错身上了,反而对他感恩戴德。”

这点计策,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来。

郅都看出来了, 所以朝议的时候往后缩,任由晁错去吸引火力。

晁错心里自然也是明镜一样, 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冲锋。

刘荣不禁感慨,汉景帝何德何能,就能走如此优秀的臣子。

虽然阻力重重,但是不管怎么说,第一阶段的削藩工作算是顺利结束了。

三王的王位虽然得到了保留,但是实力大大的削弱了。

赵王和楚王都被朝廷削去了支郡。

汉初诸侯,大多有若干个郡的属地。所谓支郡,指的是王都所在郡之外的其他郡。

也就是说,不管你原本统辖着几个郡,现在只能保留一个王都所在郡(和大汉一样,这个郡通常被称为内史),其他的全部都得上交给国家。

胶西王因为是老齐国分出来的几个诸侯国之一,本就只有一个郡,于是改为削除最富庶的六个县。

。。。。。。

刘荣心里盘算着,按照历史书上的记载,接下来就是各国私下串联,然后七国之乱爆发。

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忽然,他想到了什么,问到:“如今晁错的情况如何?”

曹寿回答道:

“那日朝议结束之后,晁错就向陛下上奏,称父亲突染重病而死,请求陛下恩准,让他回家处理丧事并按照规矩守孝三年。”

“陛下赏赐了他三公的葬具,用于安葬父亲。但以国事急迫为由驳回了他守孝三年的请求,以夺情的方式,以三天代替三年,葬礼之后,仍旧回朝任事。”

随后,他小声的说道:“我听过,晁错的父亲并非是病死,而是不满晁错的行为,上吊而死的。”

刘荣嗯了一声,随机陷入了沉思。

晁错之死,是历史的一大悲剧。

按照目前的形式来看,他还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在后面的战乱中保下晁错。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他吩咐道:

“今日就是晁错父亲的大殡之日吧?你代替我,前去吊唁一番吧。”

本来刘荣是想亲自去的,拉拢晁错一番,但现在晁错的仇恨值真的太好了。

搞不好,大臣诸侯们会因此怨恨刘荣。

得不偿失。

毕竟他还得争太子之位呢,朝中的声望还是很重要的。

就让曹寿代替自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