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长孙皇后(1 / 1)

贞观俗人 木子蓝色 3263 字 2023-09-26

立政殿中。

长孙无忌坐在妹妹面前,长叹短吁个不停。

“也不知道陛下究竟是受了谁的蛊惑,突然就想出了世封之策,而那个秦三郎以前觉得也还算是个年轻俊杰,谁料到这次也脑子里灌了屎一样的,不但赞成世封之制,更是变本加利,居然要把中原世封之策,改成边疆世封,这不乱弹琴吗?”

长孙皇后在泡茶。

红泥小炭炉子很小,配上紫砂的茶壶,便显的十分有品味。皇后从炭桶里夹出一颗颗敲好的小炭块,添进炉子里。

相比起贵族世家们喜欢用名贵炭木,长孙皇后连核桃炭都不用,更别说什么乌榄炭、紫檀炭了,她用的只是普桑的木炭,她向来节俭,不喜奢侈。

就如她身上的衣物一般,那些华丽奢侈的锦绣皇后并不穿,平时穿的居然是自己亲手纺织缝制的衣物。

煮茶的水,也只是普通的井水,也没有讲究要什么灵泉水无根水之类的。

水煮沸,把绿茶冲洗一遍,然后再加入沸水。

沸水一激,茶香四溢。

无须再额外的添加什么牛奶、盐糖,姜葱、胡椒橘子皮等,就这纯粹的茶香,就已经足够人陶醉了。

“陛下这次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要推行世封制!”

长孙皇后为哥哥倒了一杯茶,推到他面前,淡淡的说了一句。

无忌眉头皱的更紧了,他知道这个妹妹轻易不会干预朝政国事,能说出这句话给他,已经不容易了。

“你可知道究竟是谁跟陛下提起的世封制?”

“据我所知,是陛下先找了萧老和陈老说起分封之事,两位老臣都提到分封是长久之道,陛下因此更坚定了分封之心。世封刺史,确实是出自陛下本人之意。只是如此被秦三郎推了一下,就变成了如今世封边疆的新策了。”

长孙听的直叹气。

皇后问兄长,“你觉得这世封之策不好吗?”

“好什么好,哪有半点好?”

皇后端起茶杯,轻轻转动着茶杯,“我倒觉得陛下考虑的长远,而秦琅之策其实是纠正了陛下想法中的不足之处,已经很不错了。”

长孙无忌有些意外的望着妹妹,不明白他怎么也有这种想法。

“难道你就不担心汉之七国之乱,西晋之八王之乱?”无忌问。

“可汉家江山四百年,是周以来最长久的。”

“晋可短命的很。”长孙无忌直言。

“曹魏的国策,可也导致了司马氏篡位。不说曹魏,就说近代,宇文家是如何篡夺西魏,而杨家又是如何篡夺宇文家北周的?当初杨广又是如何被臣子弑杀的?这些都不得不防!”长孙皇后虽然平时不插事政务国事,可这却是个聪明的女子,对于天下大事,一样有自己的理解。

知之莫若父,知夫莫若妻。

长孙皇后能很清楚的感觉到丈夫的想法,知道他的初衷。

大唐虽立国才十余年,可就已经经历了一次兄弟手足相残,子篡父位的宫廷兵变,这件事李世民不轻易提,但却永远插在他心里,让他时常难安。

“妹妹啊,有些事情牵涉过深,不能轻易下决定的。皇帝想世封,秦琅推波助澜,可你知道吗?陛下的分封那是逆势而为,秦汉以来,分封制一代代的变化,那都是封侯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越来越强而变的,哪有还往回变的?”

长孙无忌提醒妹妹,太子承乾是皇后的嫡子,也是他的外甥,将来这大唐还将是承乾继承的,所以承乾将来要继承的当然是整个大唐的好。

若是把大唐东分一块西分一块的分出去,那承乾继承到手的就不再是完整的大唐了。

皇帝一开始计划推行的分封之制是周王的分封之制,不但封宗室近枝,还要封异姓功臣,而秦琅现在更进一步,他以分封在中原不利于中央集权统一为由,提出把封臣分封到边疆去。

听着好像是很不错。

可长孙无忌却有很多担忧。

一来是秦琅的分封制,其实才更接近当年周王的分封之制,当年周王是五等爵分封,公侯伯子男封国。而现在秦琅是搞九等爵分封,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爵,封国也分九等。王国郡王国公国郡公国等。

看似封到边疆蛮荒之地,威胁不了朝廷。可从长远来看,这却是最可能威胁到朝廷的一种,想想周朝的分封,最后不就成了春秋战国?

两周八百年,各国打了多少年?

周天子真正做为天下之主,又有几年?

秦琅的分封制,虽分封偏远,可能统兵,能治民,能收税,还能置官吏,这不就是复古的封建开国?

