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4、千里走单骑(1 / 1)

次日清早,李如松牵着马在客栈外面等候,许灵儿收拾好行装,在荣儿和素儿的陪同下离开客栈,李成梁率全家老小把他们送出朝阳门。

许灵儿和李如松催马并肩而行,二人饱含着热泪,时而回头与亲人挥手告别。

沿着运河岸边的驿道往前走,一路上默默无语,眨眼之间就来到通州地界。

这时,许灵儿跳下马,讲道:“如松哥哥,送行千里,终有一别,请回吧。”

李如松连忙翻身下马,将她紧紧搂在怀中,动情地讲道:“灵儿,这可是陆大人的安排,你不要再说了。”

“一开春朝廷就要开武科场,如松哥哥,无论如何不能耽误你的前程,请放心吧,我速去速回。”

“灵儿,只要我们能永远在一起,功名算得了什么!”

“不要这么说,这是你一辈子的前程,无论如何不能因此而耽误……”

“灵儿,如果让你独自前往,我又怎配做七尺男儿,咱们走吧,这辈子陪你走遍天涯海角。”

“不,你必须回去!”

尽管许灵儿的态度很坚决,但李如松又怎能让她独自冒险?

这时,许灵儿闭上眼睛,将下巴搁在他肩膀上,呜咽着讲道:“万一我回不来,你可要善待自己……”

“灵儿,咱们走吧,就算死,我们也要死在一起。”

李如松捧起她的脸,帮她拭去眼角的泪水,紧紧握住她的手,意志显得非常坚定。

过了一会儿,许灵儿默默离开他的怀抱,二人同时飞身上马,就在他们快马加鞭赶路之际,忽听后面有人高喊。

“奉陆云龙大人之命,飞鱼营校尉李如松听令。”

李如松转身问道:“你是什么人,陆大人有何命令?”

“奉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使陆大人的命令,李如松立刻到飞鱼营报到,参加京西剿匪,不得迟疑。”

“恕在下难以从命。”说罢,李如松快马加鞭去追许灵儿,大声讲道:“我们赶紧走,不要管他。”

许灵儿赶忙勒住马缰停下来,动情地劝道:“如松哥哥,千万不能抗命,你回去吧。”

这时,前面忽然出现三名锦衣卫,前后夹击控制住李如松,有人将他从马上拽下,厉声喝道:“大胆狂徒,胆敢抗命!”

紧接着,上来两个飞鱼营力士,不由分说就把他给捆上了。

趁此机会,许灵儿对着马儿狠抽几鞭,这匹马就像发疯一样,顿时四蹄生风、疾风如电往前飞奔,这才转身高声喊道:“如松哥哥,你要等我回来。”

“灵儿,你在前面客栈等我,我们不见不散……”

此刻,李如松已被五花大绑,望着那远去的背影,心如刀绞一般,他知道,灵儿是不会等他的,于是,便在心中默默祷告,直到那背影完全消失,他才跟着锦衣卫返回京城。

许灵儿一口气跑出十里开外,满含热泪回身一眸,早已不见李如松的踪影,心中顿感万分失落……

强忍着悲痛,许灵儿一路上快马加鞭,经山海关来到辽东,穿过白山黑水之间,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从釜山港搭乘商船渡海,直奔日本九州岛而来。

根据严禧的供词,他们把许仪后送到九州南部川边郡的秋目浦,交给了盘踞在此地的一伙海盗。

许灵儿自幼在日本长大,对九州岛川边郡并不陌生,传说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前后准备了十二年,历尽千辛万苦,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第六次东渡,在秋目浦成功登陆,把“南山宗”传入日本,因此,鉴真大师是“律宗”创始人,被日本天皇赐名为“传灯大法师”,此地有很多关于他的遗迹和传说,如今,却是海盗头目林一官的据点。

