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 早有结论的争辩(1 / 1)

盛唐高歌 炮兵 2615 字 2023-09-22

被护在中间的那队人,穿着花哨的衣服,说花哨,那是衣服的颜色、花纹与大唐有明显的区别,不仅是衣裳,脸形和气质也跟大唐格格不入。

最明显是眼睛,眼睛很深邃,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确认他不是大唐本土人。

炎黄子孙的最基本特征是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皮肤,中间那队人都不具备,也不知他们什么来头,在长安城内纵马,还有大唐的官兵前后保护。

不知是不是长途跋涉的缘故,那队外蕃来客面容焦悴、风尘仆仆,有些衣冠不整,可从他们的穿戴还有衣服的料子可以看出,这些人身份不简单,非富即贵。

由于马跑得快,一口挂在马背的箱子在颠簸下掉了下来,“澎”的一声摔在地上摔破,随着哗啦的一声,在场人不由眼前一亮:地上全是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有项链、珍珠、手镯各式宝石等,散落得满地都是。

马队很快停了下来,大唐的官兵迅速下马围了一个圈,怕有人乘机捡走,而几个外蕃人也急忙下马收拾,郑鹏隐约听到大唐一名首领和一个名为花里木将军商议事情。

这是一个小插曲,很快地上的财物就收拾完毕,一队人径直向皇城的方向进发。

看样子,好像连驿馆都不去,而是径直奔皇宫

“阿军,这些人你认识吗?”郑鹏突然开口问道。

曾经上过战场的阿军,见识不少,看他认不认识这些奇怪的人。

“少爷,听口音和装扮,是西域那片地区的人,至于是哪个地方的,小的就不知道了。”阿军老老实实地说。

两人说话间,旁边突然有人说道:“他不知,本郡主知道。”

郑鹏扭头一看,不由眼前的一亮:兰朵骑着脚踏,一只脚踩在脚踏板上,一只脚撑着地面,笔直细长的美腿,犹如一只圆规,面上带着灿烂的笑容,眼里露出一丝骄傲的神色。

不知为什么,带着异域风情的兰朵,每次出现都能给郑鹏带来惊艳的感觉。

“郡主,你什么时候来的?”郑鹏有些好奇地问道。

兰朵掩嘴一笑,开口调侃道:“郑公子的样子,好像一只呆头雁,远远就认出来,就看看你们在干什么。”

郑鹏也懒得跟她斗嘴,直接无视她的调侃,径直问道:“郡主,你认识刚才那伙衣着奇异的人?”

“是拨汉那国的人,其中有一个叫花里木,是拨汗那的一名将军,三年前我阿爸过寿,他还带着厚礼赴宴,所以记得很清楚。”

说到这里,兰朵有些神色凝重地说:“他们跑得这么急,神色那么惊惶,肯定是拨汉那出了大事。”

郑鹏闻言心中一凛:该来的,还是要来,要是没有猜错,肯定是大食和有吐蕃开始行动,拨汉那的人跑到大唐求救,刚才掉在地上的那箱金银珠宝,很有可能就是用来进贡的贡品。

“阿军,我们走。”郑鹏二话不说,从黄三手里拉过踏踩车,准备向前走。

兰朵一看,连忙问道:“郑公子,你这是去哪?”

“去一趟皇城看热闹”郑鹏说完,也不等兰朵的回应,骑上脚踏车一溜烟走远,阿军看到,连忙跟上。

郑鹏要去的地方皇城,准备去鸿胪寺看看怎么回事。

顺利进了皇城,没过多久,郑鹏了解到二件事,一是寺卿王昌明陪客人进宫晋见李隆基,二是确认来坊的客人是拨汉那国王阿了参及其臣子花里木,他们到大唐是讨救兵,请大唐替他主持公道,吐蕃、大食拥立阿了参的弟弟阿了达为王,勾结拨汉御林军统领婆罗,阴谋夺位。

