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隐秘 一(1 / 1)

又逢君 寻找失落的爱情 12041 字 8个月前

冯侍郎的书房在外院。

冯侍郎落衙下差后,大多待在书房里,看书处理卷宗写折子和幕僚议事等等。当然,也少不了伺候笔墨的俏丫鬟,偶尔来个红袖添香。

冯少君随在冯侍郎身后,进了书房。

因着祖孙要说些私密体己的话,伺候的丫鬟小厮都被打发了出去。

冯侍郎坐在惯坐的椅子上,随口笑问:“现在只你和祖父两人。有什么话,现在总该能说了吧!”

冯少君抬眼看着一脸温和慈爱的冯侍郎,恨不得一刀劈了眼前这个虚伪恶心的祖父,口中柔声说道:“伯祖父这般疼我,我便厚颜一抒心意。”

“郡王妃领着我去秦王府,无非是想让我见一见京中高门贵妇,日后攀一门好亲事。”

“这份心意,我心中十分感激。”

“不过,我心中已有中意的未来夫婿了。请伯祖父为我做主!”

冯侍郎:“……”

以冯侍郎的城府,听到这等大胆直接的话,也被震住了。

他看着一脸孺慕的孙女,生平第一次后悔。

当年,真不该任由冯少君去崔家住下。

这个许氏!到底是怎么养的外孙女?

一个姑娘家,张口就是未来夫婿,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姑娘家的矜持?

再者,冯少君进京才几日,见过的少年屈指可数。崔元翰也好,沈家兄弟也罢,算哪门子的好姻缘!

不行!

万万不行!

冯侍郎心中恼怒,面色终于沉了下来:“少君!你还年少,不懂京中礼数也就罢了,这终身大事,岂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皆应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不可私相授受,无媒无聘则为私奔。”

“这等事一传开,会坏了姑娘家的清白名声,一辈子也就被毁了。”

冯侍郎疾声厉色,见冯少君不出声,以为自己吓住了她,又放缓声音道:“再者,你还年少,见识短浅,哪里知道人心险恶。见过的少年郎,也没几个。”

“现在觉得好的,过些时候再看,不过尔尔。”

“你的亲事,祖父自会为你精心打算。”

“你且安心等着,日后高嫁,一辈子锦衣玉食荣华富贵。”

冯少君似被冯侍郎的一席话说动了心思,轻轻咬着嘴唇问道:“伯祖父是说,像堂姑母那样么?”

冯侍郎慈爱地笑了笑:“你小姑母是一品郡王妃,日子过得如何,你也亲眼瞧见了。有祖父在,担保你日后比她还要强。”

还能怎么“强”?

莫非想送她进宫,去伺候那个六十多岁的隆安帝?

冯少君心中哂然冷笑,故作娇羞不语。

涉世未深的年轻姑娘,就是好糊弄。

冯侍郎颇为满意,起身走到冯少君面前,亲切地拍了拍冯少君的肩膀:“这么晚了,你先回去歇着……”

一股淡淡的香气传入鼻息。

冯侍郎以为是姑娘家的胭脂香气,没当回事,正要继续说话,忽地眼前一黑。

冯少君早有准备,伸手扶住昏倒的冯侍郎,将他扶在椅子上。

她伸手,不轻不重地扇了冯侍郎一巴掌。

冯侍郎动也没动。

再扇一巴掌。

还是没反应。

冯少君满意地勾起唇角。

于二娘的迷药,果然厉害!

她今晚进冯侍郎的书房,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听冯侍郎那些虚伪的废话。而是为了搜查书房,寻找亲爹冯纶命案的线索。

冯侍郎颇重规矩,书房里放了不少公文和信件之类,等闲人根本进不了书房。

此时,正是难得的良机。

冯少君站直身体,目光迅速在书房里掠了一圈。

前世她在秦王府里做了三年内应。对于潜入书房搜寻隐秘文件书信颇有心得。这一看,便窥出了最适合藏隐秘文件的几处地方。

她先去了书架前,找寻翻动痕迹明显的书册。

然后是书桌里外。

在书桌抽屉里,找到了一个匣子。这匣子约有一尺见方,是檀木所制,古朴厚重。匣子上还上了锁。

冯少君心中忽地涌起强烈的预感。这匣子里,或许就装了她想要的东西。

既然有锁,这钥匙又会在何处?

以冯侍郎为人,绝不会将钥匙放在随从的身上,也不会给幕僚。那么……

冯少君目光一凝,落在冯侍郎的身上。片刻都没犹豫,便走上前,伸手在冯侍郎胸前摸索。

很快摸到了一个轻薄的铜制之物。

冯少君心中一喜,用力一扯,将钥匙扯了下来。

冯侍郎的脖子上顿时多了一道血痕。在昏迷中吃痛,无意识地闷哼一声。

冯少君置之不理,迅速拿起钥匙,去开铜锁。轻轻地咔嚓声后,铜锁开了,匣子也被打了开来。

匣子里,放了厚厚一摞信。

这些信,约莫十几封。最上面的那一封信,至少也是十几年前的,信封空无一字,信口被磨得破旧,不知拆看了多少回。

冯少君抽出第一封信,打开一看,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

上面是伯父大人敬上,落款是侄儿冯纶。

冯少君鼻间满是酸涩,目中闪出水光,右手微微颤抖。

自八岁起,她就离开父亲,在外祖崔家长大。父亲遇刺惨死,她远在平江府,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未见,就成了孤女。

十几年的光阴,早已磨平了她脑海中对父亲的记忆。现在想起亲爹,她甚至不太记得清他的相貌。

可父女亲情,是镌刻在骨子里的。在看到父亲名讳的那一刻,思念的情绪忽地如潮水般翻涌,化为泪珠,滚落眼眶。

她已经很多年没落过泪了。

冯少君无声地哭了片刻,用袖子擦了眼泪。

她迅速将信浏览一遍,没找出异常之处。

第二封第三封……一直看到第六封。

“……伯父,我至两淮盐道赴任已有三个月。查看往年账目,发现有些不妥之处。两淮盐税,每年有数百万两。近几年,盐场开的盐增加了三成,盐税却和往年相同。其中出入近两百万两之多。”

“这其中,定有人暗中盗卖私盐。”

“我要彻查此事,肃清江南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