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对沐家的处置(1 / 1)

笔趣阁顶点 www.biqudd.org,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 !

帖木儿帝国战胜的消息,现在还没有传到大明来,但基本上朱英已经可以确定战局了。

毕竟他所改变的目前只涉及到大明,中亚的局势不会因为他的动作会有太大的变化。

或许唯一不知道的就是麾下的赵秀才赵元弘跑到君士坦丁堡去了。

只是就现在的大明而言,尤其是单兵武器火绳枪的不断改进,就现在整个世界来说,已经没有对手可言了。

唯一的对手只能说是距离。

就算是知道帖木儿要你动兵来进攻大明,朱英只会是笑而不语。

能够抵达大明边境,都算是他输。

战场必然会控制在草原或者吐蕃,这完全没有丝毫需要担心的地方。

在如今的大明,可以说是太平盛世,但却有那么一个地方,如今还是起起伏伏的叛乱不断。

云南。

这个曾经是沐英镇守的地方,随着大量的汉人不断通过民屯,军屯,商屯迁徙过去。

使得汉人的数目快速增长,比之白族,彝族这两个大族的人口都要来得更多一些。

只是因为地处偏僻的关系,所以并没有能够搭上大明京师发展的快班车。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云南的优势太低了,而且土着部落非常多。

不管是货物的倾销还是收纳,都显得没那么频繁。

在朱英这里,收到了一本弹劾沐英之子沐春的奏章。

“启禀殿下,西平侯沐春枉顾大明律法,兼并大量土地不说,更是豢养家兵上十万,整个云南地区只知沐家不知皇家,如此下去,岂非是犹如唐朝时期的藩镇割据一般。”

“我大明如今军政分离,唯有云南军政一体,大小事务皆由西平候府处理,掌控偌大的权力。”

“每年所产生高额的军饷,都拿来被供给私军。”

“其所在云南之流官,与当地土着长官相互勾结,在大量兼并汉军的同时,还侵占现在大量的民屯土地,甚至是多数民族的耕地也被吞并,致使当今云南祸乱不断。”

“臣听说,沐氏一家在云南各府、州、县境内,已达五千顷的田产之多,甚至于红河南岸土司区前后纵横四百余里之地,皆被沐氏一家圈为‘勋庄’。”

“那里生活的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土官,都是直接向沐氏纳贡。”

“以上种种不过是沐氏冰山一角,具体详细皆是在奏章中有所写明。”

华盖殿里,朱英坐于上首,下边说话的是云南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卓增平。

桌增平作为云南承宣布政司布政使,按理说权力是很大的,可一直被压制得很惨。

之前沐英还好,毕竟那是跟随着朱元章打下江山的义子,只是现在换成了沐春还这样,心里头就有些不服气。

趁着这次述职的机会,直接上奏弹劾。

按照现在的规矩,弹劾的奏章是需要进入内阁审核之后,才能到朱元章或者朱英这里,是为了防止增加多余工作量,搞风闻奏事,凭空捏造的把戏。

现在桌增平能够在华盖殿亲自讲述,说明其奏章上的内容,不说完全真实,至少大部分都没有问题。

“现在云南的情况,很是复杂,你也在云南待了数年。”

“你说如果现在撤下沐家,那么云南的事务由谁来负责统管。”

朱英对于云南土地兼并的事情,并没有生气的表现,只是把奏章放在一边澹澹的问道。

“这....”桌增平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朱英摆摆手:“行了,便就这样吧,你在云南也任职了数年,这次回来就不用再过去了,再听从吏部的调令吧。”

桌增平闻言还想说上两句,但看着太孙殿下的神情,也就把想说的话咽了下去。

他没想到自己如实弹劾,反而是要被调出云南。

难道就因为沐英是陛下的义子吗。

桌增平走后,朱元章这才从屏风后出来。

“大孙是因为觉得咱念着沐英的好,所以才对沐家照顾?这可不像大孙平日的风格。”朱元章有些意外的说道。

本意是让大孙单独来处理,没想到大孙一直非常看重土地兼并的事情,到沐家这里反而是轻轻放过,还把桌增平给调出云南。

朱英解释道:“调他出云南,是因为这次上奏的事情一发生,他自然跟沐家势如水火,也算是为了让他好过一点,不至于去跟沐家硬碰硬。”

朱元章眉头一挑:“大孙是觉得云南这个地方,咱们管不了了?”