据说还勾结了从突骑施分裂出去的残部,阵容强大、来势汹汹。

就在郑鹏在皇城打听消息时,无意中看到下值的几位重臣,包括宰相姚崇,一个个急匆匆地进宫,应是奉旨进宫商讨这次突发事件。

反应还真快。

郑鹏心中很好奇,想知道朝廷怎么应对,就在皇城等,可是等到太阳太下山、鼓楼的鼓声响起,还等不到他们出来,只好先行回家。

第二天,郑鹏破天荒起了一个大早,早早进了皇城,本想找王昌明打探消息,没想到还是晚了一点,王昌明进宫上朝去了。

听说昨晚商量到半夜,一干重臣出宫后,就在皇城各自衙门的耳房休息,今日一大早,又进宫参加朝会。

对郑鹏来说,自己起得够早的了,可跟参加朝会的大臣来说,还是晚了。

就是猜都猜到,此刻拨汉那国王阿了参,正在大殿上控诉着吐蕃和大食,然后群臣商议怎么解决。

......

郑鹏猜得没错,含元殿上,下面的文武大臣吵得面红耳赤,跟在一旁伺候的高力士,却有些无聊地透过正门,俯视着整个长安城。

含元殿座落在三米高的台基上,整个殿高于平地四丈,远远望去,含元殿背倚蓝天,高大雄浑,慑人心魄,皇帝在含元殿听政,可俯视脚下的长安城,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势。

高力士不是皇帝,可他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站在李隆基身边伺候的高力士,视觉和李隆机差不多,看得很真切。

参朝朝会的大臣,都支持帮助拨汉那王阿了参夺回王位,不过意见分为二种:一种为是先下旨训斥,让各方势力主动退让、认错,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免生灵涂炭,这也节约大笔的军费开销。

还有一种认为,事态紧急,特别是有大食的掺和,这已经严重挑恤大唐的底线,绝不能姑息,应该直接出兵,把狠狠地把他们教训一顿,打到他疼了、怕了,再跟它们说话。

这是一场充斥着礼仪、道德、威慑、利益几个方面的较量,有人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人主张武力优先,重建西域秩序,讨论着,争吵着,争的面红耳赤,几个老臣差点还动上了手,可高力士却显得从容淡定。

提前知道结果的坏处。

李隆基即位当年,大食就开始测试大唐的底线,也就从那时候起,大唐就加强对西域的监视,大食和吐蕃还在眉来眼去的时候,相关的情报源源不断送到李隆基的案前,而大唐和吐蕃还没有出兵,李隆基已经召集心腹重臣商议,与此同时,兵部已经在制定相关作战方案。

不夸张地说,吐蕃、大食还有突骑施残部三方联合,还买通拨汗那的婆罗大将军,就这样巨大的优势还让阿了参逃到大唐搬救兵,是大唐用强而有力的力量,在暗中掌控着整个局面。

就等着阿了参到长安求救,这样一来,大唐不仅师有出名,还能在各附属国、保护国中提升威望和震慑力。

让大臣们参与争辩、讨论,一来给远道而来的阿了参做一出好戏,二来也看看大臣们的心思和想法,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最后作出最终决定的,还是大唐的皇帝:玄宗李隆基。

也就是说,最后的结果就是武力优先,重整西域秩序。

高力士看着犹如伏在脚下的长安城,心里突然有些激动,小时候无数次想过,努力读书,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不仅要光耀门楣,也让自己能青史留名,现在算是做到了。

虽说过程有些残酷,代价也非常巨大,但高力士还是很满足。

经过将近一个多时辰的争辩,最后在姚崇和李隆基唱双簧下,大唐决定出兵,替拨汗阿了参夺回王位,惩罚目无大唐的吐蕃和大食。

听到这个期望已久的决定,在朝堂上苦等了许久的阿了参感激涕零,对李隆基连连磕头,把脑袋磕肿了也浑然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