九州岛萨摩人以凶猛彪悍而著称,自室町幕府以来,岛津氏就担任萨摩、大隅和日向三藩守护,如今,萨摩藩领主名叫岛津贵久。

秋目浦村有不少明朝渔民流落至此,海盗头目林一官平时也住在村里,他把城堡修建在一座小山上,手中控制着一支数百人的武装,他们在村里是民,出海便是匪;岛津贵久心知肚明,却姑息养奸,对他们既保持高度戒备,又幻想能加以利用。

由于许仪后曾在九州岛行医多年,悬壶济世积下的功德,使其名声远扬,许灵儿抵达川边郡之后,没费吹灰之力,便打听清楚了父亲的下落。

许仪后被罗文龙送来后,很多人对其遭遇十分同情,就算林一官也没为难他,让其居住在秋目浦村,每天有人带他四处乱走,寻找那个能潜入龙宫的神仙。

许灵儿被寒风冻得瑟瑟发抖,遥望着深褐色的大海,神情显得极为凝重,不知父亲此时身在何处?

阵阵汹汹的寒流掠过海面,如千万头雄狮在怒吼,小山似的涌浪袭来,从天际间前赴后继,溅起数丈高的浪花。

旁晚时分,一艘大帆船从海上归来,许仪后随着水手们走下船,躲在岩石后面的许灵儿,终于见到了白发苍苍的老父亲。

有个水手问道:“许郎中,咱们冒着生命危险到处游荡,到底能不能找到那个神仙?”

“这世上哪有什么神仙?”

“可是,你为什么要答应小阁老?”

许仪后不便告诉他们,就算葬身大海,也决不委身严氏奸党,只好含含糊糊地答道:“悔不该当年给那个基督徒作证,让某些人信以为真。”

“老许,你可别瞎糊弄,听说小阁老快等不及了,你要是再找不着那个老神仙,或者配制不出玲珠膏,恐怕大家都得跟着你倒霉。”

“这就是怪不得我了,想必你们也知道,大海上哪有什么老神仙?是那严世蕃听信谣言,才病急乱投医。”

“也别这么说,虽说那老神仙这些年没再出现,但徐海接受招安的时候,有很多人都见过,听说是他传授给你秘方,让你医治好了徐海的夫人。”

“我确实曾经治好过法王证如、岛津贵久等人,至于徐海的夫人,我连面都见过,这都是那罗文龙以讹传讹。”

这些水手也没人为难许仪后,把他送回秋目浦村居住,并无人干涉他的自由。

深夜,昏暗的弯月普照在宁静的渔村,呼啸的寒风吹动着一排排木屋,有个声音问道:“许大哥,还没睡觉?”

许仪后打开屋门,招呼道:“老朱,外面太冷,进屋坐会吧,我们聊聊天。”

“我今晚值更,万一让人知道我偷懒,还不得打死我,你赶紧睡觉吧。”

到了后半夜,许仪后正在酣睡,忽然意识到有人闯进来,刚想开口询问,被一只手把他的嘴堵住了。

“爹,我救你来了。”

许仪后恍如做梦一般,赶忙坐起身,惊恐地问道:“孩子,你怎么跑来了?”

“爹爹有所不知,严嵩父子已经伏法,孩儿如今已是锦衣卫从七品校尉。”

“呵呵,作恶多端的严氏父子倒台了,如今我儿却当了官,真是可喜可贺!”许仪后顿时欣喜若狂。

“爹爹,趁着天黑,我们快走。”

父子二人摸黑到了村口,被值更的朱均旺发现了,只听他连连咳嗽几声,把许灵儿吓了一跳。

“爹爹,等我去杀了他!”

许仪后见状急忙阻拦,悄声讲道:“灵儿,这是你朱大叔,我们是同乡,带他一起走吧。”

这时,朱均旺跑来问道:“老许,你们去哪儿?”

“老朱,跟我们回乡吧”。

“好,你们到山包后躲一躲,我把儿子带上。”

朱均旺大喜过望,他急忙跑回家叫上儿子朱辉,借着打更之机溜出村庄,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次日清晨,有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来找许仪后,高声喊道:“老许、你的药配齐了吗?”

