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富贵不可,百姓可(1 / 1)

【上榜奖励:恢复巅峰状态,延寿三十载,功法《断金章》灵脉一条】

韩世忠:断金?这名儿不错!

完颜宗弼:……

叫嘛不好,叫断金……淦!

【盘点史上十大反转人物,第八位,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一句诗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张养浩,一个被称之为浊世真君子的人物,或许,比起历代人杰他的功绩并不算高,但人品一项,绝对一流!

忽必烈;不容易啊,终于再次有我大元人杰上榜了!

嘉靖:区区百年国祚,难道人杰很多?

朱厚照:老道士不识数啊,明明才98年,哪来的百年?

忽必烈:……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亦称齐东野人,山东济南历城县人,元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生于公元1270年,家中颇为富裕,祖父张山曾投笔从戎,父亲张郁弃儒从商,积攒了不少财富。

相比父祖,张养浩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不喜欢读兵书,也不喜欢做生意,最多搞搞戏曲事业。

7岁时,张养浩外祖一家搬迁至江南,张养浩跟着母亲去送行,途中……捡到小钱钱了!

当然,作为一个懂礼貌,守道德的小朋友,张养浩没把小钱钱揣兜里,而是问明失主后,赶着上去交还。

10岁那年,张养浩小朋友读书非常用功,用功到什么地步呢?他父母都感觉害怕的地步,非常担心小朋友啥时候把身体累坏了!

一番说教后,小朋友果断承认错误,然后……坚决不改!白天继续背诵书文,晚上……关门、点灯,熬夜看书。

13岁那年,母亲,外祖相继去世,年少的张养浩很伤心,但生死从来不由人做主,哭一哭后,生活还得继续。

之后,父亲张郁又续弦娶了尚氏为妻,作为张养浩的继母。

17岁那年的……咳,这一年,张养浩游历济南,路过舜帝祠,见了老祖宗的祠堂,张养浩心情很激动,写下《过舜祠》一诗。

19岁,游历到白云楼,又写下《白云楼赋》文章写成后,人们争相传抄,嗯,质量很高。

文章传到山东按察使焦遂那里,他的眼睛为之一亮,破例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23岁时,张养浩遵从父亲的意愿离开东平,到元大都求官,彼时的平章政事为康里人不忽木,这人对张养浩的文章大为欣赏,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又推举他为御史台掾吏。

26岁,朋友王友开突发疾病去世,张养浩为其撰写墓志铭,由此,结识了元代著名政治家元明善。

公元1300年,张养浩恩师不忽木去世,又两年,张养浩长子雁奴夭折,又一年,好友元明善被贬出京。

接二连三发生的糟心事对张养浩打击很大,当然,还是那句话,生死嘛,向来不是人能左右的,哭一哭后,生活还得继续。

又是两年后,36岁的张养浩出任堂邑县尹,嗯,元朝改县令为县尹,反正职能都一样。

堂邑,位于山东聊城西北,彼时天灾人祸频发,社会秩序混乱,堂邑这里,一群官绅地主肆意修建淫祠邪祀,用来敛财。

张养浩到任之初,县衙的人纷纷表示县衙不干净,住里面会有灾祸,张养浩不信邪,果断住了进去。

随即,针对那些官绅用来敛财的淫祠邪祀,张养浩带人捣毁,让当地官绅实打实挨了一次来自社会的毒打。

此外,严惩恶霸,据说,当地有个暴徒叫李虎,擅长拉帮结派,为祸一方,前任县令都不敢动他……话说李虎穿不穿西装?

嚯!前任县令居然不敢动个恶霸?这什么无用县令,张养浩随即表示,他不敢动的人本官来动,他不敢杀的人本官来杀,皇权特许,搞他!

李虎扑街了,目测没活过一集,此生唯一的贡献就是给张养浩当了踏脚石,成全了别人的名声,嗯,活该!

在堂邑,张养浩住了三年,三年时间,堂邑大治,百姓非常感谢他,特意给他立碑颂德。

这段时间内,擅长写作的张养浩同时也没闲着文学事业,写了篇《牧民忠告》嗯,这是一篇道德读物。

三年后,张养浩调任博平县令,继续服务地方。

公元1308年,元武宗即位,以亲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即元仁宗,兄弟俩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

可惜,元仁宗反悔了,把皇位留给了自家崽崽,也就是元英宗。

当然,这跟张养浩没太大关系,皇家的破事儿只要不殃及百姓,官员普遍不会管太多。

公元1308年,张养浩被调回大都,任监察御史,一干就是三年,三年中,张养浩年年上书怼元武宗。

尤其是公元1310年,写了篇万言书,说现在的天下啊,皇帝滥于赏罚、又大兴土木、律法还搞得太稀松……啪嗒啪嗒一大堆话,把元武宗的脸摁地上啪啪打。

元武宗那个气啊,说得好,以后不许说了,随即,给予奖励,具体为罢官,贬为平民、同时下旨永不复用,一条龙服务。

事儿大咯,张养浩也不傻,闻讯后立马改名换姓,离开大都这个是非地,跑外面苟着,直到元武宗噶了才再次冒头。

这个时间没多久,也就苟了一年不到,元武宗便宣告凉凉,元仁宗即位,爱惜张养浩的才华,又把他找回来,任中书省右司都事、翰林待制。

公元1313年,经过张养浩、元明善的努力,以及元仁宗的支持,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正式开始。

这一年,距离元朝开国已有42年,距离元朝亡国还有55年,能有一次科举考试,实在是可喜可贺!