朱英摇头道:“自然不是,关于云南的这些事情,其实我也大概是了解一些的,但现在的云南跟我大明其他疆域看似差不多,实则是相差很大。”

“云南的局势很复杂,主要是大量土着部落的存在,就大大小小几十个民族,其中的矛盾非常的尖锐,不能按照一般的方式去管理。”

“对于大明来说,云南的问题不在于土地兼并,而是在于教化。”

“沐家确实有兼并了大量土地的行为,看似是违背了大明的律法,可这也是云南的现状不得已而导致的,如果不能掌控足够多的土地和权势,那么本身就无法镇压整个云南。”

“纵观整个朝廷,不管是派谁去都没有意义,唯有永世镇守,通过一代代的教化,才能慢慢把云南真正变成我大明属地。”

现在的云南,其实跟吐蕃,西域,安南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对于大明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明初时期,残留的蒙古贵族,还想着从云南整兵再次反攻大明。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甚至于朱元章都会当做安南一样的看待。

教化云南,说起来简单,其中最关键的是大量的人口迁徙,要知道元末之后的大明本身汉民就少,各处都是百废待兴,还要迁徙大量的人口过去,对于大明本身的发展都有影响,可朱元章依旧还是这么做了。

“大孙说的没错,云南对于大明来说很是重要,所以当年咱就让沐英镇守,他的忠诚咱可以放心。”

“沐春也是个好孩子,听话懂事,对于咱们大明也是一片赤城。”

“土地兼并的事情,放在云南根本不叫个事,不能用京师这边的方式去处理,这一点大孙做得很不错。”

“不过大孙想来也不会一直这样放任下去,那个时候咱已经是不在了,对于沐家,多少有几分情谊,不要太过了。”

朱元章很明白,不是汉人主导的地方,就很难是朝廷的直接统治。

所以现在沐家掌控整个云南的军政大权,也是朱元章的授意。

当年朱元章杀贪官杀了那么多,但是云南地区几乎都没怎么动,本身去了那边就跟流放差不多的感觉。

各种土着部落,随时都有造反的可能,这是文化的不同,跟沐家所谓的压迫没有任何关系。

只是朱元章很清楚,云南的现状是不符合大明心中预期的,大概有个十年八年的,等云南的局势稳定下来,那么沐家就不能像现在这样了。

沐英是从八岁起,就一直跟随在朱元章的身边,比太子朱标还要早很多。

养育了这么多年,况且沐英真的跟朱元章还有马皇后很亲,也很懂事听话,说没感情是不可能的。

朱元章也猜到,大孙动手整治云南的时候,估计自己已经不在了,所以才会补上这么一句。

在朱元章心里,沐英也是犹如儿子一般,甚至就感情上比多数儿子还要好。

让沐英镇守云南,其实跟敕封藩国没有多大区别。

“爷爷放心便是,我不会做那等狡兔死,走狗烹之事。”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大明都需要大量的人才,阿瓦,孟艮,麓川,包括后边的澜沧,兰纳,白吉等国,这些都是未来大明可以去发展的方向。”

“大明的事业,沐家的事业,不会仅仅只是在云南就停止,而是会一直的朝着前面去发展。”

朱英在说这个话的时候,语气很是坚定。

他要让大明的文化往全世界的方向传播,首先打造的就是整个亚洲版块。

就当今世界来说,教化,从来就不是温和的。

尤其是对于绝大多数的民族而言,凭什么去放弃自己的信仰,来学习大明的文化?

大明的教化,用嘴去传播吗?

真要有什么跑过去传教之类的,这可是会被人当成异教徒的。

就算是目前朱英正在筹备的洪荒神话,也只是想要打开一个突破口。

真正让别人的臣服并且选择归顺的,从来只有刀剑和大炮。

当他们说汉语,写汉字的时候,自然也就成了大明的子民。

“真想看到大孙主宰万国的那一天,想必是会非常的精彩吧。”

“这在历来的王朝中,将会是我大明拥有着最为辽阔的疆域,最为广袤的百姓。”

朱元章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希冀。

他曾经也有着这样的梦想,不过后来慢慢的放弃了。

现在他在大孙的身上,看到了这样的希望。

按照现在的发展形势,于大孙的统治下,或许再过三十年,不,也许只是二十年的时间,就能真正的掌控更多的国家。

把他们变成现在云南一样的情况。

这是多么值得颂赞的丰功伟绩。

朱元章是真的很想很想,亲眼见到这么一天的到来。

“爷爷说什么呢,活到百岁那是最起码的,至少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定然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现在孙儿已经专门用了大量的款项作为医学方面,主要就是在养生这块,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果,所以爷爷不用想那些。”

