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修改剧本(1 / 1)

传奇巨导 忧郁的青蛙 3165 字 2023-09-07

横躺在旅馆房间的大床上,裘德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将脑中疯狂的想法变成现实。

两万美元拍摄一部科幻片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就是有人用两万美元拍出了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而且这部电影拍摄于十多年后,那时候两万美元的购买力可比不上现在。

当然低成本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部名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电影结构非常简单,几个大学教授围在小屋里开了个讨论会,就完成了90分钟不到的电影。

这样以纯对白形式推进的电影几乎谈不上什么剧情可言,但影片却成功跳出了“激光加金属”的传统好莱坞科幻片的套路,真正做到了用剧本征服观众。

在裘德的印象中,比《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制作成本更低的电影不是没有,但绝对没有第二部影片比它更容易拍摄。

一个带壁炉的小屋就是影片全部的布景,整部电影里几位主演主要的活动就是坐在沙发上聊天,表演上几乎没什么难度,用来作为裘德导演事业的起步再适合不过。

理清思路之后,裘德坐起身,开始动手将脑中的影像资料写成剧本。

好莱坞电影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包括剧本创作都有具体的格式要求,其中好莱坞编剧最常采用的就是三段式结构叙事。

标准的三段式结构的剧本都会有两个情节点把整个故事分成三个部分,而情节点是一个事件,它‘钩住’剧情并且把它转向另外一个方向,它把故事推向前进。

在脑子里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回放了一遍后,裘德很顺利的找到了这部电影的两个剧情点。

第一个剧情点是男主角向几位好友坦诚自己是一个活了14000年的穴居人,第二个剧情点是男主角告诉大家他就是耶稣的历史原型。

这样一来,整部电影就被分成了三段。

第一段中,男主角作为哈佛大学的一名历史学教授,在工作十年后突然毫无缘由的辞职,几位好友兼同事相聚在男主角的小屋为他送行,大家都好奇的追问男主角离开的原因;

第二段中,几位好友从各自学科的领域出发,试图证明男主角在说谎,可最后却反过来被男主角说服;

第三段中,男主角提出的宗教观点引起了大家激烈的反应,一位虔诚信仰基督的同事表示无法接受男主角的观点,另一位研究心理学的同事开始质疑男主角的精神出了问题,最后迫于无奈,男主角只好承认这一切都是自己编造出来的谎言,这才让所有人安心。

对于正常创作的编剧而言,三段式结构的确立只是剧本创作的开始,但对于裘德而言,他剩下需要做的事情其实已经没有太多技术性可言,无非就是对比着脑中的电影剧情将其一一填充到剧本框架之中。

按照这些步骤完成剧本之后,裘德又对比脑中的记忆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地方,但是做完这一切后他仍旧不太满意。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无疑是一部经典的软科幻电影,影片以座谈的形式,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生物、文学、艺术、宗教等元素,完全就是一部口述的人类发展史,但是非常可惜,男主角的经历中没有任何与古代中国的交集。

以前裘德只能在观影之后小小的遗憾一下,而现在他却有了亲手改变这部电影的机会。

当然裘德并不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虽然有着“穿越者”的优势,但他很清楚每一点细小的改变都会给整个电影带来很多不可知的影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非常的谨慎。

“托尼,我们的计划有了些变化……不不,不是剧本,而是演员,我让你帮忙寻找的那三位男演员中,最好有一个是华裔,我知道这样的人不好找,但片中有个角色必须要是华人,这对整部影片非常的重要。”

放下电话后,裘德开始抱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原片中所有参与“围炉夜谈”的主演一共八位,七位是教授和一位女学生,其中一位是黑人,剩下全都是白人。

现在裘德将其中一位教授的扮演者换成华人,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引入有关古中国的话题讨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这场关于人类起源发展的大讨论更有说服力。

