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人?”
顾思年犹犹豫豫的说了一句:
“苏大人能力足够,但此前只是从四品琅州别驾,直接任命为正三品经略使会不会引来非议?”
“哎,有德有才者居之嘛。”
尘尧摆了摆手:
“朕定的人选,谁敢有异议?”
“那微臣就遵旨了!”
顾思年深深弯下了腰肢,目光中带着一抹异样的光芒。
尘尧转过身来接着说道:
“吏治民生咱们聊完了,接下来朕想跟你聊聊边关的防卫。”
身披龙袍的皇帝伸手指了指北燕:
“此战咱们打赢了,赢得酣畅淋漓,但用你的话说,北燕虽然伤筋动骨,但还远未到元气大伤的时候。
两朝能议和,无非是因为我们都不想打了,但朕很明白,以申屠枭的狼子野心,他们早晚还会挥师南下,犯我大凉!”
“陛下圣明!”
顾思年附和道:
“燕军退兵议和,也不过是为了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罢了,申屠枭正值壮年,早晚会举兵,再起战事!”
“依爱卿之见,此战可保边关几年安稳?”
“至少三至五年。”
顾思年十分肯定地说道:
“燕军多支主力骑军被打垮、打残,有的接近于全军覆没,前后折损战马近十万匹。
这么大的损失,即使以北燕的国力也承受不住,培育战马、招募新兵都需要大把的时间,用三到五年来恢复军力是最起码的。”
“三到五年也很好了。”
尘尧冷笑道:
“总好过以前年年犯边、袭扰百姓、搅得各州郡不得安宁。
从地形上看,北凉三州突出国境,向北崛起,燕人若是进犯,北凉道首当其冲。
只要守住北凉道,燕军即使攻破其他各州也不敢深入我朝腹地,因为他们的退路随时会被截断。
这也和爱卿之前的说法一样,咱们可以集中兵力防守北凉,减轻边关六镇的压力。”
顾思年应声点头,这些话就是当初他劝说皇帝北伐的理由之一。
尘尧看着北凉三州轻声问道:
“如今爱卿执掌北凉军政,首要之务就是防范燕人南下,你觉得,北凉三州该驻多少兵马才能力保北境无忧?
换句话问,户部每年该给北凉多少粮饷?”
大殿中微微陷入了一丝寂静,如果说之前两人是在闲聊议事的话,现在的问题就涉及到真金白银了。
顾思年沉默许久才给出一个数字:
“至少十五万人。”
“不行,太多了。”
皇帝当场就摇了摇头:
“一名边军士卒一年需要消耗的口粮、衣物、外加军饷,全部折合成白银约一十八两,十五万驻军,需要朝廷每年开支近三百万两白银。
朝廷需要养的可不止有北凉三州的边军啊,还有其他六镇,包括南疆,这对户部来说负担太大了。
不行不行,驻军数量定要减少一些。”
“陛下,一兵一卒都少不了!”
顾思年的回答让高公公和小全子全都屏住了呼吸,好家伙,和皇帝说话这么强硬吗?
顾思年有条不紊地说道:
“北燕乃草原游牧民族,人人尚武,男子下马为民,上马为兵,号称百万铁骑。
百万骑兵定是虚张声势,但据微臣估算,大大小小上百部落,动员四五十万青壮兵丁绝不是问题。
此次燕军战败,心有不甘的走了;但下次一旦开战,怕就是声势汹汹而来,再也不会是小打小闹,驻军少了怕成为燕军
北凉三州,以朔风城、武关、天狼关一线为前沿、扼守要害、拒敌于国门之外,三座重镇每处至少需要驻军两万防守;
三州内地也有不少城池,就算每州只驻军一万,这里加起来也有九万兵马了。
剩下来六万兵源,编练为野战精骑,随时机动,退可保三州不失、进能与燕军在关外一战。”
“臣说句实话,大燕九旗主力,少则两万、多则三万,加起来二十余万骑兵,这还不算寻常骑卒。
以六万之众,抗衡燕骑三十万,其中的压力臣相信陛下能明白。
十五万兵马已是最少,再少的话北凉防线……”
“朕明白爱卿的意思,也绝无小觑燕人之心。”
尘尧很是为难地说道:
“但眼下大战两年,国库日渐空虚。
今年江南有水患,急需银两赈灾,中原也有几处州郡闹蝗灾,也等着钱用,这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十万,朕最多给你十万人的粮饷。”
“陛下,十五万,最少十五万。”
顾思年苦口婆心地劝道:
“陛下试想,有了北荒三州,边关六镇原有的乡勇都可以裁撤,这不就剩下了一笔银子?
还有,边关防线向前推移,琅州雍州百姓可以休养生息,以往因为战乱荒废的耕地也可以利用起来,这样一来朝廷收上的税赋也会逐年增加。
一来一回,此消彼长,北凉的银子花得值啊陛下。”
“明白,朕都明白,那咱们打个商量,十二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