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经略返京(上)(1 / 1)

次日清晨,天色才刚刚大亮,稀薄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巍峨的紫禁城便是迎来了一位步伐匆匆的客人。

继"辽镇大捷"之后,接连上书请求回京述职的辽东经略熊廷弼终是于昨日晚间抵京,并获准今日于暖阁内面圣。

也许是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不过是几个月的功夫不见,这位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气质愈发沉凝,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股令人望而却步的威势,惹得周遭的内侍们皆是屏气凝神,小心伺候。

而为了表示对于这位"肱股之臣"的重视和尊重,大明天子朱由校也不顾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劝阻,执意于乾清门下等候,静静等待着熊廷弼的到来。

...

"臣,熊廷弼奉旨面圣。"

"吾皇,圣躬金安。"

不待身旁的内侍提醒,一路上皆是有些失魂落魄的熊廷弼便将其思绪从千里之外的辽镇拉回到现实之中,扑通一声跪倒在有些阴冷的宫砖之上,毕恭毕敬的朝着年轻天子叩首行礼。

"免礼平身。"闻声,身着常服的朱由校便是轻轻颔首,清澈的眸子中满是敬意。

虽然从结果上来看,由熊廷弼坐镇的沈阳城在面对倾巢而出的建州女真仅仅是以"守城为主",并不曾出城野战,更没有收复失地,但拥有上帝视角的朱由校却是十分清楚,辽镇防线得以幸存,将会对辽东战局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从战略角度出发,熊廷弼主导的辽沈防线,比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宁锦防线"要强上数倍不止。

至少耗尽了大明国力的"宁锦防线"并没有如愿起到将建奴扼死在山海关外的效果。

但反之,只要沈阳不丢,于辽东如日中天的建州女真便会被牢牢锁死在浑河以东,动弹不得。

"多谢陛下。"听闻年轻天子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即便沉稳如辽东经略也不免为之激动,原本沉稳有力的声音也是微微有些颤抖。

"爱卿一路辛苦了。"轻轻挥手屏退身旁的宫娥内侍,大明天子便在熊廷弼有些受宠若惊的眼神中与其并肩而行,朝着不远处的乾清宫而去,身旁仅有司礼监掌印从旁陪同。

"微臣本分,"尽管在来时路上准备了千言万语,但此时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却是有些语塞,唯有胸口不断起伏着,印证着其激动的心情。

"辽东如何?"简单的寒暄过后,大明天子朱由校便是直抒胸臆的询问道,眼神很是诚恳。

虽说隔三差五,便有自辽东而来的军报抵京,但冰冷的文字终究比不上当面奏对,朱由校更希望从熊廷弼的口中得知辽东真实的情况。

"敢叫陛下知晓,"听闻天子问及正事,熊廷弼也是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住心中的激动,一脸认真的回禀道:"自建奴退军之后,臣便下令于宁远,锦州等地募兵,补充兵源。"

"此外,满将军所辖京营铁骑及锦州,宁远等地的骑兵同样陈兵沈阳,严阵以待。"

在女真建奴于沈阳城外无功而退之后,许是感受到自身处境如履薄冰,曾在广宁"拥兵自重"的祖大寿便是毫不犹豫的将名义上为朝廷士卒,实则早已沦为其家族"私兵"的数千辽东铁骑主动调至沈阳前线,听从他的吩咐。

至于祖大寿本人更是在沈阳兢兢业业,绝口不提重回广宁一事,一副"洗心革面"的样子。

"熊卿辛苦。"

虽然熊廷弼的声音听上去平淡,但朱由校却是知晓这背后隐藏着何等惊心动魄的"斗争"。

毕竟那广宁祖家于辽东根深蒂固,俨然一副辽东将门之首的作派,于军中的影响力不同凡响。

没有些许过硬的手段,可压不住野心勃勃的祖大寿。

"只是如此一来,广宁后方难保空虚.."

"臣听闻朝中或有重开互市之意,还请陛下慎重。"微微欠身之后,眼神犀利的熊廷弼便是忧心忡忡的回禀道。

虽说在"隆庆和议"之后,蒙古部落便是大多归降他们大明,但随着建州女真于辽东崛起,这层本就不算稳固的"盟友"关系便是瞬间岌岌可危。

但作为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熊廷弼又深知"以夷制夷"的重要性,故而对于蒙古部落的态度很是纠结。

尤其是昔日建奴大军兵临沈阳城下的时候,熊廷弼分明在建奴军中瞧见了大量蒙古骑兵的身影。

这铁铮铮的事实,足以证明曾经"不可一世"的建奴同样开始放下身段,主动拉拢蒙古鞑子,并给他敲响了警钟。

"朕已为此事召见崔卿,令其整饬宣大,谨而慎之.."

"至于兵力空虚的广宁,有薛国用坐镇,可报无虞。"稍作沉吟之后,朱由校便是不假思索的回应道。

广宁终究位于辽沈后方,建奴或敢倾巢而出兵临沈阳,但绝不敢对广宁殊死一搏。

如若建奴真的铤而走险,辽镇将士大可"犁庭扫穴",直扑女真腹地,上演建奴的"己巳之变"。

"也只能如此了.."对于此事,熊廷弼早已与周永春等辽东文武私下里商议多次,得出的结论皆是建奴不敢轻举妄动。

只要辽沈不丢,广宁城便可高枕无忧。

但熊廷弼又深知,此役建奴之所以于沈阳城外无功而退,除却麾下将士悍不畏死之外,还与那深入敌后的毛文龙脱不开干系。

经过此番教训,建奴必然会有所防备,下一次倾巢而出,他们沈阳又该如何自处?

更何况,天子日前已是正式下旨,命昔日驰援辽镇的川中老将童仲揆回乡"养老",率领数千浙兵的老将戚金也被调回京师听命。

如此一来,沈阳虽是得到了数千铁骑,但却失去了一道重要屏障。

近乎于下意识的,心直口快的熊廷弼便打算向天子"诉苦",却不曾想朱由校清冷的声音先一步从其耳畔旁响起:"到了。"

放眼望去,巍峨的乾清宫已是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