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经》
皱巴巴、灰扑扑的封面上,用正楷简简单单地写了两个字。字是用繁体写的,很瘦,很有力量,有种瘦金体的神韵,刘宇凡一眼看去,就看出这是手书的,并不是那种印刷版。
书不厚,大约也就七、八毫米的样子,拿在手里很轻,看着手里的这本书,刘宇凡感到有一种浓重的历史感。
轻轻地翻开第一页,已经发黄的纸上,一行漂亮的蝇头小楷映入刘宇凡的眼帘。字是依照竖排版从右到左的顺序写的。
“余自幼习鼓,数十载间跟随戏班行遍数省,于鼓乐颇有心得,各地鼓乐俱有其长,然则记法不一,甚为不便。故此,余潜心数载,取民间工尺法及鼓乐口传之法,著鼓经一部,莫亭。”
不足百字的介绍,却看得刘宇凡心生钦佩。这是一位真正执着于音乐研究的前辈啊。看着这本书,刘宇凡仿佛看到了那位莫亭先生在灯下勤奋著书的身影。
“小凡呐,这书给你吧。二大爷也不懂后面记的谱,这书是当初教我打鼓的一个师傅留下的,你要能看得懂,就留着看吧。”二大爷看着刘宇凡说道。这几天刘宇凡跟着他学下来,几乎就可以顶替他独档一面了,这孩子在打鼓上面奇高的悟性,也让二大爷心生喜爱。这本书原也是他心爱之物,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研究一下,然而他终究没有学过乐谱,不懂乐理,除了认得上面打鼓的常用术语外,其他的都看不明白。现在发现了刘宇凡的天份,就生出了赠书的念头。
“这~~二大爷,这书可是你的宝贝。”刘宇凡有心想收下,不过想想又觉得不太合适,有些迟疑地说道。
“啥宝贝不宝贝的,这书我也看不懂,放在我这儿就是一叠破纸,拿去拿去!”二大爷好似毫不在乎似的挥挥手道。
刘宇凡知道二大爷是不想让他心里过意不去,也不点破,只将二大爷这番栽培的心意记在心里,暗暗想着不可糟蹋了手里这本书,道过谢之后,也就收下了。
回到家里,刘宇凡如获至宝般看起了这部《鼓经》,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刘宇凡数了一下,这里面一共记录了大小八十三段鼓谱,有成套的大谱,也有只有几个乐句的小段,记谱的方式果然如同第一页上所说的那样,是融合了工尺谱和民间口头相传的习惯记法两种手段的形式。可惜,对于工尺谱,刘宇凡只是略为了解,却并不太深入。因此《鼓经》里的记谱法,他只是知道大概原理,却读不出来。
“唉,还是乐理知识不丰富啊。要是手里有一本《基础乐理》就好了。”刘宇凡合上书,心里不由得想起了年前去赶集的时候,和那个书店老板订书的事。
“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搞到这书。”想到这事,刘宇凡心里着实没太大信心。只因为这里实在太偏僻了,那种比较专业的工具书,别说这里,怕是县城的新华书店也找不到吧。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有机会再说吧。”刘宇凡也知道这事急不来,也就先把《鼓经》搁了起来。开学前的这段日子里,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熟悉那几个鼓乐段子上,当然,刘宇凡倒没想过在这方面弄出什么名堂来,只是现在接触不到键盘,把打鼓当成锻炼腕子的一种方式罢了。
过了正月十五,按照农村的习惯来讲,年也就算过完了。不过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农村来说,地里没什么活计,现在仍然是“猫冬”的时节,人们大多窝在家里打打牌,看看电视。
不过驻马营街里的商家,却都陆陆续续忙碌了起来。
这天,三味书屋的老板赵三儿,一早就搭乘镇上唯一的一趟客车进城,开始进货。
说起来,赵三儿的这个书屋,在驻马营街里也算是有些年头了,几乎和第一批“老三届”高考的时间差不多。据说赵三儿也是个“文化人儿”,原来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只是由于高考没发挥好,落了榜,在家里又不愿意干地里的活计,慢慢地迷上了武侠小说。家里条件还算不错,父母见他这幅样子,索性也就由得他来,在街里给他开了个书屋,租租小说,卖卖文具啥的,别说,生意居然做得挺红火。驻马营附近好几所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上一些闲得没事的年青人,都喜欢到这儿租书看。一毛钱看一本,虽然钱不多,可细水长流,收入也还不错。
那时并没有后世所谓的网络小说之类,可供租的书大多是金庸、古龙和温瑞安等的武侠,还有琼瑶的言情小说,在那个年代,这几乎就是年轻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当然,赵三儿也进一些工具书之类的,不过那大多数都是摆摆样子,许多书都是一摆好几年也卖不出去。
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赵三儿总算从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般的汽车上走了下来。出了海城汽车站,赵三儿直奔隆发批发市场。他这里几乎所有的书,都是在这里批发的。
江海市,中国北方一座普通的沿海城市,属于最早的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只是现在这里还刚刚起步,发展并不迅速,整个城市也只有三条主干道,两旁的建筑物也大多是六、七十年代的低矮楼房。
隆发批发市场是一座大型批发市场,占地十余亩,个体经营单位一千余家,涵盖服装、食品、五金、电子产品、文化用品等多个方面,是名符其实的大型批发中心。
这时还没有出租车,公交车也不很方便,好在隆发批发市场离江海车站并不远,也就一里多路的样子,步行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隆发批发市场里人流如织,似乎一年四季总是如此。到处都是摊主的吆喝声,录音机里播放的音乐声,以及人们挑选商品的议论声,好不热闹!
