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内外纷争,朝堂不宁(1 / 1)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声名如日中天。他带领秦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赵国元气大伤,天下诸侯无不震动。然而,功高震主的隐忧也随之而来,朝堂内外风波再起,隐隐透出一股肃杀之气。

咸阳城内,街巷间的欢庆声逐渐消退,白起率领的凯旋之师回归,胜利的荣耀已深入秦国百姓的心中。但在这繁华的盛景背后,张述察觉到了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范雎,这位秦国的丞相,正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掀起一场政治风暴。范雎素有心机,虽表面对白起敬重有加,暗中却早已觊觎白起在秦王面前的崇高地位。他深知,白起功劳太大,已威胁到秦王的威信。范雎抓住这一点,暗中布局,试图在这片胜利的光环之下搅动风云。

张述心思缜密,长平一战后,他从朝中几位大臣的言行举止中察觉到了一丝异常。范雎的门生故旧,近来出入宫闱频繁,偶有风声传出,均与白起有关。白起功高震主,已成不可回避的事实。朝堂之上,张述多次观察到范雎与秦王之间的微妙互动,那些深藏于言语中的暗示,令他不寒而栗

此时,张述与白起正共乘马车,缓缓驶入咸阳宫的大门。白起目光如炬,直视前方,毫无半点疲惫之色。而张述的心却因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而微微颤动。

“将军,范雎近来动静不小,恐怕有谋算之意。”张述低声提醒道。

白起并未立刻回应,反倒是露出了一抹冷笑:“范雎之人,素来深沉,岂会如此轻易示人?不过,我早已料到他迟早会出手。既然如此,那便随他去吧,我白起一身正气,又有何惧?”

张述微微蹙眉,心知白起的刚毅性格难改,但政治斗争并非一场刀兵对决,纵使白起智勇无双,也难免陷入范雎的圈套。他思忖片刻,心中暗下决心,必须从内部破局,方能避免白起遭遇危难。

夜深,张述独自坐在书房中,烛火摇曳不定,映照着他眉头紧锁的面庞。范雎的计谋虽未完全显露,但他已预感到朝堂之上必有一场激烈的权谋斗争。而白起,作为功臣,自然首当其冲,成为这场争斗的焦点。

他回忆起今日朝堂之上的言语交锋,秦王的态度虽仍对白起颇为信任,但那隐藏在言辞间的微妙冷淡,令张述不安。范雎自入秦以来,便步步为营,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如今,他借白起功高震主之机,必会设法动摇秦王对白起的信任。

张述在灯下展纸研墨,准备拟一封奏章。他深知此时不能明着与范雎争锋,而应以柔克刚,寻找破局之法。他思索再三,笔下的文字愈发流畅,字里行间暗藏锋芒,既保全了白起的功劳,又巧妙地提醒秦王须谨慎行事。

“白起虽功盖天下,然忠心耿耿,不敢居功。臣请陛下以厚赏酬之,使国中皆知白将军之忠。”张述写道。

这封奏章既在表面上继续推崇白起的功绩,又巧妙地传递出白起并无争权之心,意在打消秦王对白起的疑虑,同时暗中瓦解范雎的攻势。张述深知,秦王虽英明睿智,但白起功高,确是他心中的隐患。只有让秦王相信,白起对朝廷毫无威胁,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次日朝堂,范雎神色自若,侃侃而谈,他字字句句看似为国为君,但内里却透着几分寒意。

“长平一役,白将军立下赫赫战功,然臣以为,凡事皆有度,功不可过盛。陛下素来英明,国之根基当在法治,不在个人。若功臣太盛,恐天下人皆以为秦国依赖一人之力,非大秦之本。”范雎语气温和,言辞之中却隐含刀锋。

秦王面无表情地听着,眼中掠过一丝思索之色。他虽未发言,但朝中众臣已心知肚明,这番言论直指白起功高震主的隐忧。

张述心中暗暗警惕,他知道范雎此番话已开始布局,意在离间白起与秦王的关系。但他不能急于反驳,反而需寻隙而动,以免正中范雎下怀。

这时,张述上前一步,拱手道:“范相所言极是,然臣以为,白将军忠心耿耿,所立之功,皆为大秦社稷,实无居功自傲之心。此番长平大胜,天下莫不震惊,正当陛下赏赐白将军,以示国中诸臣,凡为国效命者,必得厚赏。”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静了片刻。张述巧妙地转移了话题,将焦点从白起的“功高”引向了“忠心”。他的话表面上附和范雎,却暗中为白起开脱。

秦王缓缓点头,目光在张述与范雎之间流转。半晌后,他轻声道:“张述言之有理,白将军乃国之栋梁,其功不可没。范相之言,寡人亦明白,然白将军忠心可鉴,寡人自有分寸。”

范雎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但他脸上依旧保持着温和的笑容,朝秦王拱手道:“陛下英明,臣心服口服。”

张述心中微松一口气,暂时为白起解除了朝堂上的危机。但他明白,范雎不会就此罢休,这只是权谋斗争的开始。

朝堂散去,张述独自走在宫廷深处的长廊上,思索着接下来的对策。忽然,一道身影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