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借钱开店(1 / 1)

等到她的身影远去,暗夜中才有人开口:“继续禀报。”

那个来禀报事情的人看一眼离开的苏晓。

“公子,这两个人出言不逊,要不要好好收拾他们一下。”

“不必。”墨奕道:“我没有让你们做的事情,不要去做。”

就这样很平淡的一句,下属却隐隐听出了一种比较严重的后果。

“是。”

把苏晓送到大门口,看到她的父亲也在,阿庭这才放心回去。

“怎么,方御医和韩大夫不要见我?”宋小柱问道。

苏晓把情况跟他说了,宋小柱也是个干脆人:“那我就去那家医馆子睡一晚上,明天你们去那里就行了。”

他是试验的病人,那个馆子里的大夫还是很敬重方御医的,他被家里人喊回去的时候,大夫们都有些紧张。

“宋小柱这孩子不错,就是性子张扬了一点,不太听家里的话。”回去的马车上,苏洪友说。

苏晓这个时候却在想,刚才的那一股子寒意是从哪里来的,不会墨奕就在附近吧,这样想着她微微打了一个哆嗦。

阿庭说了那样的话,她开始在心里面为他祈祷了。

马车驶过东大街,苏晓就从窗子往外看。

现在是晚上大街上人少了,她可以好好看看两边的情况。

很快她就要开始卖炸土豆,东大街的摊位都是固定的摊主,基本上占不到,瓦市是流动的,可她不想去瓦市摆摊,那样的话要抢摊位,每个街天还不稳定,而且像这样的小吃,繁华大街上的人买的才多,瓦市上多是来买卖农作物和生活用品的农人,节约惯了,要买小吃还是舍不得。

炸土豆需要的门面小,像奶茶店那样大小就可以了,租金也不会贵到哪里去,她从东大街的正中看到街尾,倒是有两家比较符合的,就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转让了。

苏晓把这两家门面记在心里,等再过十天,土豆就可以大丰收,在这十天内,她要把店面的事情搞定。

回到家里把这个想法一说,冯氏和苏洪友脸上都有些愕然。

苏晓是说过要炸土豆去卖,可他们以为,就在瓦市支个摊子。

“二丫,那种繁华的地段,再小的铺面,租金也是一个月三两,还要押一付三,咱们家没有这么多的钱呀。”

是的,她们没有这么多的钱,现在她的手上,也才五两银子。

押一付三,那得十二两。

苏晓看了一眼空间里,山羊前不久卖了一头才长大的,其他的要么太小要么要留着下崽,药草和山鸡早就供货结束,里面也不怎么剩了,山鸡倒是新出了两窝鸡仔,还没有长大呢,鱼卖了几次,还有几条能卖的,但也是杯水车薪。

度过了一开始最困难的时期,现在要她自己想办法了。

“你说那东西能挣钱,能挣钱的事情我们肯定是支持,只是这笔钱对于家里来说,实在是有心无力呀。”苏洪友叹了一口气,他恨自己无能,他作为男人,本该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可是在家里需要用钱的时候,他却什么都拿不出来。

他虽然每天都在挤时间编那些竹萝,可是一个月也只能卖到几百文,这些钱都在家里的日常需要里被消耗掉了。

如果他能挣更多的钱,还是能够攒下来的。

苏晓只是提一下她的主张,没想到却让爹娘这样受挫。

“是的,现在家里面没这么多的钱,但是我可以挣到远高于租金的钱,我们可以先借钱,把生意做起来,很快就可以还上。”

“可是,借钱哪里有这么容易,别人也不可能愿意把这么多的钱借给我们呀。”冯氏说。

苏晓沉吟:“这我要好好想想。”

借钱,要跟谁借才好,所认识的最有钱的人,她想到了墨奕。

只不过她又想到了,几个月前,墨奕反对陆大人给他丰厚的报酬,说是要他来还她的人情。

所以,墨奕是不愿意借银子给她的,因为在他的眼里,他的命比那些银子值钱多了。

可她就是一个小村姑,最需要的就是钱。

苏晓先想到的人是墨奕,可是第一个排除掉的人也是他。

跟师傅借,师傅肯定是不要她还的,可是她怎么能再欠师傅这么大的恩情?

借钱这种事情,最好还是跟村里人借。

苏晓想到了宋家。

宋家对不起他们家,虽然说是道过歉了,赔过礼了,但也总还有那一份愧疚的情绪在,宋家人她还是了解,家风是不错的,也好说话一些。

“爹娘,你们让我去借。”苏晓说:“等到门面开起来了,大姐跟我学会这一个手艺,可以经常留在郡里挣钱。”这样的话,她也方便腾出手去陆府学习。

苏晓还有一个考虑,她还是希望大姐嫁得好,而不是嫁在村子里,只有去郡里多接触才有机会。

大姐虽然结过一次婚,可是她生得美丽,又柔顺勤劳,这段时间还是有不少村里和邻村的人来问亲,可是大姐都坚决不嫁,虽然大姐说过要孝顺爹娘,抚育她们两姐妹,但是这也说明,还没有人能够真正打动大姐。

苏兰并不知道妹妹的心思,她只是以为要帮着家里挣钱,就点头:“我肯定要好好学的,能挣到钱,大家都好过。”

就是现在说再多也要看开头,开头筹不到钱,后面举步维艰。

苏晓做的炸土豆大家都吃过,还是有信心的。

夜很深了,村子里万籁俱寂。

三姐妹正要睡下,冯氏推了门进来。

“娘,你还没有睡。”苏晓才刚躺下去,又坐起身来。

大姐和三妹也起来了。

冯氏坐在床边,她从怀里面摸出一个布袋子。

“二丫,你爹卖竹箩的钱,你拿给我的那些钱,都在这里面,合计起来有个七百文,虽然不多你也拿着,咱们能少借一点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