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灶君庙(1 / 1)

梦幻食神系统 不一不 3506 字 2023-09-08

穿过弯曲的小巷,不到五分钟,杨不一就来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一个不大的寺庙掩映在这些石砌的建筑中。说是寺庙似乎有点不太贴切,那个大小更像是一个四合院。藏青色的砖墙,有一些烟熏火燎的痕迹,那种旧旧的沧桑感在告诉过往的人们,这里曾经也是香火旺盛的地方。

庙的门口有两只石狮子,不像很多地方那么的威武雄壮,却显的憨态可掬。虽说是石雕,不过狮子的头上,尾巴上,甚至爪子上都已经被来往的人们摸的光滑溜溜的了。庙门正上方挂着一个匾额,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何人所书“灶君庙”。这里就是杨不一今天来的目的来,灶君庙比邻人场市场,刚好今天又是十五。所以杨不一打定主意今天要来一趟,这叫工作吃饭两不误嘛。

灶君又叫灶王爷,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以前送灶神的时候是要供奉粘牙的甜食的。为什么呢,因为灶神是玉帝派到民间来监察人间疾苦的,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话。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咱们这位灶王爷有点不靠谱,玉帝派他下凡来他却什么事都不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等到二十四这天回天庭汇报工作的时候,玉帝问他人间的一些情况,这个时候他就傻眼了。大老板问话了,当然要给个反应啊,但是因为平时都不知道干什么去,他都不知道怎么回禀了,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后面应该是急中生智,脑中灵光一现,他曾经见过百姓用麦秆喂牲口,就禀告玉帝“现在的百姓太过分了,居然用麦子去喂牲口。”玉帝听了大怒,这也太不知道勤俭节约了吧,于是便下令第二年给人间降下灾祸,以示惩罚。

其实百姓很冤枉啊,用麦子和麦秆喂牲口这是两回事啊。可惜我们的灶王爷工作马虎,麦子麦秆不分,害的大家都受苦受难。百姓们对灶王爷是又恨又怕。转眼第二年送灶神的时候又要来了,百姓们害怕他上天又去乱说,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饴糖做成馅饼请灶王爷吃了再上路。灶王爷不知有诈,高高兴兴的吃了饼,上天复命去了。结果糖化了,最后粘住了他的嘴巴,让他没有在玉帝面前乱说话。

以前灶王庙的香火还是蛮旺盛的。毕竟管着人间的监察还有饮食等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的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毕竟灶王爷不是主流神仙,不能送子送财,有求必应,逢凶化吉。不过呢,杨不一又不是来求神拜佛的,那是因为每逢初一十五,这间灶王庙就有福利。灶王庙的特殊技能是啥,当然是糖饼啦。遥想当年,连灶王爷的嘴的都能糊住的糖饼,作为一种美食文化传承了下来。现在香火不旺了,但是初一十五售卖糖饼就成了寺庙的一项收入来源。

杨不一也是听朋友的介绍,专门跑来吃的。自从那次吃过以后,他就深深爱上了这里,只要时间合适,那他是场场必到,从不拉下。就跟老年活动中心那些打麻将的老头老太太一样,每次都很准时。还没有踏进庙门,就闻到一阵阵香气飘了出来。杨不一使劲闻了一下,嗯,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走进庙门,就是一个颇大的天井,正规四合院的布局。正对大门的就是灶王爷的“大殿了”,供奉着灶王爷的神像。左边是庙里他们住的地方,右边一整排,居然是厨房......当杨不一第一次见到的时候都傻眼了,这么大的厨房,占了庙里所有房间三分之一左右,真是吃了一大惊。这到底是一间庙,还是一个食堂啊。犯得着这么大,这么霸气吗?

平时大殿前的天井会摆上一个香炉,偶尔周围的老太太啊什么的会来上上香,碎碎念的求一些什么。其实,人有信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了信仰就会有希望,会有所畏惧。不过今天全都收拾啦,颇大的天井整齐的摆上了12张大方桌,每张桌子再配上四个条凳。活脱脱一副农村“九大碗”的样子。这会虽然时间还早,不过已经有一些熙熙攘攘的人了。他们和杨不一一样,都是慕名而来的“好吃嘴儿”。蓉城很多人都相信,真正的美味很少出现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出现在那些知名度很高的餐厅。他们反而是开在各种偏僻的地方,躲在各种角落,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因为他们的美食

密码靠的是口味,口碑,靠的是人们的口口相传。蓉城人亲切的称呼那些深藏的小餐厅为苍蝇馆子。而这些苍蝇馆子,只有这里的这些老饕最为熟悉。

“咚....咚....咚”庙里那口布满锈迹的铜钟敲响了,院子里三三两两的人一瞬间都聚集了起来,井然有序的排成了一列。大家知道,开饭的时间到了。每次杨不一都哑然失笑,这场景真是百看不厌啊。笑归笑,他也快速的占据了一个有利位子,跟着大家排起队来。