让世界上的三大人种都参与到讨论当中,无疑会增加整个故事的逻辑性。

当然裘德还需要找到一个适合的话题。

这个话题既不能和原片中的各种讨论脱节,同时又要紧扣主题——用来证明主角确实在地球上生活超过14000年,而他又知道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这才是真正让人费脑筋的事情,因为电影拍出来后主要面对的还是西方的观众,所以这个和古代中国有关的话题又必须要是西方社会非常熟悉的人或事。

最终裘德想到了马可-波罗和他那本著名的游记。

西方人第一次比较全面的认识中国就是从《马可波罗游记》,这部书将东方世界描述成了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天堂,从而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甚至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依旧,这本小说以及马可波罗本人在西方社会依旧拥有不小的名气,而这正是裘德所需要的。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之所以成功,除了它所涉及的内容异常丰富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抛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反差性话题。

比如说主角自称是耶稣的原型,曾经到过印度更随释迦摩尼学佛,这样的观点听起来有点像是胡说八道,但事实上研究基督教起源的西方学者中一直都存在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基督教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或者说基督教的一些教义观点很大程度上受过佛教的影响。

而影片中所提出的各种匪夷所思的观点,在现实中其实都是有理论依据。

马可波罗的故事,正好也符合这样的条件。

随着近代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表明,《马可波罗游记》很大可能是马可波罗凭空杜撰出来的,他本人根本没有去过中国。

这个观点首先由意大利学者提出,因为他们研究了马可波罗的生平,发现他并没有长时间的离开过欧洲,当然也不能有时间像他游记中那样去到中国做了那么多事情。

同样的,中国所有关于元朝历史的文献记载中也找不到马可波罗这样一号人物,他不像明朝的利玛窦,那是在各类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的人物。

结合两边的历史研究,基本上可以证明马可波罗从未到过中国。

但是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又确确实实对中国当时的一些情况有着非常详细和准确的描述,特别是商业方面的一些情况,所以有学者就提出这样一种假设,认为马可波罗本人并未真的到过中国,但是他从一些到过中国的商人口中得知了关于中国的种种情况,然后在此基础自己经过一番杜撰,然后就有了《马可波罗游记》的诞生。

目前这种观点还没有被广泛的提出来,在大多数西方人意识当中,《马可波罗游记》就是真的,所以当影片中男主角告诉大家其实马可波罗是个骗子的时候,这种观点上的反差必然会让观众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只告诉大家马克波罗是个骗子还不够,裘德还必须要拿出足够的证据来支撑这个观点,这就像影片中男主角为了证明自己是耶稣的历史原型,引用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观点,声称后来各个版本的《新约》其实都并非出自他之口,而是后来的信徒根据各自需要重新发展出来的一样。

在裘德的设定中,男主角才是真正去过中国的人,回到欧洲后他受一次战争的牵连而被投进监狱,正好和马克-波罗被关在同一个监室,无聊时他向马可波罗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出狱之后马可波罗就把从男主角这里听到的故事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

这段讨论被放到剧本的第二部分,和哥伦布大航海、梵高的油画一同成为证明主角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14000多年的证据。

这样一来,整个剧本在内容上就已经完全达到了裘德的期待,不过他对影片的结尾设计还有一点小纠结。

男主角在送别所有朋友离开时,无意中透露了自己以前使用过的一个名字,而最后一个离开也是最不愿意相信男主角之前那番话的心理学教授愕然发现男主角就是他五十年前失踪的父亲,因为激动过度,心脏病发作死亡。

这样一个结局等于明白无误的告诉了大家,男主角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但是对于前面一直给人不断惊喜意外的剧情而言,开放式的结局显然要比直接给出答案更吸引观众,到影片最后也不给出真正的答案,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观众,这样的电影才更值得回味。

出于这番考虑,裘德最后将影片结局父子相认的戏码改了一下,两人并没有直接相认,只是留下一些语言上的线索指向真正的答案。

至此,整个《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剧本终于达到了让裘德满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