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王都覆灭,百官尽降(1 / 1)

郢城破败,空气中弥漫着血与火的气息,宛如末日降临。城内高大的宫墙曾是楚国的骄傲,此刻却遍布裂痕,斑驳的墙面似诉说着王朝的衰败与无力。街道两侧,断垣残壁,士兵们的足音、哀嚎声与呼喊声混杂,仿佛天命的审判。四处可见楚国士兵弃甲逃遁,往昔骄横不驯的军队,如今成了仓皇散逃的羔羊。

张述立于战车上,望向那郢城中央的王宫所在,宫阙一角燃着熊熊烈火,黑烟翻腾,冲破云霄。他的神情冷峻,双手紧握,指节泛白。眼前的情景,仿佛预示着一段时代的终结。张述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这一刻,他的目光带有几分凌厉,却又藏着一抹怜悯。那是他身为秦人对楚国的胜利之喜,亦是他心中隐隐不安的愧疚。

秦军入城的号角声响彻云霄,犹如铁骑临世,压制着最后一点反抗的火焰。楚国百官闻声而动,纷纷前往王宫,等待他们的将是另一场不可逆的命运。顷襄王衣衫凌乱地坐在王座上,目光黯淡无光,眼中深埋着愤恨与无奈。身旁的侍臣皆已颓然,有的掩面而泣,有的跪伏于地,似乎只求片刻平安。

张述踏入这座残破的王宫,宫殿内弥漫着一股死寂,宛如夜色下被风雨侵袭的残花。大殿四周,楚国百官低头垂泣,仿佛是一群待宰的羔羊。他们曾经为楚国的荣光献上毕生的才智,然而此刻,眼见大厦将倾,却只能悲叹无力回天。

顷襄王看到张述一行秦人,缓缓起身,目光中燃起一丝愤恨之火,但随即被泪水浇熄。他双眼含泪,俯视着满殿臣民,声声哀叹:“楚地千里,三世祖业,至吾而亡,吾何以对先祖,何以对万民!”此言一出,满殿哀嚎,有人跪地痛哭,有人闭目默哀,仿佛这声呐喊击溃了他们最后的防线。

张述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秦国征战多年,统一之势不可逆,他深知楚国之亡是必然。顷襄王虽为一国之主,但在秦国大军铁蹄之下,也不过是无力抗拒的弱者。他看着这位已然年迈的君王,心中生出一丝悲悯,却又迅速被理智压下。秦国欲统一六国,覆灭楚国只是征途的一步棋。

这时,王宫内侍官颤抖着走来,举起一封请降表文,双手递上,双膝跪地:“臣等无力复国,愿降于大秦,乞求上国怜悯,饶吾等一命。”此言一出,百官纷纷跪下,一片黑压压的人群,满眼泪水,满心悲痛。那些平日里高傲的士大夫,那些曾对秦人嗤之以鼻的贵族,今朝皆折腰低头,默默请降,仿佛这屈辱是他们最后的归宿。

张述默默看着这群低头垂泪的楚国大臣,心中感到一种复杂的情绪。他从小生于魏国,深知各国文士对故国的忠贞之情,这一刻却眼见他们的归附。眼前的臣子们并非全然无能之辈,然国家败亡,皆如浮萍飘零,不得不折腰于强者的剑下。他心底泛起淡淡的哀叹,却并未表现出来。

顷襄王仰天长叹,满脸的泪痕闪着悲切的光。他的双手颤抖,双眼布满血丝,看向张述:“尔等秦人铁血无情,若得一国,便毁其宗庙,杀其百姓,难道天下万民皆须服于尔等刀下?天命如此,吾亦无力,然楚民何辜!”张述看着他,心中一丝隐约的愧疚浮上心头,继而迅速消散。他明白顷襄王的无奈与悲愤,但也知秦国的强盛并非顷襄王所能抗衡。

张述不为所动,只缓缓回礼,声音沉稳而淡然:“大秦奉天命而行,不以个人之情阻其势。王上与诸君若能归降,秦国自当赦免百官之罪,保尔等宗族延续。”顷襄王闻言,沉默片刻,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他闭上双眼,低声道:“大势既成,孤无力挽回,唯愿天下苍生不复受此苦难。”说罢,他缓缓坐回王座,苍老的身形显得愈发孤寂,似乎一瞬之间,衰老了十年。

张述微微颔首,转身离去,身后传来百官集体叩头的声音,仿佛在为楚国的灭亡哀悼。他们以此向昔日的国君作别,也向自己的荣耀告别。

走出宫殿,张述抬头望向天空,天边浮着一抹淡淡的霞光,仿佛在预示楚国最后的余晖。他的心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虽然秦国的胜利近在眼前,但在这胜利的光辉背后,承载的却是无数生灵的泣血与哀怨。他低声叹道:“成王败寇,天下苍生,终究无一幸免。”

此时,白起的战车徐徐驶近,披着一身铠甲的白起,目光如炬,犹如千年寒铁。他一眼望向张述,沉声道:“张述,此战吾等虽得大胜,然天下未定,切莫松懈。”张述回以一礼,目光坚定:“白将军之言,张述谨记在心。此番大楚已灭,六国之势,终将悉数臣服于大秦之下。”

白起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两人并肩而立,注视着这片染满鲜血的土地。在这短暂的沉默中,他们明白,这只是征途的一个起点,秦国的宏图霸业,尚需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