赵三儿径直来到一家名叫“百盛文体用品批发”的商铺前。这是一家比较大型的批发点,两层三间的房子,总占地面积大概有三、四百平方米,里面分成两个大区,东面是各种文具和体育用品,西面整个三面墙壁加上四排大书架,都是挤得满满当当的书。赵三儿的书店和这个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
店里大约有七、八位客人,看样子不像是批发商,只是来逛的散客。这也是常有的事。这里的书比新华书店里的全,许多喜欢看书的人都会来这里找书。
“李老板年过得怎么样啊!”赵三儿看到坐在柜台后正捧着书看的一个光头胖子,笑呵呵地走了过去。
“哟,三儿来啦,呵呵,过年好过年好,又来进货啦?”胖子放下手中的《卫斯理》,满面笑容地站起身来,同时递过一支“三个五”
“李老板真牛啊,都抽外烟儿。”赵三儿笑着接过烟,掏出火点上,美美地抽了一口问道:“进新货没?”
“喏,那边一大排,都是新进的,对了,你看过卫斯理的书没?我进了几本,绝对好看!”胖子老板拿起手里的书晃了晃。
“是吗。”开书店的大多都是老书虫,听说有新货,赵三儿连忙接过李胖子手里的《卫斯里》,只读了几页就被吸引住了,连呼好书。
“你自己慢慢挑吧,挑好了告诉我一声。”看到赵三儿有点意犹未尽地放下书,李胖子乐呵呵地说道。
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赵三儿抱着一摞书回到了胖子老板的柜台前,后者头也不抬,指了指不远处一个女销售员说道:“挑好啦,老规矩,需要多少套跟红红说。”
“嘿嘿,得勒!”赵三儿说着,随即和那个走过来的女销售说道:“这些书,一样给我来三套,装好啊。”说完,好想又想起什么似的,从那只旧皮包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本子,翻了翻,随即对胖子老板说道:“对了,这书你这儿有吗?”
“啥书啊。”胖子老板一边说一边接过赵三儿手里的笔记本,看着上面记着的一条书名,念叨着。
“《音乐理论基础》?这啥书,不知道,你去那边儿翻翻,工具书都在那儿呢。”胖子老板往墙角一指说道。
“不好意思,刚刚你说什么书?”一道声音在赵三儿背后响起,赵三儿回头一看,却是店里的一位顾客。大约六十多岁的一位老人,长得很瘦,满头白发,一双眼却很有神,穿的是一套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整个人很干净利落。
赵三儿有些疑惑,因为他并不认识这个人,不过还是说道:“哦,就这本书。”说着把手里的笔记本递了上去。
“李重光的《音乐理论基础》?这位同志,是谁要买这本书?”白发老者有些好奇地问道。
“啊,你问这书啊,是帮人家进的,我都没听过这书的名字。”赵三儿笑着说道。
“哦,这样啊。”老者想了想,随即说道:“你等下,这书很难找,这里找不到的,刚好我家里有一本,现在也不用了,既然有人想看,就送给他吧。”
“哎哟,老爷子,你可真是好人!”听了老者的话,赵三儿立刻挑起大拇指说道。
“呵呵,不敢当不敢当,你等我一会儿啊,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回去给你拿。”老者说着,转身出了店门。
“你说还真有这样的人啊,头一回见面儿,居然就白送本书给一个没见过面的人。”看着老者的背影,赵三儿笑着和胖老板聊天儿道。
“哦,你说他啊,这老爷子可不简单,文化人儿,平时总往我这儿来,听说人原来是北京什么学校里的教授,大革命的时候受迫害了才搁在这儿的,唉!”胖老板有些感慨地说道。
不大一会儿功夫,老者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本褐色封皮的书。待走得近了,赵三儿看得真切,正是《音乐理论基础》
“呵呵,同志,这书你帮着带回去吧,让他好好学。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还有知道这本书的人,唉!”老者最后一句叹息,显得有些落寞。
“行咧,老爷子,您放心,我管保把书带到,您真是好人呐!”赵三儿笑呵呵地说道。
听了赵三儿的话,老者只是笑着摇摇头,背着手慢慢走出了书店。
;
{www..net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