朱英当即说道。

朱元章听闻,哈哈大笑起来。

“咱今年已经到了古稀之年,活到百岁那还有三十年,大明今年已经建国三十年,大孙是想让咱再当三十年的皇帝吗。”

“等到那个时候,大孙都已经是过了天命之年了,这历来王朝,岂有听闻五十岁的太孙。”

朱英说道;“五十岁的太孙怎么啦,这是多好的事情,我就想爷爷一直陪着我。”

“现在什么事情都有爷爷顶着,我才不想去当什么皇帝,做太孙自在多了,很多事情也要轻松简单些,没那么麻烦。”

朱元章无奈道:“自古以来,哪家的太子太孙不想着当皇帝,偏偏就出了你这么个备懒的。”

朱英反驳道:“别人是别人,我是我,反正当太孙挺好的,真希望就这么一直当下去。”

听着这话,朱元章苦笑的同时,也拿朱英没有办法。

他知道朱英说的这话可不是只是给自己讲好听的,而是心里头真是这么想的。

除了一些必要的接见,大孙甚至很是烦大臣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过来汇报,更多的心思是放在练兵跟民生之上,真正的做到了放权大臣。

想到这里,朱元章不由的嘱咐两句:“现在大孙放权倒是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官员这么多,难免会出现一些浑水摸鱼,搅乱民生之辈,也不能都不放在心上。”

朱英听话这话,便就顺势说道;“先前爷爷让百姓告御状,我觉得挺好的,所以打算往这方面发展一下。”

告御状被一些开明君主当作下情上达、建言立政的重要手段,且被视为一种防微杜渐、平息民怨的治国安邦之道。

但从各代王朝的政治实践来看,就其整体而言,是反对和压制进京告状的,对这样的行为经常表达出一种消极、规劝甚至是恐吓的态度,对上访百姓动辄处以“杖一百”或“充军”的训戒和惩罚。

唐太宗李世民时,上书言事者大多希望他亲自处理,以防壅蔽。

对此,魏征的意见是:“此乃不识大体者,州县之事岂要陛下亲自审断?”

对于大量的“击登闻鼓”者,唐右金吾将军上疏曰:“讼者所争皆细故,若天子一一亲之,则安用吏理乎!”

显然,,过多的“越诉”会侵犯“下官”的正常职权,打破国家权力运作的正常秩序、造成“上”(朝廷)与“下”(地方)关系紊乱。

而朱元章是鼓励告御状的,于《大诰》中甚至是号召百姓监督举报官吏,允许百姓捉拿贪官污吏,绕过上级行政直接押解到京城告御状。

《大诰》在颁布之后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洪武朝的安定和谐与朱元章严刑峻法,厉行反腐有直接关系。

只是朱英知道,这样极端的律法很难持久,不管是在朱元章之前,还是一直延续到后世,如此律法再不曾实施过,仅仅洪武年间的昙花一现。

且对于治理地方来说,也是治标不治本。

围绕告御状所形成的百姓、朝廷、地方三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一种朝廷与底层民众共同施压于地方的格局。

朝廷与底层民众在与地方官府违法乱纪、官僚主义、欺上瞒下的斗争中具有某种利益的一致性。

没有哪个皇帝希望自己国家的官员都是贪官污吏,但个人的精力并不能去探明。

在此过程中,朝廷为国家利益和社会正义代表的角色。

百姓与地方的矛盾,经由“进京”被带到了京师,从而转变为这些群体与朝廷的矛盾,以及朝廷与地方的权力博弈。

朝廷既需要通过上访这种渠道监督和震慑地方官员、使之不敢肆无忌惮,也需要地方官员的拥护和支持,通过加强地方在处理上访问题上的作用与功能,使之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减轻朝廷的压力。

只不过朱元章现在给告御状的百姓的权力太大了,使得地方上的政权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在一些事务上,官府不能让百姓满意,那么就能通过‘告御状’来威胁甚至是敲打官府。

目前地方上一些官府来花钱了事,为自己的乌纱帽妥协百姓很是常见。

如此下去也影响到了政权通行。

所以朱英打算就这个方面,进行改善。

不管是什么权力,一旦失去了束缚,都会变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