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造成自己的内心痛苦。一个嫉妒心强的孩子,常常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言:“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孩子的嫉妒心强常常是家庭问题导致的,如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等。有些父母,往往喜欢采用一种错误的“激励教育法”来刺激自己的孩子,比如许多家长往往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你的成绩还不如马高同学呢!”或者是“刘韦同学的钢琴弹得真好,你看看你,什么都弹不出来!”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激将法”,却往往容易使得孩子产生自卑情绪,而且还会叫孩子错误地以为父母爱的不是自己,从最初的不服气,变成一种嫉妒。
当孩子显露出其“丑陋”的嫉妒心时,作为家长不要严加批评指责,更不要冷嘲热讽,因为这只能使孩子更多地丧失自尊,身陷嫉妒的苦海之中难以自拔。比较合理的应对方法是,佯装漫不经心地与之交谈,了解引起他嫉妒的“背景”,语气平和,且面带微笑。
家长不妨安静地倾听孩子的感觉。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向亲人倾诉自己的不安、烦躁,希望有人能倾听他的诉说,并理解他、体谅他。待你听完他也许是语无伦次也许是蛮不讲理的诉说后,你不必加以评论,相反地你可以轻松地说:“呀!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哩!”要知道,你的轻松和微笑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控制住自己的嫉妒心,使其强烈的情绪渐渐隐退。
他也许会描绘说,他正体验着强烈的不快甚至愤怒,而这种敌对情绪的起因仅是由于他的一位小伙伴刚获得了一辆崭新的玩具自行车,此时你不要劝慰说“那我也给你买一辆更好看的自行车”,因为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糟糕地诱发他的贪欲和攀比欲。
或许,孩子时不时冒出的嫉妒心很难予以扑灭,但父母完全可以聪明地巧施话术,引导劝说,将其转化为激励他前进的动力。如,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对同桌收集到的玩具汽车眼红得要死,出于嫉妒他“信口雌黄”地对母亲说,那小子一定是偷来了别人的汽车,不然不可能有那么多。这位明智的母亲听了便对他说:“要是你不乱买零食,省下来的钱照样可买许多玩具车的。”想不到这孩子真的下决心改变了乱花钱的恶习,省下钱来买了一辆又一辆的玩具汽车。这时,他再也不必因他人拥有玩具汽车而嫉妒了。
在日常言谈中,父母更要有意表现出对别人的宽容大度。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切莫在朋友发了一笔横财或同事升官时,出于嫉妒对他们横加指责、冷嘲热讽甚至恶语中伤。要知道,坏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当着孩子的面,家长要经常由衷地赞美自己的朋友同事,为朋友同事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学到如何正确对待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成功的人,保持宽容、健康的心理。
5.间接劝导虚荣心强的孩子
这是大连市一所中学放学时校门口的情景:
学校门外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马路上一时间拥挤不堪。很多家长都是开车来的,把学校门口围了个水泄不通。
几个学生一边等着家长,一边指着学校门外的车绘声绘色地谈论着,什么牌子的、什么型号的、多少钱、最多可以跑到多快、性能如何……听起来还都挺在行。
其中一个学生对另外几个同学说他父亲的宝马车如何如何好,有多昂贵,这车、那车都差远了,一副不屑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这位学生的父亲来了,确实是开车来的,但不是宝马。看父亲开了一辆“破车”来,儿子感觉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跟父亲急了,就是不上车,反而“质问”起父亲为什么没开宝马来,还嚷嚷着让父亲回家把宝马车开来。
这个场面让众多家长和学生都目瞪口呆。看到这么多人围观,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说着,最后费了好一番劲才将儿子劝上了车。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
薇薇的班主任请家长参加期末联欢会,薇薇不让妈妈去,说妈妈是卖鞋的,太不体面了,非让当医生的大姨去参加,还叮嘱大姨一定要开车去学校。
很明显,上述两例中的孩子,都有很强的虚荣心理。
其实当得知孩子爱慕虚荣时,家长或许应当感到高兴。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虚荣心代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增强,表明他们期待通过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赢得大家的认可、称赞。孩子的虚荣心大多出于单纯而强烈的不服输的心理,适度的虚荣心可以激发孩子见贤思齐、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父母要用宽容的心体谅、接纳孩子爱慕虚荣的心理,给孩子的虚荣心留出适当的生存空间。但孩子的虚荣心如果过分膨胀,就会有碍真正的进步,甚至会形成嫉妒成性、冷酷无情的性格。
家长应在平时多留心,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敏锐捕捉孩子的心理动态。孩子由正常的虚荣心到过分地爱慕虚荣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明显的信号,例如:孩子对衣着、文具、玩具等特别挑剔,抱怨父母不能给自己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等。当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时,唯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引导才是良策,所以不妨试试“迂回战术”。
如果薇薇的妈妈苦口婆心地与她正面交谈:“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妈妈给你丢人了吗?”这恐怕不会奏效;或者干脆直接向孩子发火,恶狠狠地打孩子一顿,则可能更加糟糕。不妨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话,间接地问孩子:你们班学习最好的同学父母是什么职业?你最喜欢的同学是谁?同学们喜不喜欢你?咱们家有哪些让你喜欢的地方?妈妈有哪些优点?
