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密谈座间姊与弟(1 / 1)

李善道从容自若,笑道:“我敢问大郎,大郎是不是其实也赞成打兴洛仓?”

聂黑獭、刘胡儿齐刷刷地看向李善道。

徐世绩也看了他好几眼,转颜而笑,叹与聂黑獭、刘胡儿说道:“如何?俺就与尔等说,尔等虽俺家的家生奴,从小便伺候俺,自谓知俺心思,却真是俺知己者,非尔等,李二郎也。”

他负手帐内,重新踱起步来,踱步稍顷,对李善道说道,“观今天下形势,海内汹汹,民乱不已,而隋室之起,赖於关中,东都洛阳,则系关东重镇,设若隋室欲使天下复安,依俺度之,不外乎两策应对。一则,改弦易张,尽除苦民、弊民之政;一则,依关中、洛阳为基,分出精兵名将,以讨平四方,然却昏主竟不但不革除弊政,反更弃关中、舍东都,自下江南,乃居江都,此诚倒行逆施之举也!但凡明智之士,皆可由此看出,隋室之亡,已是定局!

“是故,南北群雄竞起,莫不争抢隋鹿。当此之际,我瓦岗义军据占中原腹心之地,近邻东都洛阳,此莫大之地利是也!那么,我瓦岗义军现下最该做的事情是甚么?固当宜是积极地攻略郡县、扩充部曲、壮大声势,然后以此腹心之地为本,克取洛阳!洛阳既下,试看海内诸雄,管他是北之窦建德诸辈、抑是南之杜伏威诸辈,便又有谁,还可与我瓦岗义军争锋?

“随后,或西进关中,占隋室根基之所;或东破江都,擒昏君於帐前,则大事成矣!”

一番话说到这里时,徐世绩的语气已是相当慷慨,但他紧接着,又叹了口气,语气遂变得稍嫌低沉,他回到榻上坐下,摊开手来,颇是无奈地说道,“奈何翟公、奈何翟公……,唉,二郎,你是知道的,俺与你说过,俺私下里实是亦有进言翟公,蒲山公‘取兴洛仓’此议可以用之,兴洛仓一得,於今遍地饥民,流民满州、满郡,到处俱是,我瓦岗义军有了充足的粮秣,何愁不能朝夕之间,得兵百万?

“以此百万之众,进取洛阳,且如蒲山公所言,洛阳留守杨侗,孺子耳,段达、元文都诸辈,皆暗而无谋,易如反掌!可是翟公,他……”

徐世绩再又叹了声气,说道,“翟公他为咱瓦岗的兄弟们着想,不欲你我为此犯险,因既不肯用蒲山公之议,也不肯听俺之言。二郎,你问俺是不是也赞成打兴洛仓,俺实言告你,为我瓦岗义军的前路计议,俺自肯定是赞成攻兴洛仓的!也是以,你问俺缘何昨日席间,俺虽瞧出了蒲山公‘未雨绸缪’此议,似有玄虚,也许是意在‘攻兴洛仓’,而为何未有提醒翟公,二郎,俺实是认为攻兴洛仓,对翟公有利,所以俺才未有提醒翟公啊!”

这最后一句,“俺实是认为攻兴洛仓,对翟公有利,所以俺才未有提醒翟公”,却与他这句话前边的“为我瓦岗义军的前路计议”此句,有点不太吻合,前后不太呼应。

“为我瓦岗义军的前路计议”,明显不仅包括了翟让,更重要的,还包括了徐世绩、李善道等,但“俺认为攻兴洛仓,对翟公有利”,他却只提到了翟让。

李善道当然知道他为何最后会说上这么一句,身为臣属,看出了玄虚,却不提醒主君,这未免有“不忠”之嫌疑,那为了找补,徐世绩势必就要补上这么一句话,以表示他的“不提醒”,主要是因为这件事对翟让有利,亦即,实际上他这么做才是忠心,他绝非不讲忠义之人。

李善道说道:“大郎为人,善道岂会不知?大郎本忠义之士。敢请大郎知晓,善道适才的如此一问,并无别意,善道只是想知道一下大郎对‘攻兴洛仓’此议,到底是怎么看的。”

“现在你知道了?”