按秦琅的提议,世封的诸侯们不仅是世封刺史,他们还将能开国、开府,就是能建一套封国官吏,一套开府体系。比如秦琅世封武安州刺史,那么秦琅还获得开国和开府之权。

则武安州衙外,秦琅还有资格开设卫公国幕府,以及开设卫国公府幕府。开国开府,能自置两套官吏体系。

这两套体系跟刺史衙门可不同,那就是秦琅私人幕府了,幕府官吏名义上是朝廷官吏,可实际上就是秦琅的家臣。

而当年杨坚可是废了无数心机,才算是彻底的罢撤掉了地方州县官吏自置属吏之权,罢撤宰相三公们的开府之权,甚至把王爵以下的开国、开府之权都罢了。

现在秦琅就是开倒车。

国官,府官,再加上秦琅还提出的封侯们按级别拥军,大国拥三军,小国拥一军,一军千人,另加上侍卫制度,封候们可拥有帐内、亲事两府,从九百人到百人。

实际上,这些封国,就是一个真正的诸侯国,要土地有土地,要兵马有兵马,要官吏有官吏,甚至还有税权、治民权等等。

长孙无忌如何能不担忧呢。

可长孙皇后却并不怎么担忧,她很轻松的喝着茶。

“阿兄你过虑了,你说的这些确实没错,可问题是秦三郎的分封是封在南疆偏远之地,实际上这些地方现在都是朝廷羁縻之地,都是蛮夷的地盘,朝廷并不能实际管控的,与其继续如以前般羁縻,任由那些蛮夷胡作非为,动不动就叛乱,倒不如可心试试秦三郎的办法,分封宗室功臣于蛮荒之地开国建府,以守境开疆。”

“开府也好,开国也罢,甚至是侍卫权、土团兵权、税权、治民权等等,其实都是在朝廷实际控制地之外,那些蛮荒之地,条件艰苦,朝廷就算给了这块封地,可朝廷不给钱也不给人,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何况还要时刻面对着土著蛮夷们,所以说对朝廷来说,这些并不会是问题。”

其实长孙皇后和李世民为何能接受秦琅的提议?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提议其实都是有现成结果摆在那的,岭南的冯盎、宁长真、陈树龙、陈世略等这些人,其实就相当于秦琅提议的世封刺史于边疆的将来状况。

冯家岭南经营二百年了,在岭南扎根立足,势力不小,能动员十万人马,家中拥有的奴仆就有一两万人,可那又如何呢,他们经历了数朝,对中央朝廷也从没有造过反。

相反,对于中原的数个王朝来说,在无力插手岭南的时候,还正是靠着冯宁等这些汉酋们帮着稳定了中原,不但镇住了岭南俚僚的一次次叛乱,也在朝廷有需要的时候,听从诏令发兵帮助平乱、征讨四地。

本就是化外之地,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控制,不给朝廷添乱,还能有所作用,其实朝廷就非常满足了。

大唐世封的这些宗室、功臣,将来在偏远之地,慢慢的变成冯盎等这样的地方土皇帝,其实李世民有所预见,但他不在乎。

若是能把黔中云南交趾等地,能够由这些封臣们镇住,不给朝廷添乱,还能进一步听从中央朝廷,那已经足够了。

再怎么样,这些南疆的封臣们,总要比塞北的那些什么突厥人、铁勒人、契丹人等这些反复无常的胡人归附者强的多吧?

可以说,秦琅的这个分封法,其实是让李世民喜出望外的,比他开始设想的还要好。

唯一不足之处,就是这样的分封法,条件有些过于苛刻了,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朝廷卸磨杀驴,鸟尽弓藏的做法,不是分封而是发落,是把功臣和宗室们从中枢赶出去的做法。

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这种流放式的分封。

功臣们认为,这还不如人家曹魏的虚封呢,封爵而不裂土。

“吴王也已经十岁了,再过几年也将成年,而陛下的诸兄弟们,也都将成年,到时总不能让这些亲王们都留在京中吧?”长孙皇后对兄长道,“其实待他们成年后,让他们就藩之国离开长安,也是个长治久安之策。”

成年的亲王就藩之国离开京城,自然是好事,起码能避免当年太子和秦王这样各结党羽,互相争斗的情况。

万一争斗过火失控,太上皇李渊可就是前车之鉴啊,更别说建成元吉惨死兄弟之手的惨事了。

李世民不想再有这种事情发生,长孙皇后当然也不希望承乾将来受到李恪或李泰等人的威胁,更不愿意他们兄弟相残,甚至是父子猜忌的。

亲王们成年后离开京师,便也就能绝了这种可能。

“阿兄与其抱怨,何不与秦三郎一样,好好为陛下和朝廷,也为承乾好好琢磨考虑下这制度得失,拾遗补缺呢?若是阿兄做为国舅能够也表态支持分封,那么这事推行起来也会顺利的多,而我相信,陛下到时肯定也会考虑到阿兄的功绩,在赐封地时,也会挑一块比较好的封地的,甚至让阿兄如秦三郎一样自行挑选封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