这些问题旨在启发孩子认识到:小伙伴不会因为妈妈是做小本生意的就不喜欢自己,大家最看重的还是我自己的表现;虽然妈妈不像医生那样神气,但是她很爱我,和妈妈在一起我很开心,我的妈妈同样让人羡慕!
这样迂回地提问并不失时机地表达出家长的想法,有利于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劝导。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父母的自身言行举止间接助长了孩子虚荣心的膨胀。每逢家里来了客人,许多家长总是自豪地拿出孩子获得的各种奖状让人欣赏。一些父母给孩子买高档玩具、流行服装。有些父母不注意孩子的修养和教育,喜欢在吃穿打扮、玩具图书等方面与他人攀比,甚至给孩子大把零花钱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与众不同。父母对孩子一味“吹高”“捧高”,让孩子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从不受任何挫折。家长在不经意间已经将自己的虚荣心转嫁给了孩子,在给孩子罩上光环的同时也在暗示孩子怎样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怎样去满足成人的虚荣心。长此以往,不仅滋生了孩子的优越感,而且使得他们不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平凡,而去苛求自己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强。所以,家长在抱怨和纠正孩子过强的虚荣心之前,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我的虚荣心太强,是不是我把虚荣心“传染”给了孩子?记住: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对孩子最有力的间接说教。
旁敲侧击地引导孩子与伙伴们比学习、比品行、比技能,孩子就会慢慢地转移吃穿花钱等物质上的攀比,有利于孩子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
6.温和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很多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表示反感,不愿意听你说下去。”这类情况大多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与家长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话宁愿与同伴说,也不愿与家长说。对于家长的好心批评、劝导,他们动不动就反驳、对立,让一心爱他们的家长惊诧不已、心痛不已。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经常是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反而要那样。这种情形让家长很恼火,家长越恼火就越训斥他们;但家长的训斥起不了什么规劝作用,反而更增加他们的反感情绪。家长这时如不能正确理解、谅解和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逃学,甚至离家出走。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十来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这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反对成人再把他们当小孩看。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的思维和能耐,他们喜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然而事与愿违,当他们发现外界始终无视他们的独立存在,对他们的自我表现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兴趣时,他们又会采取更尖锐更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
如果家庭、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顺应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对他们提出生硬的要求,令他们感到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就容易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故意跟老师、家长对着干。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外因。
逆反心理过强会导致孩子多疑、偏执、自私、冷漠、孤独、愤世嫉俗、不合群,使之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为了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需要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努力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你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平行交谈”,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
所谓“平行交谈”,就是家长与子女一面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耳提面命的谈话方式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消除隔阂,令孩子与家长之间达到无话不说的地步。
父母要营造聆听气氛,做孩子的顾问。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家长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由于家长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意见,逆反的孩子也大都不喜欢听,因此,家长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管理者。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抉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
当孩子诉说和发泄时,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让孩子把话讲完,避免因随意指责引起双方的不快。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做出积极的表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了。”家长的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和忧虑,则应当让孩子知道这是家长的爱心所致。比如,面对孩子放学晚归,有的家长是等孩子回家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勒令以后不准晚归。这种处理方式过于急躁,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爱心,反而对家长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小题大做,管得太宽。而聪明的家长则会尽量压住怒气,心平气和地询问原因,并说明“因为不知道你为什么晚归,心里很着急、很担心,希望你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易,以后早点回来”。相信懂事的孩子听了这一番话后,会为自己的晚归给家长带来不安而感到内疚自责,对家长的干涉行为也不会产生逆反与抵触。
当孩子出现越轨行为时,做父母的要及时对孩子说说“悄悄话”,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打消其恐惧心理,问明事情的原委,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寻找补救措施,用理解、信任和关怀的爱心去温暖、感化孩子,了解孩子的烦恼与苦闷,以温和的语言进行疏导,循循善诱,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促使孩子从挫折中受到教育,扬长避短。切忌在孩子出现冒险行为时,挖苦疏远孩子,甚至放弃责任,撒手不管。
采用实践体验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比命令和口头说教有效得多。一位父亲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非要买一个。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人,不买了。”儿子这下可来劲了,偏要买,不高兴地说:“我要买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习。”父亲略一思量,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儿子抱着买的西瓜走,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这一体验让孩子感触颇深:“吃个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体会到父亲的苦心。
心理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逆反心理虽有妨害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因素,其中较为显著的是: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如果父母能以温和的语言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并能因势利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逆反的孩子塑造成具有创造性思维、勇于开拓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