李善道说道:“不仅仅是知道了。善道敢禀大郎,好比是小家雀敢附凤凰,就‘攻兴洛仓’此议,善道的意见与大郎完全相同。善道也赞成攻兴洛仓。而且对方今海内形势的判断,善道亦以为大郎所言,诚然远见洞悉之论,隋室之亡,确乎已成定局。

“时不我待,於今我瓦岗义军最宜当所为之事,的确是该积极进取,决不可只以荥阳数郡为我所得、以子女金帛稍得而为自满、自享!只是,大郎,在下有一疑。”

徐世绩问道:“何疑?”

“便是昏主南下江都此事。善道虽然不才,可大郎适才所议,善道却也能够看出,诚然是关中、洛阳,乃隋室之根基地也,昏主再是昏聩,这一点他不该看不出来吧?他却为何竟弃抛关中、洛阳,而下江都?……大郎,观昏主继位以今的所为所举,其政虽残民,其人却非‘何不食肉糜’者,今却行此愚者亦不为之此举,善道对此,委实是百思不得其解。”

徐世绩说道:“昏主政虽残民,人非晋惠帝之属,这句话,二郎,你说对了一半。”

“敢问大郎,不对的一半在哪里?”

徐世绩感慨地说道:“遍观昏主继位前、继位后的所为、所举,他何止不是晋惠帝之属,论以志略,他俨是欲成就秦皇、汉武之雄业也!他所失者,失在急躁。

“汉末至今,海内乱了四百年,好不容易隋室再次一统宇内,海内士民,无不思安,却昏主不察民心,不识民情,为己之功业,驱百姓如犬牛,两伐高句丽,又大兴土木,造东都、通运河,短短十二年间,民为之死者,不知其数!州郡士民,为之破家者,不知凡几!

“这天下,怎能不再乱起来?昏主所失,在於过急啊!他如果把这几件事,分开来,慢慢做,凭借先帝留下的基业,就算他一代难以完成,换以两代、三代完成,其功业或亦不失汉武也。

“二郎,你不对的一半就在於此。”

李善道听懂了,徐世绩的意思是,李善道对杨广的评价太低了。

虽然在杨广的折腾下,杨坚留下的基业现已被他败得差不多了,隋室之亡,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对於杨广这个人的抱负、志向,徐世绩却竟还是颇为认可、欣赏的。

或许,这就是“英雄重英雄”?

当然,杨广施政,残民如虎,由此一点,他就称不上英雄,可英雄所有的抱负、志向,他是有的。徐世绩在这一点上,和他起到共鸣,细想下来,也并不奇怪。

李善道说道:“是,大郎指教的是。比之晋惠帝之属,昏主确是要强得多。”

“但你拿晋惠帝做例子,从某种方面来说,也算恰当。”

李善道笑道:“大郎,你把我给说糊涂了。大郎你刚说昏主非晋惠帝之属可比,却转眼又说用晋惠帝为例,也算恰当。敢问大郎,何处恰当了?”

“恰当在晋惠帝与昏主在继位前的经历。”

李善道心中一动,大略猜到了徐世绩要说的东西,说道:“大郎的意思是?”

“昏主虽非生在帝王之家,然他生时,先帝已继承随国公之爵,昏主之姐并已为前周皇太子之妃,是昏主亦是自幼锦衣玉食,长於妇人之手。这一点,他与晋惠帝并无两样。”

李善道说道:“不错,这一点来说,昏主与晋惠帝倒确无二样。”

“你适才问,昏主岂会不知关中、洛阳之重,而却为何在当下之此隋室已江山欲坠的形势下,南下江都,二郎,其原因就在於此矣。”徐世绩把话头拉回到了李善道刚才的问题上。

李善道说道:“敢请大郎详示。”

“既长於妇人之手,昏主十二三岁时,隋又已代周,昏主旋得晋王之封,复后以弱冠之龄,为讨陈之元帅,两三个月而已,陈即讨定,是年在江都得授扬州总管,是乃昏主又一直顺风顺水,从未经过任何的挫折,凡所耳入,听的尽恭维之言,凡所目见,座前尽卑恭之徒,……二郎,你试想之,几十年这样下来,昏主会不会就纵有才略、怀有抱负,然却欠缺坚韧?”