忽必烈:……这话听着咋这么不得劲呢!

曹操:得劲的话他可能说?

忽必烈:也是!

这次科举考试,为元朝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诸多元代名士。

同时也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张养浩,一个个的非要登门拜谢。

张养浩婉拒了,想蹭饭,不可能!

张养浩表示,大家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

公元1316年,47岁的张养浩以礼部侍郎身份征船舶于泉州,公元1318年,张养浩被擢升为陕西行台制书侍御史,不久改任右司郎中。

同年,张养浩升任礼部尚书,主持科举考试。

公元1320年,张养浩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同年,元仁宗去世,仁宗的儿子硕德八剌即皇帝位,是为元英宗。

英宗,能有这个名号的基本都有点问题,无论宋元明都一样。

果不其然,公元1321年,即位仅仅一年的元英宗开始作妖了,时逢元宵佳节,元英宗打算在宫里张挂花灯。

按说元宵挂花灯很平常,关键元英宗挂的不一般,这货可能是想显摆一下皇帝的有钱,竟然下令张挂花灯做成鳌山。

张养浩那个无语啊,你显摆个嘚儿哦,没看到现在朝廷的穷吗?嘛,又一个铺张浪费的主。

张养浩表示不能忍,再次上书怼皇帝,表示挂花灯这事儿,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希望皇帝多考虑。

通篇文章,似乎确实骂了人,元英宗大怒,但是又不确定,于是决定再看看,然后……开心的称赞张养浩。

随即,宣布停了花灯,又赏赐钱财布匹。

但是,同年六月,张养浩就辞官了,辞得非常莫名其妙,说什么父亲年迈需要奉养。

可能是担心元英宗学他大伯元武宗一样吧,骂了皇帝的张养浩表示大都是不能待了,赶紧溜号要紧,于是,52岁的他溜了!

张养浩溜号没多久,朝廷下诏让他任职礼部尚书,张养浩没接受,继续在家闲着。

同年十二月,张养浩的父亲张郁去世,次子张强也紧随其后离世,次年,好友元明善离世。

亲友离世,这是第三次了,父母、恩师、好友、长子、次子全没了,让张养浩深受打击。

同年三月,朝廷以国学废驰为由再次召他为官,张养浩属实没那个心情,第二次拒绝。

次年,朝廷以吏部尚书一职召张养浩为官,他第三次拒绝。

同年,南坡之变爆发,元英宗死于政变,晋王也孙铁木儿即位,是为泰定帝。

公元1324年,朝廷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一职召张养浩赴大都为官,他本来同意出任,但走到通州后,又称病拒绝了,这是第四次。

公元1325年,朝廷以淮东廉访使一职召张养浩回朝,张养浩依旧拒绝。

从公元1321年到公元1329年,八年内,张养浩住在故乡筑云庄,多次和士人,文人,故人交往游玩,收集金石,著作有多部诗文曲赋游记碑铭等作品,居家八年,朝廷七召不去。

公元1329年正月,这一年,陕西大旱,人竟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这一次,张养浩没有推脱,接到任命后,就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分给村里的穷人,随即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帮忙掩埋。

途中作《辞聘侍亲表》,欲归乡赡养老母,也就是继母尚氏。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辞官回乡,因为沿途所见所闻实在让人痛心,路旁白骨成堆,饿殍遍野。

很快,他来到了陕西,入目的是满城荒凉景象,百姓瘦骨嶙峋,官员、商户油光满面,大发国难财。

到任后,张养浩一面平抑粮价,一面向富人借粮,由于他的名望,倒是有不少富人愿意帮忙。

接着,他又敲打奸商污吏,惩治那些个大发国难财的东西,四个月,整整四个月,他从没有回家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向上天祈祷,白天外出救济灾民,没有丝毫的懈怠。

可就算是这样,陕西的灾祸也没有得到太大改观,终归,一个人的力量太小,而陕西又太大,灾民以万计。

赈灾赈灾,到最后却听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张养浩崩溃了,大哭一场后,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公元1329年7月27日,张养浩一病不起,不久后病逝,享年60岁。

权势富贵他不在乎,所以,朝廷七召不去,可百姓疾苦,他做不到视而不见,所以,陕西大旱之际,一旨诏书,60岁的他不顾年迈体弱,毅然前往。

天灾伴随人祸,官吏、商户一个个借机大发国难财,趴在百姓身上抽骨吸髓……他努力过,可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也改变不了!

百姓还是原来那个样子,并没有得到半点改善,杀子奉母?冷血还是至孝,惨剧接连不断,而他却只能大哭。

累了,真的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