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
收获的季节。
中旬。
北方的粟、麦,以及辽宁道的水稻全部晾晒入库。
全国各地开始一年一度的田税征收工作。
同时。
朝廷也从百姓手中收购一部分余粮。
除开原有的长安太仓,洛阳河阳仓。
后又兴建了华阴永兴仓,洛阳含嘉仓、常平仓、回洛仓,浚县黎阳仓。
五处粮仓先后投入使用,每处能存粮三到五百万石。
这是国家战略储备粮仓,规格最高的一级。
各郡县还有规格较低的一些粮仓。
应付流年灾荒之用,以备不时之需。
宇文衍参照后世经验,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国家储备粮制度。
各地刺史,太守,县令,丰收报喜的奏章如雪片般涌向京城。
最让小皇帝欣喜的还是辽宁道。
拿下丸都城和国内城后,设玄菟郡。
随后移民两万户过去。
从幽州总管阴寿击溃高宝宁残部,小皇帝派贺若弼经营辽西伊始。
朝廷已从河北道,山东道,河南道三地移民七十余万百姓前往。
水稻试种成功,使得这些百姓很快就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成了朝廷掌控辽宁道的坚实根基。
如今。
粮食方面,完全做到了自给自足。
科尔沁郡放养的马牛羊,相当一部分都是输送到中原。
在这里,吸收了不少库莫奚,契丹,室韦部落的牧民定居。
利用他们的经验,管理草原上的牲畜。
辽河平原下游的农耕区,也有一些部落牧民前往定居。
与汉人杂居,学习耕种技术。
辽西龙城(朝阳)和辽东城(辽阳)两地,是辽宁道当下最繁华的两座城池。
农闲时,百姓们可以进行一些渔猎活动。
平时积攒的东北山货可以拿到城中市场,卖给一众商贾。
野山参,鹿茸,貂皮,熊胆,兽鞭等,都是中原贵族趋之若鹜的珍宝。
辽河中游。
两岸泥泞沼泽,水泡密布,不宜耕作。
但在冬天时,却能从中获得上天馈赠的礼物。
凿冰下网,成了周边百姓冬天里的盛大活动。
动辄一二十斤的胖头鱼,大铁锅一炖。
嘎嘎香!
一条就够全家人吃几天了。
有铁炉子和火炕这两样过冬神器。
哪怕是严冬,似乎也不是特别难熬。
有了食物及舒适居所的双重保障,就算条件恶劣一些,移民百姓也是成天乐呵呵的。
作为普通老百姓,没什么比一家人平安地吃饱饭来得重要。
拿下辽东。
是这几年来小皇帝很满意的一件大事。
对于大周朝廷,其重要性,一点不亚于突厥分裂。
除了收复故土,几年下来,还俘获高句丽近三十万的人口。
这些人口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到中原各县定居,成为自耕农。
不听话的刺头被送往工地、矿山,成为免费的役力。
“陛下,釜山港那里也能种水稻啊?”
墨言念完驻军将领秦谱的奏章,不禁出言问道。
“那里位于辽宁道南边,气候更为温和,当然能种水稻……”
宇文衍拿起细长竿,点了点大周疆域图上釜山港的位置。
新罗王金白净当初给了两千役力,用于建设港口。
秦谱趁机开垦了五万亩土地出来,全都种上水稻。
毫无疑问,获得了大丰收。
两千役力金白净没问,秦谱也就没还。
从开荒到播种、插秧,一直到收获,他们全程参与。
可以说见证了一场奇迹。
不论是使用的农具,还是先进的种植技术,都让他们大开眼界。
灌溉的水车,水利驱动的石碓,石碾,石磨,无一不是他们的智慧盲区。
轰隆作响的打谷机更是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釜山港从此也算是扎稳脚跟,步入正轨了。
原本扑朔迷离的东北局势,如今已然稳稳落入大周的掌控之中。
以后。
宇文衍大可稳坐钓鱼台,慢慢和这一众势力熬。
主要是半岛三国。
这三货小心眼多,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尤其是新罗这个小西八,表演天赋一流。
表面恭敬,内心却是反骨仔。
历史上。
唐朝就被其忽悠了,给后世子孙留下一群令人恶心的玩意儿。
至于东北四大少数民族部落,暂时不能给大周带来麻烦。
但他们的后代却给中原王朝造成巨大的威胁,甚至是屈辱。
契丹和库莫奚同源,合并后发展成后来辽国,成了北宋朝廷的噩梦。
五代时期。
石敬塘为了做皇帝,认贼作父,割让燕云十六州,甘做辽国儿皇帝。
后来。
赵匡胤抢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江山,建立宋朝。
与其弟弟赵光义先后出兵与辽国干了几仗,全部败北,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为了巩固赵氏江山,保证一众精英贵族的既得利益。
宋朝统治阶级折了民族脊梁,选择卑躬屈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