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鸟寂林,烟暝柴扉。
小院里氤氲着药香。一老妪弓着背坐在院子里,一面择着胡豆,一面不时地瞧瞧灶上的药汤。日薄西山,屋里的人静静地躺着,胸前微弱的起伏证明她尚且活着。
陈旧的门扉被推开,一个精壮的少年人牵着驴子走进来,挑着两个箩筐。老妪看见,起身接过他脱下来的斗笠,挂在墙头。随口问了一句,“今儿怎么样?”“好的很,妈,我还帮王婶看了两个时辰。她家男人都去城里了,一个人忙不过来。刚走的时候,王婶提了半筐鸡蛋给我。”
“嘿哟,我儿真是能干。”老妪笑没了眼睛。给儿子倒了杯茶递过去。
少年接过,猛灌了一大口,“妈,今天我在摊上遇到个怪人,他背着一把好大的剑,逢人就问有没有见过一个面上有疤的紫衣姑娘。”老妪的手抖了一下,“那你是怎么说的?”“我瞧着他背着那么大的剑,看上去就不像好人,我就说没见过没见过,打发他去了。”
少年笑嘻嘻道:“还能放心把她交给那人不成?”老妪拍了一下他的手,“仔细你这嘴。”她凑近了儿子,低声说道:“这姑娘浑身是伤,不止有摔下来时的擦伤和跌伤,还有兵器的伤痕。最要命的是脸上的毒,根本碰不得。依我看啊,这伤她的人心狠手辣,现下正是死不见尸,四处寻她。你可千万别给我说漏嘴。”
“知道了,妈,她怎么样了?”少年伸头就向里屋看去,却不想被老妪一把拍在了后脑勺上——“臭小子,我是怎么和你说的?‘男女有别’!这姑娘还不知许了人家没有,若是许了亲,你一个大男人,怎好随便乱看?”老妪说着将胡豆筐递给了少年,“拿去煮了,顺便看着那药盅,煮好就放一边晾着。这姑娘伤的重,怕是没有十天半个月醒不过来。我去帮她换换伤药。”
少年挠了挠头,有些憨憨地笑了:“不妨事不妨事,若没有许配人家,我娶了她便是!”结果话音未落,又是一巴掌挥了过来,“你这浑小子,瞎说什么呢?你不是一直喜欢那周家的姑娘吗?娘都琢磨好了,等到开春就找个媒人给你说说去。听妈的话,你就别再掺和这姑娘的事了。”少年无奈地接过筐子,嘴里嘟囔着:“叫我不掺合人家的事,那还让我去煎药…”没等下一个巴掌招呼上来,他赶忙抱着筐子跳出了几丈远,“好好好,妈你快去吧,等会她该疼了!”老妪闻言,叹了口气:“管不得你!”只得摇了摇头进屋。
她挑开门帘,简陋却整洁的床榻上,少女静静地躺在那里,面上覆着一层被药汁浸湿的纱布,身上却已经被换上干净的里衣。透过衣服能看出她周遭各处都被棉布包裹着,从肩膀处仍然微微地渗着些浅红色的血迹。老妪叹了一口气,拿起了桌上的草药和棉布,替她一点一点解下身上的衣物,拆下染血的布团。
上一次见这光景,还是她那短命的男人躺在这的时候。她夫妇本就是老来得子,对这独子向来是捧在手心里宠着,平日里以男人采药为生,她做做农活补贴家用,谁知天有不测,孩子还没长大当爹的就跌下山坡摔成重伤,那时男人也这样躺着,就剩下一口气。寻不到郎中,她倒也会了点药理,只可惜寒冬腊月,草药难寻,男人终究没撑过那个冬天,早早去了。想到这里,她不由地用手背抹了抹泪。平生唯一的愿望便是把儿子拉扯大,看着他找个媳妇,平平安安地给自己送终。
儿子用驴车从山里把这姑娘担回来的时候,这姑娘虽然浑身血污,却是气度不凡,一看便不像普通乡野人家的孩子。她紧紧抱着怀中的包裹和一把剑鞘,肩头中了一剑,可前后似乎已经因为从山上滚落的途中折断了,只留下一根细窄的箭杆留在身体里。送来的时候,她的身体一动不动,好似没气了。
只是儿子说,他本以为姑娘没气了,就想取下姑娘的随身物什,找个地方把她葬了。谁知这姑娘力气大得很,他怎么也掰不开她紧攥的手。再一看,发现她还有气,这才把她拉了回来。
老妪看到这刀剑伤口,就预感不好,拗不过阿柱看她可怜,苦苦哀求这才留下了她。正巧家里也不缺草药,权当是为阿柱行善积德。
可几天下来,药汤一碗一碗地喂进去,这姑娘却总不见醒转。身上的外伤倒是愈合得很快,就连跌落山崖的时候摔断的腿也慢慢消肿。奇怪的是脸上的伤口,反复无常,结痂脱落后又重新溃烂,任是她活了大半辈子也没见过这诡异症状。只得去县上的郎中那里求个敷药的偏方先试试。
郎中说,这倒不像病症,像是毒症。她便也不敢再胡乱在她脸上用药,生怕过了毒气,只求这毒不会染了她娘俩。思来想去,连忙又问郎中讨了两剂强身健体的方子预防着。于是连同阿柱也被逼着灌了一个月的药汤。
“阿柱,把药端来。”她打开窗户,对窗外的人说道。
“哦!”少年立刻转身把晾凉的药递了过来,探头向里面张望,无奈被老妪挡的死死的。老妪接过碗,合上了窗,“莫要过了寒气。”她重新坐下,将少女面上敷着的药纱轻轻扯开,一口一口小心翼翼地给她喂药。再次看到这张脸,她却也没那么惊惧。从骨相看来,这分明是一个清冷娇柔的美人形容,只可惜这斑驳的疤痕,她摇了摇头,有些惋惜。若不是这伤疤,想来和阿柱倒也般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