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怡的发布会基本宣告着盘古科技和欧洲的合作正式破产,这距离盘古科技要求欧洲提交答卷还有两天的时间。
盘古科技不会给欧洲市场任何机会了,不给机会不是意味着无法合作,而是把未来交给市场,是看看到底欧洲汽车企业离不开夏国市场,还是夏国市场离不开欧洲企业。
至于米国的几大汽车巨头,在钱怡的记者发布会后基本就宣告了自己生命周期即将结束。
盘古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有点多,市场还有懵。
引爆欧洲学术界的是盘古科技公开承认了自己已经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能源技术,几乎意味着未来夏国的能源不会在依赖海外。
欧洲物理界的确制造了几个人造太阳,但这只是实验室的尝试,谈不上可控,更谈不上大量民用。
欧洲学术界的专家们登陆互联网查看盘古科技物理实验室关于可控核聚变的相关技术公告,发现盘古科技野心勃勃,在物理实验室的公告中,可控核聚变技术不仅仅会应用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而且物理实验室直言不讳的告知全世界,他们正在尝试可控核聚变引擎的研发。
盘古科技每一次告知世界的消息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发布会还告知全球,微核电池、民用核电池以及新能源车都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并且会大量投入市场,这是对这段时间油价上涨以及米国财团的反击。
按照今天发布会的消息,夏国人彻底抛弃燃油车的时间或许比大家预期的还要早得多。
另外,盘古科技和比迪共同向市场向市场投入300亿软妹币,用于贴补燃油汽车更换新能源汽车,这是对米国单方面补贴壳牌和合资汽车的直接打脸!
盘古科技是明确的告知全球,未来夏国的马路上燃油车将消失!
发布会可不是说说而已,当天晚些时候,纪元公司就公开了“随行”的a级三厢车的数据。
纪元随行将继续采用盘古科技微核电池组(三年更换),车身的尺寸略大于大众朗逸,内饰由盘古科技未来能源有限公司和比迪共同设计,直接参照了雷擎的类似风格,对外宣称小雷擎!
纪元随行售价为11.99万到16.99万,直接针对家用市场相当具有性价比!
纪元公司当晚还宣布纪元随行下周发布,夏国各大比迪和纪元4s店有卖,第一批投放市场的数量为一百万辆!
一百万辆!纪元就是那么自信!
深市,比迪总部。
老板张福觉得自己相当的幸运,原本按照盘古科技和自己的协定,比迪现在的处境会比去年要难一点,竞争要大一点,哪儿知道夏国不少车企的脑袋有坑,为了蝇头小利继续和欧洲车企合作,这才促成了比迪和盘古科技的深入合作。
张福笑道:“这一次下来,未来即便欧洲市场妥协,也无法撼动比迪集团今后在汽车行业的地位了。”
张福说道这里,又深深看了一眼窗外,他说道:“盘古科技真的是相当可怕,一个子公司就把世界资本市场搅得翻天覆地,他到底还有多大的能量。”
副总李明凯说道:“其实我最佩服萧铭的是他的大气,未来能源有限公司明明这就有足够的实力做中低端市场,但是他放弃了,反而是把这么大一块蛋糕交给国内车企,交给我们。”
张福哈哈大笑:“所以我说夏国的那些车企脑子笨,没有眼光。”
张福和李明凯心中十分清楚,这一次必将奠定比迪在全球的龙头地位。
夏国民众也看到了盘古科技的决心和实实在在的实惠。
“可以以旧换新!按照今天发布会说的朗逸折算价格,比卖二手划算。纪元有除了便宜的新车,我真的有换车打算了!”
“夏国人的骨气还是硬一点吧,这个时候支持纪元和盘古科技有什么不好呢?”
“我的通用是九年前买的,这段时间正好有换车计划,纪元出11.99万的新车,下周去看看。”
新闻发布会的消息也搅动了欧米的资本市场。
资本的反应十分纠结。
按理说,盘古科技和欧洲谈崩对原油价格是利好,这意味着至少欧洲和米国的汽车会继续使用汽油作为燃料。但是长期来看,这是绝对的利空,别看现在夏国主流还是燃油汽车,按照发布会的计划,要不了多久就是新能源时代。
纽交所:“伦敦布伦特,呼叫伦敦布伦特,你们的轻质原油期货准备涨还是跌,我这边很纠结。”
伦敦布伦特:“肯定暴跌啊!你没有看到夏国未来即将推出100万辆和新能源车是绝对的利空啊!失去了夏国市场,就失去了全球最大的原油买主,你现在不跌多久跌?而且我这边抛盘的人很多,已经支持不住了!”
好吧,国际原油期货在经过短暂一周的上扬之后再次暴跌。
纽交所分析家说道:“这一次原油期货价格的暴跌已经破坏了原油期货价格三年以来的形态,单纯从技术上而言,50到60米刀一桶的价格是一去不复返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原油期货价格会保持在20到30米刀左右。”
“全球以石油减产为代价保持成品油价格,这个方法在短时间是可取的,长此以往伤害的是全球的利益。”
华尔街还知道,不是所有的西亚国家都像卡国那样有钱,说减产就减产,眼睛都不眨一下。
海湾国家的gdp是非常单一的,就是石油,长期石油减产造成的损失是他们无法承受,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始动摇了,一边是所谓的盟友,一边是香喷喷的软妹币,选择什么根本不用脑子去想。
……
江城,高德瑞从沙发上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他即将前往深市除夕纪元随行的首发仪式。
夏国合资汽车和进口汽车进入市场死亡倒计时,米国、欧洲和东瀛的汽车产业将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