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
德宗统治天下二十余年后,驾鹤西去,其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一个……咳,倒霉孩子!
这位大概是大唐最能熬的太子,一直当了二十五年,终于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熬走了自家老爹。
比起胤礽,李诵无疑是幸运的,至少,皇位他坐过,这辈子没白来。
言归正传!
李诵,唐德宗李适长子,初封宣城郡王,公元779年他老爹登基后改封宣王,次年册封太子……一直到他老爹驾崩。
在这漫长的太子生涯中,李诵经历过藩镇叛乱,皇帝出逃,见过朝堂倾轧,党同伐异。
与他父亲一样,李诵同样有着一颗复兴大唐的雄心,奈何能力实在有限,加之用人不当,以致于皇帝位子还没坐热,就退位当了太上皇。
嗯,某种意义上,李诵拿到了大满贯,郡王、亲王、太子、皇帝、太上皇他都做过。
他是个很有勇气的人,泾原兵变时,藩镇造反,皇威沦丧,李诵提剑殿后,披甲上城拒敌,历时四十余日,取得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用铁血捍卫皇权的同时,也捍卫着自己的太子地位。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这份勇气一直没有丢弃,在他登基后便一手掀起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
虽然最终难免失败,但至少,这份勇气值得鼓励。
二十多年的储君生涯中,李诵一直关注着朝政,他看到,藩镇跋扈,不敬皇权,他看到,宦官为祸,百姓流离。
他想要改变,做大唐的中兴之主,奈何……他老爹实在太能活。
最终,他虽然熬过自家老爹,登上皇位,可宦官势大难治,藩镇俨然成为国中之国,而他自己,也因为胸中抱负长久无处施展而抑郁成疾。
在这场拼命的长跑中,他虽然胜了,可自身也是风前烛、雨里灯,命不久矣!
没有皇帝的支持,所谓的永贞革新最终也不免成为一个笑话,史书上少了几个青史留名的政治家,却多了几个怀才不遇的诗人,即——柳宗元、刘禹锡!
言归正传!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遗诏传位太子李诵,唐顺宗正式登场。
李诵即位后,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改革本身是无错的,因为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革除王朝弊政,让王朝重新焕发生机。
永贞革新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改革派太过激进,改革派领头人王叔文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一上台就将火力对准宦官、藩镇一顿狂轰滥炸。
宦官、藩镇也是人,他们同样知道改革对王朝有利,但他们同样还知道自己是现有利益既得者。
改革,说穿了就是割他们的肉去喂养底层百姓,以小部分人死换大部分人活。
成功的改革者,第一步往往会将王朝实权握在手中,其次将矛头对准一个势力,软刀子割肉慢慢来。
王叔文不这样,论实权,实权在宦官、藩镇手里,他们手中的牌有且只有一个病怏怏的皇帝李诵以及改革派成员。
论对敌,王叔文没有选择徐徐图之,而是想着一次性解决问题,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同时,他也不愿意用软刀子对付敌人,而是选择——生剌!在宦官、藩镇的身上剜心掏肺……不打麻药那种。
那宦官、藩镇也不是傻子,你如果先选择对付一个势力,或许还能拉拢另外一个势力,借力打力。
毕竟,刀子不落在自己身上,谁晓得疼?
无奈,王叔文实在逼得太急,一下子把宦官、藩镇全惹火了,于是宦官势力选择了最为粗暴的方式,即——武力解决改革派!
还是公元805年,这一年正月,德宗驾崩,顺宗即位,二月,改革派开始改革,三月的时候,宦官的反击到了!
他们还是将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改名为李纯推上太子位,正位东宫。
随后,同年七月,用顺宗的名义下诏由太子李纯主持军国大事,等于架空了皇帝。
八月的时候就更了不得了,宦官势力直接将李纯推上皇帝宝座,让皇帝李诵退位称太上皇,皇权由此完成交接。
然后公元806年正月,顺宗李诵没了,据说是因为父慈子孝,当然,这个父慈子孝有争议,也有人觉得两代皇帝关系挺不错。
但不管顺宗李诵是怎么没的吧,反正就是没了,于是改革派倒霉了!
柳宗元、刘禹锡被贬司马。
大家应该听过一句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那二十三年咋来的?刘禹锡表示我自己很清楚,纯纯是跟错人的后遗症。
与刘、柳两位大文豪相比,王叔文就更惨了,顺宗死后,新帝一旨诏书直接将他赐死。
这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改革集团,史称二王八司马,历时不过半年……不到,人亡政也亡!
说回顺宗李诵,这倒霉孩子本该有着一番作为,不说名留青史,至少不用活得太憋屈。
奈何老天总爱和他开玩笑,在他的漫长人生中,父爱长相伴。
且时间最是无情,任你英明神武,也要被时间缓缓磨去所有精气神……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命长才是硬道理。
当然,顺宗这一辈子也不算亏,他虽然倒在了这场改革的斗争中,但一个更为强大的改革者却站了起来,
他就是唐宪宗李纯,元和中兴的开创者,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后,将不停堕落深渊的大唐短暂拉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