李善道点了点头,说道:“孟子云,‘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较以孟子此语,观昏主经历,确乎如二郎所说,在性格上,他恐怕的确是欠缺坚韧。”

“所以,天下一乱,昏主他就灰心丧气,壮志全消,干脆舍弃关中、东都,南下江都去也。”

李善道回味了会儿徐世绩推测杨广现下心态的这番话,说道:“大郎刚说,昏主曾为平定陈朝的元帅,后又在江都,得授扬州总管,昏主对江南当是很熟悉的吧?”

“岂仅是熟悉!二郎,你可知昏主前后在江南待了多久?”

李善道还真不知道,问道:“敢问大郎,待了多久?”

“在扬州总管任上,昏主一待,就是十年!就连江南的吴侬软语,昏主都学得地地道道。在江南的十年间,昏主收揽江南士人之心,安抚江南百姓,礼重江南高僧,可以这么说吧,江南之所以后来能得安定,客观来讲,昏主当时的这十年镇守、安抚之功,不可没也。”

李善道说道:“原来如此。大郎,那我就明白了,昏主为何会在当下南下江都。一个是因大郎适才所议,他欠缺坚韧,一遇重挫,就难再自振;一个则也是因江南实是昏主的发家之基。”

“比起关中、洛阳,对江南,昏主可能确是更有感情,更加喜欢,待在江南,他也更能放心。”

杨广和江南的关系的确是很深。

不但他自身於继位前,在江南待过十年之久,江南是他的长期经营之地,他的后、妃,得其宠爱的亦多江南人。他的皇后萧氏出自南朝梁的皇室;他的宠妃宣华夫人,是陈后主的妹妹,此外,他还有一个妃子,亦是出自萧家,并又有两个妃子,分是陈后主的第四和第六个女儿。

又在文化上,杨广这个人,有着秦皇汉武的抱负,同时,他也很有文采,写的一手好诗。

尽管他的诗风与南朝在形式上追求辞藻华丽,在格调上比较轻佻甚至下流的“宫体诗”截然两类,一扫宫体诗的淫靡之气,有魏武帝的慷慨悲歌之风,——如他於大业五年,西巡边地张掖时所写的《饮马长城窟行》,诗云:“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端得是质朴凝重,大气磅礴。

唯仅从此诗的意境看,怎能看出他居然是个亡国之主?且也不必多说。

只他的诗风与江南风行的诗风虽不同,论以文采之士的话,北地沦落胡尘了这么多年,肯定是不比江南多,亦即,文化方面,杨广和江南士人的话题,其实也是更多,更能说到一起。

及在政治上,杨广和江南的士人相熟,为制衡关陇贵族,继位以来,他也着实拔擢、重用了不少的江南士人。他现重用、亲信的虞世基,就是江南人,系由陈朝入仕本朝的。

是政治方面,比之李密、杨玄感等这些关陇军功贵族出身,思想大约还停留在北朝的朝代更迭时期,以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这些子弟们,——毕竟从西魏、经北周、到本朝,短短的四十多年间,就换了三个朝代,且三个朝代的皇帝全然都是出自关陇集团,则对李密、杨玄感等来说,“天下安时,我辈与你共享天下,天下乱时,既你可取代前代,我辈为何不能把你取代”,这样的观念可能再正常不过,杨广也诚然可能是更加信任江南的士人。

几个方面的原因综合下来,故是出现了现在这个天下大乱,杨广却竟南遁江都的事情。

肚皮里又琢磨了片刻,李善道笑了起来。

“二郎,你笑什么?”

李善道笑道:“大郎,我笑昏主。”

“昏主怎么?”

李善道说道:“昏主今舍弃关中、洛阳,南下江都,或其所欲,竟是奢求能如南朝、北朝,再在江南割据,亦一国之君也。其若真如是想,却是形势不辨,潮流不明,痴心妄想罢了!”

“哦?这话怎讲?江南系昏主长久经营之所,其江都宫中现所用之士,如虞世基等,亦多江南名士,於今虽有杜伏威、李子通、林士弘等纷争於江淮,而此数辈,却多北人,在江南恐无根基,如果昏主能择用贤将,分往讨击,或杜伏威诸辈早晚可以讨定。至时也,昏主以江为御,纵舍关中、北地,割据於江南,效仿孙氏、南朝之旧事,似也并非不能的吧?”

李善道笑道:“大郎智士,怎会瞧不出,这定然是不可能的?”