灶王庙提供的餐食很简单,没有眼花缭乱的菜单,没有各式各样的选择,就只有两样东西,“豆花饭”“糖饼”。但是往往越是简单的东西,想要做好就越是困难。好不容易排到杨不一了,他从窗台边拿了一个托盘递了进去

“一份豆花饭,两个饼”。

“好嘞”。

师傅熟练的打好一碗豆花还有米饭。又夹了两个饼放在竹篮里。这里的东西很实在,满满的一碗。不像食堂里面的师傅,看着舀了一大勺,结果手不停的抖,抖啊抖的到你碗里就没啥了。最后还有一招,那半勺菜,他会细细的在你饭盒里铺开,薄薄的一层,看着多,实际上好少。

杨不一小心翼翼端着盘子,找到了一个空位。没办法,人太多了,刚才看着稀稀拉拉的,这会不知道从哪突然冒出好多人。一碗豆花,带着微微泛黄又特别清亮的豆窖水。由于是刚做好的,还带着些热气,杨不一端起碗来就先喝了一口“舒服啊”。带着些许豆香的又有点回甜,在这样冬日,喝一口全身都舒坦了。豆花都是现磨现点的,所以特别滑嫩,口感特别的好。而一碗豆花好不好吃,蘸水特别的关键。据说庙里的豆花蘸水是很多年前传下来的,一代一代不断改良,才有了现在的味道。

杨不一以前进过几次他们的厨房,看到厨房角落有个大的碓窝。就是那种大块的石头,然后中间掏空,凹进去,一般都是用来捣辣椒什么用的。他问起厨房里的师傅,师傅们告诉他,这个就是用来制作蘸水的。他们会把一些香料,例如八角,大料,花椒,辣椒,花生,冰糖等一些按比例放进去捣碎,然后用熟油淋上去,最后加上现切的小葱就好了。这里的豆花蘸水颜色红红亮亮的,看着特别有食欲,咸淡合适,豆花蘸上一起吃,特别香,却不是很辣,有滋有味的。

杨不一吃豆花饭不像其他人一样一口豆花,一口蘸水,一口饭。他认为这样太麻烦,不够霸气。他特意拿了一大大碗,把窖水留出来,把豆花,饭,还有蘸水全部倒进去混在一起,搅拌均匀。虽然这样看上去卖相不咋地,但是吃起来特别爽。他心里想“这样的吃法,才应该是豆花饭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米饭是虑米饭,就是先把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沸过一分钟,然后把米捞出来,水滤干,最后放入铺好篦子的纱布上蒸熟。这样的米饭不同于自己家里电饭煲煮出来的那种,它会特别的蓬松,酥软。这样的饭粒可以很好的吸收各种味道。

拌好豆花饭,杨不一直接用勺吃了。满满一勺塞进嘴里,香辣的蘸水,清香的豆花和米饭,他还没有认真嚼几下就咽下去了,实在太爽口了。豆花嫩滑的口感,加上吸饱了汤汁的米饭,感觉每多嚼几下都是在浪费时间。吃完一口赶紧去舀下一口,根本停不下来。蘸水那种香辣的味道刺激着味蕾,刚好又豆花和米饭的清甜中和在一起,真让人欲罢不能呢。

这会,院子里似乎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没有聊天交谈了。只是顾着盯着自己的碗,埋头苦干。偶尔的声音那是勺子磕着碗的声音,和那些快速的咀嚼的声音。大家似乎都放下了矜持,没有了平时的斯文。妹子们都不讲究形象了,一手拿着纸巾,一手拿着勺子大口大口的吃着,这样子估计要吓坏好多人,说好的细嚼慢咽呢,说好的淑女呢。出汗了就赶紧擦一把,然后接着吃。

十分钟不到,杨不一就把那一大碗豆花饭解决了。看着那空碗,苍蝇都会气死的,碗底一颗饭粒都没有留下,确儿巴实的光盘行动。吃完豆花饭,再喝上两口豆窖水,原汤化原食挺好的。摸了摸半饱的肚子,他知道还有两个糖饼在等着他。

灶王庙的糖饼其实应该是属于锅盔的一种,不过它确实糖馅儿的。巴掌大的圆饼,不到两指厚,炭火将他的外面全部烤成了金黄色。杨不一拿起还带有温度的糖饼咬了一口。“咔吱....”糖饼的外层焦香酥脆,里面的糖馅儿顺着缺口缓缓流进嘴里。糖馅儿很烫,很粘稠,但是搭上酥脆的面饼,口感和甜度刚刚好。饼上还撒的有一些芝麻,吃起来香味就更浓了,怪不得当初灶王爷都爱不释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