一连喊了好几声,也不见有人开门,这书生一脚把门踢开,只见屋里空空如也,急忙问道:“昨天晚上谁值更?”

“朱均旺。”

“还不快找他问问。”

约莫过去一刻钟,有人回来报告:“一官大人,朱均旺和他儿子也都不知去向。”

这个书生便是海盗头目、秋目浦当家大澳主林一官,只见他闻听此言,勃然大怒。

“拿我令牌发往各岛,三日内,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如若不然,小阁老找我要人,如何交待?”

就在林一官往各岛发号施令时,许灵儿等人已经跑到筑前,他们准备渡海前往对马。

筑前位于九州岛西海道最北面,与对马、长门隔海相望。

冬日的田野一望无际,村庄星罗棋布,一堆堆稻草垛散落村外,年关将至,缕缕炊烟从村落上空飘起,时而响起阵阵鞭炮声。

就在许灵儿等人穿过村庄不久,有两个浪人爬上村外的稻草垛,一个尖嘴猴腮、身材矮小,另一个肥头大耳、像个冬瓜。

那只猴子趴在草垛上问道:“小六,我现在的官称是什么?”

“藤吉郎,你现在还没有官称。”

矮胖的冬瓜说罢,忍不住放声大笑……

“将来得让织田老爷封我当筑前守,这真是一个好地方!”

猴子也跟着笑了半天,躺在稻草垛上晒起太阳,欣赏这远贺川孕育的广泽平原,仿佛已经当上了筑前守,鼓着尖嘴吹起小曲……

忽然,就听小六问道:“你是谁?”

猴子往下一看,有个相貌俏丽的黑衣少女,背靠稻草垛上气喘吁吁,于是,他急忙往四下观瞧,只见远处跑来一群浪人,口中哇呀呀乱叫,很显然,他们要抓这个女子。

见此情形,猴子给小六递个眼神,二人急忙跳下来,在稻草垛下面掏个洞,眼下那少女无处可逃,就让她钻进去,赶忙把洞口给堵上了。

等那群浪人快追过来时,猴子狠狠打了小六一记耳光,他先是一愣,顿时醒过味来,二人便厮打在一起,边打边嗷嗷直叫,场面十分壮观。

“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女人?”

猴子没有理会那些浪人,扑过去压住小六一顿胖揍,把他疼得鬼哭狼嚎。

发现这群浪人挥舞着弯刀,把他们给包围了,猴子非常生气,问道:“你们要干什么?”

“你们有没有看见一个女人?”

猴子这才从小六身上爬起来,指着远处的树林,答道:“好像有个女人往那里跑了。”然后,他又开始攻击小六。

有个浪人威胁道:“不要骗我们!若是胆敢说谎话,就杀了你们。”

未等猴子答话,小六突然朝他袭来,二人继续厮打,结果,猴子的脸被抓破了。

猴子抹着脸上的血,大吼一声:“我为什么要骗你们!”

感觉他们俩不像在说谎,浪人朝着树林方向追去,待这伙人跑没影了,猴子和小六也累的满头大汗。

于是,猴子扒开洞口,轻声喊道:“姑娘、姑娘,快出来吧。”

此刻,哪还有那少女的踪迹?

小六笑得前仰后合,劝道:“别再想入非非了,宁宁夫人在等你回家,更何况,如果织田老爷知道你溜出来玩耍,呵呵,恐怕你就没有当筑前守的机会啦。”

义愤填膺的猴子心有不甘,气得哇哇咆哮,便悻悻地离开了。

**********************************

注1:“浪人”是指游荡无赖之徒,一般是指日本幕府时代脱离籓籍,到处流浪居无定所的日本武士,也被成为“野武士”,他们无以谋生,有人当上雇佣杀手,更多人去当强盗、海盗,还有人为恢复武士地位而不断挣扎,当然,也有极少数成为侠士。

注2:关于猴子为何会碰巧救了黑衣女侠,请参考本卷第5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