“怎个不可能?你说与俺听听。”

李善道摸了摸短髭,笑道:“是了,大郎不是瞧不出,是在考较我了。”

“称不上考较,俺就是想听听,你得出此判断的缘故何在?俺愿闻其详。”

李善道竖起了三根手指,说道:“回大郎的问话,原因有三。”

“细说来听。”

李善道不慌不忙,说出了三个原因,说道:“设若昏主果能择用贤将,怎会杜伏威蹶而复起?六合、海陵,距江都县咫尺之遥,犹不能定,可见昏主诚已气丧,其今虽亲在江南,江南之乱,也已是不能平定,此其一;昏主所信用者,虽颇多江南士人,然其禁军,泰半北人,短驻江南,自是尚可,若长久不还,谁无父母妻小?势必生乱,此其二;正如大郎方所之言,汉末到今,海内乱了四百年,民心已是求定,此际若再求割据江南,岂不缘木求鱼?此其三。”

徐世绩旁顾聂黑獭、刘胡儿,再又一次地感叹说道:“如何?”

刘胡儿机灵,已知其意,识趣捧场,笑道:“知郎君者,当真是李二郎也!”

“大郎,我说的这三个原因,不知对是不对?”

刘胡儿笑道:“李二郎,你有所不知,私下时,我家郎君也曾与奴等说过此事,亦是断定即便昏主现真是存有割据江南之意,终也必是不能成。至於缘故,正是二郎你说的这三条。”

“一时侥幸,不意善道竟能与大郎同心同意,实令善道诚惶诚恐。”

徐世绩端起茶碗,到李善道座前,示意他也举碗,说道:“二郎,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今虽隋室亡之已定,南北群雄争起,我等能否成事,现尚在两可之间。欲於此英雄奋竞之际,成就事业,非得我等兄弟齐心同力不可!你说你是一时侥幸,与俺同心同意,俺却望你以后,能够一直与俺同心同意!帐中无酒,以此权代,二郎,满饮此碗。”说完,自一饮而尽。

李善道早已起身,恭谨地听他说完了这些话,忙也将茶碗中的茶汤饮尽,应道:“敢不从大郎此令!善道此身,上山入伙之时,已许大郎,愿为大郎马前之驱,为大郎竭忠效死。”

两人对着,向着对方亮了下碗底。

彼此相顾,俱是真诚的笑容。

关於杨广的话,到此告一段落。

两人分别重新坐下,又说了会儿李密“遣人潜伏洛阳”此事,以及这事儿李密办成之后,会何时打兴洛仓,打兴洛仓的话,又怎么打等事。

却他俩现等於是有了一个共同的“秘密”,——即都已知道对方,看出了李密“未雨绸缪”之言,实是虚假之语,为的是哄骗翟让,但两个人却都没有提醒翟让,共同的“秘密”之下,再做对谈,和以往的对谈,两人就都感觉到了不同,均是觉得好像与对方比之前更加亲近了。

不知不觉,谈到傍晚,留李善道吃了饭,把茶叶给了他,徐世绩才亲送他出帐离去。

目送暮色下,李善道远去后,徐世绩没回帐中,转去了他父亲住的大帐。

其父、其姐等,与李善仁、王家三口、裹儿、康三藏等是一同被从寨中接来军中的。

寨中再比军中安全,条件有限,徐世绩在此吃香喝辣,让他的父亲在寨里吃不好、住不好的“受苦”,不合孝道。

正好他的二姐徐兰也在。

说起了今天在帐中和李善道的这番长谈,徐世绩甚是流露出了赞赏李善道的意思。

徐兰听了,乃有一话道出,说道:“阿弟,李二郎其人,昔在县中,风评固是不佳,自俺进寨以今,闻其举为,却智勇兼备,难得是且有远识,堪称英杰。你素有识人之明,宽厚慷慨,亦能得人为用,今你既对他也颇为赞赏,你与他说的那句话也是正理,‘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俺虽妇人,亦知凡欲成事者,非得有杰出之士扶助不可,如汉高之得三杰,遂成汉家四百年基业,则你往后,待他可更作结纳,更多优抚,以得其甘愿为你效命之力。”

徐世绩恭敬地应道:“阿姊教诲,弟铭记在心,必谨遵之。”

他们姐弟私语,无须多言。

只说当天下午,一如李密对翟让之禀,裴叔方骑着翟让转送给他的马,带着仆从数人,离了李密驻地,往洛阳而去。去不过四五日,一道消息紧急地传了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