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花车巡游(四)(1 / 1)

4 花车巡游(四)

1699年1月15日,一列最新式的“美洲之星”火车头拉着整整8节车厢行驶到了乌江之畔的某个村子。

8节车厢中2节是警卫人员车厢,1节随行官员及记者专用车厢、1节卧室兼书房、1节会议室、1节餐车、1节储藏室、1节煤水车。从构成就可以看出,这不是寻常的旅客或货运列车,而是领导人专列!

专列停靠的地方一点都不繁华,甚至连车站都不是。附近仅仅只有一个维修点,有一条岔道可以让列车开进来,不至于堵了其他车次的路。

维修点周围都是农民,500米外有一个小村,是兴国县兴安镇下面的偏远村庄,大概有百来户人家。因为靠近乌江河道的原因,村民们在农闲之余经常捕鱼,因此家家户户门前都晒着渔网。但在这乌江上游河段内捕鱼却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因为水流湍急,落差较大的缘故,当你驾着小船航行在河面上时,危险无时无刻不存在着,非得是经验非常丰富的人才可以在河上存活下去。

这个时候,邵耀光想起了前方不远处那座铁路桥的修建,一座当年耗资三十万圆以上修建的铁路桥,一座凝结了技术与汗水的工程奇迹。

“真是不容易呀!”他感叹着。没有合格的铁路桥技术,大北方铁路就不可能延伸到巴西高原更北方,不可能把各地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可能让更多内陆腹地的人民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所以说技术进步,是现代国家第一紧要之事,它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各族群的团结程度,平衡各地区的发展差异。

想想古代吧,如果没有大北方铁路这种利器,中央政府的权威就很容易受到山川河流的阻隔,渐次被削弱,直至在偏远地区消磨殆尽,当地人民对高高在上的君主没什么敬畏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是也。

铁路桥下边河岸立着几张石桌石椅。邵耀光信步走了过去,秘书快步向前,拿毛巾把桌椅擦了擦,然后示意一位工作人员去烧水泡茶。

邵耀光和几名随行的学者坐了下来。大家看着涛声阵阵的大河,呼吸着混合着野花清香的空气,一时间只觉心旷神怡。

“小钱,你觉得咱们国家现在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得怎么样?”茶端上来后,众人先品了一会,然后才听邵耀光问道。

钱清这个人,在东岸是个标标准准的文化圈子内部人士。他出身不低,文学造诣不错,办过杂志,出过书,虽然在圈子里不是大红大紫那种,但也算是不错了。至于现在么,他已经转型顾问学者了,一年当中有一半时间给人充当顾问,讲讲课,牵牵线,另外一半时间则在外游历,或者在家写字画画,玩玩音乐,这日子过得不要太潇洒。

这次邵耀光离任前的铁路花车巡游,也邀请了钱清一同随行。钱清想着左右无事,便愉快地答应了,打算乘火车来一次公费旅行。之前因为多在工业区晃荡,钱清感觉很是无聊,一度待在车上写稿子,甚至连很多应酬都推了。今天来到气势磅礴的乌江上游之后,看着这天高地远、江天一色的美景,他才终于觉得不虚此行,心情畅快无比。

这会听到邵耀光向自己询问,钱清想了想后,便说道:“领导,既然你问起了,那我就谈一谈。我这人不喜欢说啥好听的,也不喜欢吹捧,领导你可能也不想听这些,那我就我的切身感受来说一说不足之处。肯定会有遗漏,因为这只是我个人感受,欢迎大家补充啊。”

“首先要谈的是图书馆。”钱清说道:“咱们国家目前藏书最多的是位于东方县的首都图书馆,藏有120多万册,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也有地理民俗类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问题在于,这里面有至少四分之一的书籍不外借,尤其是那些来自中国大陆的各种孤本绝版,以及来自欧陆的拉丁语文献,你倒是赶紧弄一些复制本出来啊,我最近为了写文章需要查一些中国的县志,结果只能天天跑图书馆查阅,有时候还没有,真是愁死人了。另外,县一级的图书馆的数量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人民获取信息的权利。”

其实钱清说的这么也没错。现在的东岸地方政府,几乎一有钱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码头、运河、水库等等,或者投资工业建设、教育师范、医疗卫生等考核占比比较重的领域,至于文化领域,他们除了制定规则之外,似乎投资很少。

