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慈幼园(1 / 1)

吕布做的是大局、大方向的事情。现在青州治下各郡牲口数量多了,工坊也多了。随着铁制农具的普及,生产力大大提升,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官府收上来的存粮也日渐增多。

粮食的存放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于其堆积着发霉,不如拿出来一部分回馈百姓。

陈宫做的是行政命令,下达命令之前也是做了综合考量。

就目前来说,青州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程度要优于徐州,所以慈幼园的建设优先安排在了青州各郡,目前规划只是到县城,以及较大的村子。

毕竟偏远的村子人口很少,家长送孩子去慈幼园反而不方便。

北郡海郡,寿光县,城东郊外有几个比较大的村子,这里刚好可以建造一个慈幼园。

县里在这里规划了一个慈幼园,叫做东城慈幼园。占地面积五十亩,规划教室、休息室、伙房、护卫室等一共三十多间。操场很大,能让孩子们自由的玩耍。

郡里拨付建造慈幼园用的青砖、水泥、大马车运输了好多过来。派来的有督造人员,对施工质量进行全权负责。

周边各村出壮丁,属于义务劳动,一起动手干活。

这天一早,百余名工匠都在打造地基呢,干活的时候。

有个工匠就问了:“这墙咋这么厚,寻常房子也就是两个砖厚,看这宽度要四个砖了吧。”

督造微微一笑,嘴角上扬:“这是吕大人和陈大人的命令,教室必须建造的比县衙坚固,四个砖的墙壁稳定牢靠,能预防战火、预防地动,要知道这是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后世子孙在这里上学。”

“附近村里的孩子都能来这里上学?”

“是的,三岁开始,一直到七岁。学东西,同时负责照顾好这些孩子,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伤害。这几年还不收钱,免费来慈幼园。”

工匠们虽然听说这是让孩子们读书的地方,但是从督造嘴里说出来可信度更高了,一个个干的更起劲了,这房舍可不是给别人建造的,而是为自家的儿子、孙子建造的。

毛蛋娘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今天一大早就带着三个孩子在小河边洗衣服。

大毛蛋六岁,二毛蛋五岁,最小的小毛蛋才两岁。

爷爷奶奶死于乱世,孩子爹起早贪黑的种地。

自己是被三个孩子拴住了,什么活也干不了,每天就是照顾三个孩子。

这个时候村里的一个大婶也过来洗衣服了,远远就喊:“毛蛋娘,毛蛋娘。好消息,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毛蛋娘擦擦了额头上的汗:“婶子,你有开玩笑呢,我能有什么好消息。”

“是真的,婶子可没骗你,冬天,最晚冬天,你家三个孩子就可以去慈幼园上学了,每天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就行。”

“那得花多少钱啊,咱这家庭也出不起啊。”

“放心吧,不花钱,不花钱。官府免费的,不仅仅不收钱,还管早饭和午饭呢,孩子们有福了。”

“那可太好了,孩子们有人照看,我也可以去干农活了。”

婶子摇头惋惜:“你这身板干农活估计是不行,你还不如去纺纱织丝绸。”

“我哪里会干这些。”

“那你会干什么?要不再生一个娃。”

“不生了,不生了。”

毛蛋娘一时间陷入了思索,中午回村的时候,忽然听见里正在喊:“招募慈幼园女先生,要求会写简单的字,有爱心,平常就是看着还在玩。管吃一日三餐,每个月一百五十文钱。每个月休息四天。”

毛蛋娘砰然心动,她是虽然是三个孩子的娘,但是年龄不大,三十出头而已。十几岁的时候天下太平,自己也曾学了上千个字,所以基本符合要求。

主要是自家地少,单凭丈夫一个人干活,勉强维持生活,一年到头很难见到钱。

现在这个工作一个月一百五十文可是净得,非常的合适。

毛蛋娘并没有声张,自己跑去县里报名。

到地方一看,报名的还真不少。一共招募三十个老师,竟然来了二百多人报名。

第一步先是女官检查,但凡有皮肤病、各类传染性疾病、身体弱,身体差的一律不行。

第二步,考官出题,让应聘的人写字、读书。

就这一关刷掉了大部分人,毛蛋娘顺利入选,因为会写几百个字,足以教孩子们了。

发了书,让选上的人回去温习。

等学校建造的差不多之后,还有一个简单的培训。

这天晚上,陈宫来给吕布通报进展。

“主公,花费还是不小的。第一批一共是三百五十座慈幼园,砖瓦水泥、工匠工钱,还有后期老师的工钱,孩子们的伙食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花再多的钱也值得,这只是一个尝试,若是办的不错,要全部推广。以一个郡为例,每年都有上千名的孩子因为没人看管,或者看管不到位溺水、摔伤、大牲口踩伤。一个郡一千,青州下辖十来个郡,那可是一万人。花点小钱,减少八成的意外伤亡,这是值得的。”

“主公说的是,孩子生出来,不照顾好那也是枉然,慈幼园的目的就是照顾好孩子。如此一来,只是青州,一年新生人口就能多达七八十万,除掉自然死亡的,每年可以增加五十万左右。”

“远不止如此,慈幼园投入使用后,能让更多的家庭把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该做工的做工,该务农的务农。一下能增加许多的人力。”

陈宫深深的感觉到吕布深思熟虑,事情想的真深远。

如此一来妇女就能参加劳动,纺织、种地,做工。

吕布治下的商业开始兴盛起来,大小商人走街串巷做生意,收购各类农产品,销售各类手工业品。渐渐形成了完善的手工业体系,几乎每个大点的村子都有了铁匠铺、木匠铺子、赤脚郎中、接生婆、兽医。

这年夏天格外的炎热,但是侥幸的是一整个夏季没发生大的洪涝灾害,蝗灾等等。