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东昌之战(上)(1 / 1)

秋风瑟瑟,吹的朱棣的披风咧咧作响,沧州之战,朱棣可谓是兵行险招却大获全胜。此前南军在盛庸、铁铉等人的率领下,于德州、定州、沧州等地形成犄角之势,妄图围困北平。朱棣深知若不打破这一局面,自己的靖难之路将会愈发艰难。 这次奇袭沧州大获全胜,不仅打破了南军的犄角之势,阻止了盛庸北伐的进程,也让燕军一扫济南之战的阴霾,士气大振。

朱棣来到沧州的府衙内,看着被押解进来的一众俘虏,心中并无多少得意之情。他知道,这只是自己夺位大业中的一场小胜,真正的艰难还在后面。他吩咐手下将徐辉等一众俘虏押送回北平,随后便下令召集众将到中军大营议事,准备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营帐内,炭火正旺,朱棣盯着舆图一边思索一边等待麾下诸将。少顷,张玉、朱能等将领纷纷到来,他们的脸上还带着激战过后的疲惫与兴奋。

张玉率先开口道:“殿下,此次沧州之战,我军出其不意,大获全胜,实在是大快人心。但朝廷军势大,想必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我们当如何应对?”

朱棣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沧州虽下,只是缓解了南军对北平的掎角之势。若要想继续南下推进,就必须彻底打破南军的重重围困。如今盛庸屯兵德州,平安和吴杰驻扎定州,我们需得想个法子,打乱他们的部署。”

朱能闻言开口道:“殿下,依我之见,我们可趁此胜势,挥师南下,直捣黄龙,给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朱棣沉思片刻,道:“想不到你竟然和道衍那个小徒弟是一个想法,南下也是个办法,万万不可贸然行事。盛庸、铁铉二人颇有谋略,我们需得小心应对。我意先将沧州所获辎重运往北平,以充实后方。然后,我军渡河南下,沿途可到德州,先探探盛庸的虚实,如果能招降盛庸兵不血刃南下德州最好,如果不行也不能强攻,零下他发便是。”

众将闻言纷纷点头称是,随着朱棣一道道军令的下达,燕军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将沧州城内的粮草、兵器等辎重一一清点,装车运往北平。而朱棣则率领着主力部队,向着黄河进发。

一路南下,燕军将士们士气高昂,他们刚刚经历了沧州一战的胜利,对未来的战斗充满了信心。朱棣骑在马上,望着前方的道路,心中却隐隐有些担忧。他知道,盛庸绝非易与之辈,也并非可以轻易招降,若是与之正面决战,胜负之数还未可知。

燕军很快就渡过黄河,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向着南方席卷而去。他们经过景州,一路疾驰,于十一月初四抵达德州。

德州城内, 盛庸在收到朱棣亲率燕军入袭沧州后便下令南军密切关注着燕军的动向。当他听闻朱棣夺下沧州后并未停歇,而是继续南下,心中便已提高警惕。所以当燕军兵临城下时,盛庸早已严阵以待。

朱棣在德州城外扎下营帐,望着那坚固的德州城,心中开始思索着破城之策。他想起章子朱高炽和王珏给他的那些建议,觉得此时的确不是正面与盛庸对抗最佳时机。虽然知道希望渺茫,朱棣还是按照原计划派遣使者前往德州城中,试图招降盛庸。然而,盛庸对燕王的招降丝毫不为所动,并做出一副决心要与朱棣在德州城一决高下的姿态。

朱棣见招降无果,心中虽有些失望,但也早在意料之中,只是有些遗憾如何德才兼备之人不能为自己效力。他深知盛庸的忠诚与决心,于是决定不再在德州过多纠缠。朱棣对众将说道:“盛庸坚守德州,城高池深,强攻绝非良策。我们且绕过德州,继续南下,扰乱南军的粮道,断其根基。”

众将听了朱棣的决断,便随朱棣率军继续向南进发。等燕军来到临清后,朱棣果断下令遣轻骑至大名,焚毁南军粮船。一时间,大名方向火光冲天,南军的粮道被燕军的骑兵扰乱。

随后,朱棣率燕军从馆陶渡河,先后到达东阿、东平。朱棣此举旨在威胁南方,让南军摸不清他的真实意图。一路上,燕军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躲避,战争的阴云笼罩着这片大地。

而盛庸在得知燕军绕过德州,南下扰乱粮道后,心中大怒,“燕王这逆贼,先是声东击西,陈徐不备突袭沧州,如今又南下袭扰粮道!”他深知粮道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当即下令率领大军紧紧跟在燕军后面,伺机而动。他与铁铉商议道:“燕王此举实在是狡猾至极,我们必须要阻止他进一步南下,不能让他再肆意妄为。”

铁铉点头道:“将军所言极是。如今燕军行踪不定,我们当小心谨慎。我听闻燕王已到达东阿、东平一带,我们可在东昌设下埋伏,等他自投罗网。”

盛庸听了铁铉的建议,眼睛一亮,道:“好!东昌虽地形较为平坦,但周边河流湖泊众多,易守难攻,而且燕王欲南下,东昌乃是必经之路,我们就在那里与燕王决一死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