以图书馆为例,现在全国近两百县,有县立图书馆的不过三十多,绝大部分县份没有图书馆,文化局也是个清水衙门,里面的办事员经常被其他部门借调过去干活,何谈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另外就是东岸人几十年来在全世界搜罗各种书籍,中国的、日本的、越南的、阿拉伯的、波斯的、欧洲的,反正有价值且能收集的,都通过各种手段弄来了,其中相当部分甚至是孤本。但可惜的是,这些书籍的翻译、抄写、复印工作进展极其缓慢,以至于大部分书籍至今仍躺在首都图书馆内,根本无法节约,殊为遗憾。

“第二,是有关报纸杂志的事情。”钱清继续说道:“老实说我是不太清楚现在的政策的。比如马车运输协会想搞个《货物运输月报》,申请了半年刊号都没批下来。我不知道文化部的审核人员是出于什么动机这么做,我想要说的是根本没必要嘛。批了这些杂志,难道还有人会造反不成?是是,我知道上次有人在《经济情报》杂志上写了很多原东岸公司股东的事情,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没多大事嘛。拜托,政府要有点自信,其实你们干得很不错,为人民谋取了大量的福利,大家总体是支持的,何必搞成这副模样呢?”

话说东岸国内报刊杂志现在是多如牛毛,以至于文化部的人都觉得慌张,觉得监督不过来,想要适当控制一下。这些报刊杂志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且以后者居多。从分类来看,最多的自然是经济领域,如之前倒了大霉的《经济情报》,以及《实业统计》,都是个中翘楚。

经济领域之外,还有政治领域的《东岸评论》、《民生》、《新天地》,这是排名前三的。工矿业领域排名靠前的是《土木建筑协会公报》、《发明》、《矿工东岸》,交通运输领域的是《跃进》、《机车》、《运输资料情报》,农业方面则有《兴农》、《病虫害时报》、《园艺农志》,科学方面有《自然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工程院汇报》,医学方面有《健康东岸》、《东方医学杂志》、《新大陆药剂志》,金融领域卖得较好的则是《金融经济统计》、《博览会大街见闻》等。

以上这些都是各细分领域卖得最好的杂志,一般是月刊,季刊、年刊很少。这些杂志的大行其道,说明东岸人民的消费品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注重这些文化消费品了,这是中产阶级集团日渐稳固、壮大的标志。衣食住行对他们而言已不成问题,他们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听音乐、看戏剧、买杂志,去各地旅游,成了他们的首选,因此书刊杂志市场越来越繁荣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不过东岸文化部人手有限,对于呈爆炸式增长的文化市场准备不足,且存在严重的监管恐惧症。一是害怕有不怕死的人在上面大放厥词,抨击建国者议会议员,二是害怕内容外泄,有些资料性书刊价值较高,发行范围必须受到限制,以前他们还能监督一二,现在书刊多了,哪能一个个管得过来呢。因此,他们对于新刊号的发放非常谨慎,拖拖拉拉,非常不情愿,以至于东岸国内出现了很多非法出版的地下刊物,让人很是无语。

“第三,对东岸新出现的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戏剧流派、音乐流派、文学流派、服装流派、建筑流派甚至是美食流派,进行国家级别的财政补助。补助不经过政府部门,直接发放到各协会手里,以刺激东岸本土文化的成长与发展。咱们国家国力这么强,文化又是从华夏这个母体上诞生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有理由不向外输出的。”钱清又说道:“文化输出是一门大学问,可以极大减轻我们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成本。”

邵耀光听了微笑点头。作为东岸的一号,他得承认这些年来对文化发展有些忽视,虽然拨款没有短少过,但问题在于这个财政支出的预算本身就做得太少了,还有扩大的空间。他现在也认可钱清的一些看法,一个国家光工业、贸易、经济、军事发展起来是不行的,作为国家认同、民族烙印的文化产业也必须发展起来,做大做强,齐头并进。如此,这样一个国家才能更长久地屹立于世界之巅,而不是像蒙古人一样,打下了半个世界,然后轰然崩塌,消失在世界各个角落。

东岸的文化产业,已经发展到如今这么一个很大的规模了,政府不能再视而不见,束手束脚,而是应该锐意改革,正确引导。希望下届政府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让东岸的文化产业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